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聞賈由積纖而巨者,未聞委約趨侈而不反喪故有也。
【譯注】
積:積累。纖:一寸或一兩的千萬分之一。巨:多,數量大。委約:疲病窮困。故有:通“固有”。
只聽說過商人經商從小本起家,逐漸發展成為富商巨賈,沒有聽說過窮困的人追求奢侈享受卻能夠不花光所有家產的。
婺源李大鴻,資產達“上賈”,他有感于揚州的奢侈,教育其管理人員所說的話。
輯自婺源《三田李氏統宗譜·恩授王府審理正碧泉李公行狀》。
【感悟】
一個商幫的興起,是從節儉開始的,而這個商幫能否持續發展下去,關鍵在于它能否堅持創業時的節儉精神,并將這一精神代代相傳下去。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勤儉是最古老的訓誡,“克勤于幫,克儉于家”、“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不勤不得,不儉不豐”已成為創業者的座右銘。《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說:“儉,德之共也。”將節儉視為最高的美德。隋朝王通在其《文中子·關朗》一文說“不勤不儉,無以為人亡也”,更將其列為成功之道。勤而且儉才能裕財致贏,否則,用之無節,猶如漏后不堵,必致財源流失。勤與儉,兩者不可偏廢,共同體現出徽商持家致富的經歷。
【故事鏈接】
婺源徽商李祖記,早年業儒,因生活貧困,棄儒就商,從事販木。凡竹頭木屑均舍不得丟棄,收集起來,各當其用,逐漸發家致富。富裕后,他仍然一如既往地勤儉節約,其勁頭絲毫不減當年貧困時,每天粗茶淡飯,一件布衣穿了十多年也舍不得添置新衣。所住居室既簡陋又狹小,也舍不得新建房屋,資金全部投入商業營運。
【延伸閱讀】
據記載,徽商治家多節儉,而喜歡積蓄財富。家產不豐者,每日僅吃兩頓;富家吃三頓,但也只是薄粥,客人來了不請吃飯;家中也不備車馬;婦女尤以節儉聞名,家雖富,但吃飯數月不見魚肉,每天晚上紡紗織布,織機之聲鄰里相聞。富商子弟赴京趕考,身穿粗布短衫,赤腳穿草鞋走路,自攜一傘,節省車馬之費,初看以為農家貧寒之士,細細問來方知皆有千萬金家產。
上一篇:《丈夫貴立功名垂竹帛耳,豈必科目顯哉?》原文翻譯|感想
下一篇:《祖宗創業艱難,吾惟守此不墜而已,幸勿苛刻,以失吾家忠厚風》原文翻譯|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