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家風是一種十分抽象的東西,它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
現在,很少有人將家風掛在嘴邊,但這并不代表我們不重視家風。其實,我們常說的“真善美”“仁義禮智信”“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做人要腳踏實地,決不能投機取巧”“待人要友善真誠”等,就是傳統文化道德在家庭里的傳承。不難發現,正是這些樸實的語言,構成了良好的家風。可以說,家風正,子孫興,家風歪,子孫敗。
孩子能不能學好、能不能成才,取決于父母營造的家風。對于孩子來說,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誨,它通過日常生活浸潤到孩子的內心里,最后影響孩子的思維方式、生活習慣以及為人處世。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因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后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廉政,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父親病逝后,吉鴻昌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吉鴻昌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廉政,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
每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家風,從孟母三遷到岳母刺字,好的家風不僅承載了祖祖輩輩對后代的希冀和鞭策,也讓每一個延續和傳承它的子孫受益良多。
宋朝政治家包拯一直視家風為家族生死存亡的頭等大事,他給子孫留下的家訓只有三十七個字,言簡意賅,旗幟鮮明:“后世子孫仕宦有犯贓濫者,不得放歸本家;亡歿之后,不得葬于大塋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孫。”
這段話的意思是:子孫后代為官者有貪贓枉法行為的,不許進入家門,死后不得葬入祖墳之中。如有不服從我的訓誡的,就不是我的子孫。
由于包拯治家嚴格,他的后輩子孫無不謹遵家風、家訓。有史可考的是,包拯祖孫三代都是深受百姓愛戴的清官。
長子包繶,授官太常寺太祝,一生廉潔自律,次子包綬,官至六品,無論身居何職,在任期間,都能清苦守節。孫子包永年官至正七品,曾任咸平縣主簿,崇陽縣令,期未滿而病逝,終年41歲。清理他的財物時,人們發現他竟然沒有積蓄,甚至連喪葬費用都是他的兩位堂弟資助的。
一個家族中一旦出現一個出類拔萃、德高望重的人物,那他就會被家族其他成員所敬仰,其一言一行便會成為家風之源,再經過子孫們一代又一代的繼承和發揚,便會流芳百世,形成一個家族鮮明的道德風范和行為準則。
家風因子孫而得以延續和傳承,子孫也因繼承家風而立業成才。所以,身為父母,我們若想孩子健康成長,將來能成為一個品德高尚、有所作為的人,就要牢牢地記住這一點,為塑造良好的家風而竭盡全力。
上一篇:家風是無言的教育
下一篇:家風之精,在于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