【原文】
職雖為利,非義不可取也。
【譯注】
義:合乎正義或公益的。
經商雖然是從事一個以營利為目的的職業,但是不道義的利益是不可以賺取的。
這是明代成化年間歙縣汪忠富在教導兒子為商時所說的告誡之語。
輯自《汪氏統宗譜》卷3《行狀》。
【感悟】
經商者講究的是“利市天下者,方能利己”。求利不貪財,是徽商的經營信條。人品即商品,人格即財富。道德敗壞之人,不管是做人還是做事、從商還是從政,都很難有所發展,更談不上功成業就。
【故事鏈接】
日本有個叫島村的人,不名一文,卻夢想發財,想來想去,想出一個辦法。他選擇了本錢很少的麻繩生意。他先在麻的產地按5角一條買進麻繩,又照原價5角一條賣給紙袋廠。很快島村的名聲出去了,如此傻帽的經銷方式,使得訂單雪片般飛來。于是,他又采取了第二步行動。他拿著客戶的訂單對供貨商說:“你賣給我的麻繩,我是照原價賣出的。這種賠本生意,我是不能再做了。”廠商一方面感動,一方面也著實舍不得失去這個大買主,于是一口答應將供貨的價格降到4角5分。然后,島村拿著收購麻繩的合同和收據,對買麻繩的客戶說:“到現在為止,我是1分錢也沒賺你們的,但如果長此下去,我只有破產一條路了。”他的誠實感動了客戶,客戶心甘情愿地把價格提高到了5角5分,雖然價格上漲了5分錢,但是銷量卻下不來了。
島村的生意越做越大,幾年后,他從一個窮光蛋搖身變成了日本的“麻繩大王”。
【延伸閱讀】
白圭,戰國時期人,名丹,字圭,有“商祖”之譽。白圭曾在魏惠王屬下為大臣,善于修筑堤壩、興修水利。《漢書》中說他是經營貿易、發展生產的理論鼻祖。白圭主張減輕田稅,征收產物的二十分之一。提出貿易致富的理論,主張根據豐收、歉收的具體情況來實行“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經商。谷物成熟時,收進糧食;蠶繭出產時收進絮帛,出售糧食。白圭提出了農業經濟循環說,認為農業的一個周期為12年。白圭還認為真正的商人不應唯利是圖,應當有“智、勇、仁、強”4種秉性,具備姜尚、伊尹等人的智慧、計謀,方可成就大業。這一經營準則,直到今天仍為商界廣為運用和提倡。
雖然商人在古代士、農、工、商的行業劃分中位居最后一位,且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一直都是比較低的,但是,白圭卻用當時社會的最高道德規范來作為商人的基本素質要求,將經濟的重要性等同于政治和軍事。他說:“吾治生產,猶伊尹、呂尚之謀,孫吳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與權變,勇不足以決斷,仁不能以取予,疆不能有所守,雖欲學吾術,終不告之矣。”這就是說,商業經營要求經商者必須具有伊尹、呂尚那樣的深謀遠慮,像孫吳用兵那樣的勇敢果決,像商鞅那樣的嚴肅認真。他認為經商也需要大智大勇的素質,更要有仁義之心,這和治國統兵的要求同樣高,可見,白圭所要求的商人是一個具有很高的文化程度和高尚的道德品質的人,這和他以仁為本的經營理念是相合的。
上一篇:《汝曹職雖為利,然利不可罔也,罔則棄義,將焉用之》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商賈末業,君子所恥;耆耄貪得,先圣所戒》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