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管努力吧,剩下的順其自然
生活中,一些人在做事時,在沒有完全知道結果前,都會說這樣一句話:“順其自然吧。”順其自然是按照規律發展后的必然的結果,所以,我們就一定要按規律辦事,這個“自然”可能與你的目的是不會差多遠的。順其自然是理智的,努力就是理性的,結果就是客觀的了。
的確,任何事情的發展都是有規律的,人們的主觀愿望與實際生活也總是有差距的。就像自然界的植物,它們的成長需要每天接受光合作用,需要接受甘露的灌溉,才能獲得成果。其實,不僅是植物的成長,我們所做的每件事也是如此,是有一定的規律的,我們需要做的只是努力,剩下的就將一切交給時光。這是一種大氣和灑脫,是一種從容和淡定。
生活中的人們,當下的你可能正處于困惑或者逆境之中,可能你對現在所從事的事感到迷茫、覺得毫無希望,但是你可曾問自己:我做到百分之百的努力了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請別焦躁,該有的總會有,成功總有一天會找到你。
小李這些天正在學習彈琴,由于基本功不太扎實,他練起琴來很費力,盡管自己付出了許多辛勤的汗水,可就是不見效果。
但是,他心里又極度渴望自己在琴技方面能夠有所突破,于是他每天強迫自己練琴四個小時。時間長了,他變得時常焦慮,心理上把練琴當成了一種壓力,他常常煩躁地問老師:“我是不是練不好了”“我還能行嗎”“怎么這么練都不見效果,我干脆還是不練習了吧”“難道我就這么放棄了嗎”。
老師聽了,只是微微一笑:“你不要自己到處惹氣生,放松自己,緩解心中的壓力,卸下負擔,心情好了,琴藝自然會有所進步。”過了不久,小李的琴藝真的進步了,而之前彌漫在臉上的陰霾已經消失得無影無蹤。
其實,對于小李來說,外界并不存在太大的壓力,反而是他自己給自己太大的壓力。他將練琴當成了一種負擔,因為負擔,他就可能生活在壓力、痛苦、煩躁和苦悶之中,無法真正體味到練琴的快樂。
哲學家尼采曾說:“有人認為做事應該用全部的力氣,其實,最合適的力氣是四分之三,前者總會給人一種壓抑的印象,充滿緊張,難免令人感到不快與渾濁的興奮。而且這樣的作品,總會透著一股作者的‘人臭味’。但是用四分之三的力氣完成的東西,就能讓人感受到一種舒暢,也會給人以安心、健康、舒適之感。也就是說,這樣的東西更能為眾人所接受。”尼采的這段話里所說的人臭味,指的是目的性,對做事的成果的功利性期待,而以四分之三的做事,則是能讓人在輕松的心境下完成工作。
生活中,許多事情都是如此,不論是打拼事業、追求夢想等都一樣,我們不能過分看重結果,如果以成敗論英雄,忽視體會過程,也就無法體味追夢路上的美麗風景,無法體會那份喜怒哀樂,人生也就缺乏了一種韻味。學會享受過程,將收獲更多精彩。
1.將注意力放在積極的事情上
享受過程,首先需要學會把注意力放在積極的方面。當陽光照耀下來時,也總會有陽光照拂不到的地方。如果眼睛只盯著陰暗面,抱怨生活沒有陽光,那么只能走入黑暗的深淵。既然如此,你為什么不將自己的目光放在積極的方面呢?以積極的態度看待事物,讓自己的生活充滿陽光,多一點快樂,少一點哀傷。
2.過程更讓人回味
有付出就有回報,這是我們都知道的道理,只要你足夠努力,驚喜總會降臨,一些人在還未奮斗前,就渴望成功,卻忽略了路途上的絕美風光。很多時候,當一心想要達成某個目標時,有時候會因為壓力過大而與成功擦肩而過。所以,與其緊盯著成功,給自己施壓,不如輕松應對,輕松享受過程中的美好,世上的各種滋味,都需要我們一一品味,在你親自體驗的過程中,可能是一段痛苦的歲月。但你當這一切都過去,你終將獲得成長。這就是過程帶給我們的,品味生活的滋味就是成長的過程。
3.積累經驗
人們總是在不斷前進的過程中,不斷失敗,不斷總結經驗,不斷成長。這些失敗的經歷是為未來的成功積累的素材。在我們的工作和生活中,總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挫折和失敗。在遇到這些的時候,不要就此倒下,一蹶不振,要奮起向上,在前進的路上認真把握,總結經驗教訓,為后續發展提供必要的保障。過程是十分重要的,正是在不斷地學習和積累中,我們才能將事情完成得更好。
總之,我們需要記住,無論做什么,太想成功的人,往往很難成功,太想到達目標的人,往往不容易到達目標,過于注意就是盲目,欲速則往往不達,凡事不可急于求成。相反,以淡定的心態對之、處之、行之,以堅持恒久的姿態努力攀登,努力進取,成功的幾率卻會大大增加。
上一篇:只有優秀,才能讓你脫穎而出
下一篇:合理計劃,享受人生相應的樂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