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癥狀:不斷升級的心理戰
徐然是一個16歲女孩,一個讓父母喜歡的溫順的乖女孩。今年初中畢業考上了一所重點高中。正準備過一個愉快的暑假,徐然家里卻遭遇了一場“親子戰爭”。
中考剛過兩天,父親就接到母親的緊急電話,說家里出了大事。原來,母親察覺了徐然的異常,一直在悄悄地偵查動靜,刺探秘密。中考完后的一天,徐然又扎在自己的屋子里,母親借故突然闖入想探個究竟。只見徐然慌亂中用床單蒙住了一個本子。母親不由分說掀開床單發現了徐然的一個日記本。讓母親無奈的是,這是有密碼的日記本。母親費了好大心思,才從兩端的縫隙看到了只言片語,便有什么愛呀情呀的字眼。果然是談情說愛!這讓母親如臨大敵。父親一聽也很神經過敏,感到問題確實嚴重。
晚飯后父母一起追到了自己的屋子,這回輪到徐然感到如臨大敵了。
父母都是一臉的嚴肅,父親主要發言,母親從旁幫腔。爸爸從遠的事例說到近的事例,從大的道理說到小的道理,意思非常明白:這時候搞對象就不是好孩子,就是對不起父母,就是大錯特錯。為了正反對比,父母還列舉了徐然的兩個沒有搞對象的同學,說她們怎樣怎樣好。為了進一步證明女兒的錯誤嚴重,父親還歷數了那個男孩的種種不好,說早就調查過了,這樣的孩子簡直就是社會渣滓……
父母正等待女兒回心轉意的時候,沒料到徐然突然不顧一切大發脾氣,留下一句“我恨你們,一輩子也不想見你們”,嚎啕大哭地沖出屋子。
第二天,父母商量下一步的對策只能是,嚴加看管,嚴密監視,阻止他們再聯系。父親不能不去上班,母親卻下了狠心不再去打工,專門留在家里來全天候監控。開始,徐然一連三天不出自己的屋子,不和母親說一句話,還把畢業合影上父親贊賞的兩個女孩的眼睛,都用墨水給涂瞎了。可見對父母的不滿。可母親還是心疼孩子,只好讓弟弟當聯絡員,給徐然送去吃的喝的。開始徐然真的不吃不喝,慢慢地情緒才有所緩解,開始走出自己的屋子,開始吃飯。
母親的全天候監控,讓徐然仿佛被軟禁一樣。盡管如此,完全杜絕徐然與男孩的聯系,談何容易?
又一天雨過天晴,徐然和弟弟發現了天空出現了彩虹。隨后母親發現了徐然的日記中有這樣的話:今天和媽媽弟弟一起觀賞了彩虹,如果當時能有你在身邊,就我們兩個人,那彩虹一定多一份美麗……母親心里起急:真是看得住人看不住心啊!
讓母親感到難辦的還在后頭。經過內查外調母親了解到,兩周后的一天是那個男孩的生日,徐然已經答應男孩,哪怕沖破艱難險阻也一定要去。有親友勸說:你媽媽在家里整天看著,你怎么去?徐然說:反正,我下定決心了,我爸我媽拆不散我們了,如果他們非要阻止我,我就豁出去不回這個家了!
眼看男孩的生日就要到了,事態越來越嚴重,看來父親再遙控不行了。這一天父親急匆匆回到家中,和母親一起密謀對策。父母態度非常一致,一定要想方設法阻止他們,堅決不能讓他們生日見面。
一方堅決要去,一方堅決阻止,雙方將要劍拔弩張,父母仿佛感到戰爭到了最危急的時刻……
心理把脈:孩子遇到了成長的困惑
在上面的故事中雖然看不到硝煙,卻分明看到親子之情變成了親子之戰,一方是弱小的孤身奮戰的孩子,一方是強大的并肩作戰的父母。面對這樣強弱懸殊的親子戰爭,心理咨詢師怎忍心再做父母的“同謀”?況且在雙方戰爭中女孩何錯之有?如果心理咨詢師再與父母同謀,豈不是成了十足的“幫兇”?
所以,我不得不明確表態:作為心理咨詢師,我不能為他們拆散孩子出謀劃策,但能幫助他們讓孩子自己慢慢走過這段感情。
徐然只是遇到了成長中的問題,自己也很困惑,也很需要幫助,應該是親子合作同舟共濟。可是,在他們家里親子關系卻變成了敵對關系,已經很是迷茫無助的孩子,還要面對父母這樣強大的敵人。這勢必讓徐然和男孩走得更近。這就是“棒打鴛鴦不散”的道理。也許,沒有外力的干涉,他們的關系會多一份常態,或者隨著成長會慢慢分手,但是,有了外力強行干涉,就會促使他們共同對敵,越走越近,棒打不散了。再有,在這樣的問題上也是“壓迫深反抗重”,父母的圍追堵截打壓,監控女孩,詆毀男孩,阻撓他們的聯系,這一切勢必讓徐然為了反抗父母也要堅持斗爭。欣慰在她心里,如果投降了,認輸了,自我感覺該是多么失敗?又有何面目面對男孩?于是,便會寧死不屈!這不是文學夸張,在類似的故事里,有的女孩干脆住到了男孩家里,有的女孩和男孩一起私奔,甚至有的女孩走上了不歸路!
溝通至此,徐然父母的心被觸動了。母親說:是啊,孩子每天臉上沒有一點陽光,看孩子這樣讓我心里也很難受。隨著母親的淚水,父親的眼圈也紅了。
親子戰爭中冰封已久的親情開始解凍了,在徐然父母心中親情開始回暖。他們擦去淚水:您說怎么辦,我們聽您的,只要孩子改了。
心理處方:父母先要改變自己
觀念的慣性是非常強烈的。到了此刻,徐然父母還是首先想到孩子的改變。我不得不就此做了較多溝通,說明不是先要改變孩子,而是先要改變家長自己。
一是改變父母態度。孩子們的初戀之情,于法于理于情何罪之有?何必明察暗訪,內查外調,明處打擊,暗中監控?所以,父母必須要徹底改變態度,看到少男少女的初戀之情,是成長過程中一段不可避免的純真美好的情感歷程。這種感情是無可非議的,是不能褻瀆和玷污的。這種觀念的轉變絕非權宜之計,而是對孩子應有的理解、尊重和信任。
二是改變父母行為。有了態度的改變,就會有行為方式的改變。第一,母親趕緊上班,不再監控孩子,還給孩子自由。第二,對女兒想為男孩過生日的事情,由她自己決定,決不再強行干涉,更不能變相阻止。第三,不再詆毀那個男孩,更不能與男孩及其家長直接對陣。第四,決不再偷看孩子的日記。
三是改善親子關系。家長態度的改變,就會傳遞給孩子積極的信息,家長行為的改變,更會觸動孩子的心靈,從而改變孩子對父母的態度。這樣,才能徹底改善親子關系,從敵對關系回歸到親情關系上來。
四是改變問題狀態。有了親子關系的回歸,才可能有真正的親子溝通,才可能有積極的親子互動,孩子才有可能接受來自家長的積極的影響。大凡能接受到成人積極影響的,男女孩都能較為妥當地把握交往關系,走過這段情感歷程,走向成熟。
【馬老師微語錄】孩子們的初戀之情,于法于理于情何罪之有?何必明察暗訪,內查外調,明處打擊,暗中監控?
上一篇:高中女生如何化解性心理壓力
下一篇:家長如何面對孩子的早戀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