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月又沒錢了
——從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看幼兒理財教育
作者簡介
王柯楠:教育科學學院2013級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中共黨員。曾擔任教育科學學院學生會副主席兼社聯技能部部長,曾獲得專業一等獎學金、兩次專業二等獎學金,曾獲得“優秀學生干部”“第二課堂積極分子”“優秀部長”稱號,曾在校書簽設計大賽中獲得二等獎,在校“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暨校園戲劇大賽”中獲得二等獎,曾是吉林師范大學“課前十分鐘演講小先生”。現就讀于吉林師范大學學前教育專業,研究生。
2016年11月11日24時,北京水立方媒體大廳,實時直播著雙十一戰報的大屏幕上的數字最終定格在了91,217,017,615。這意味著淘寶第七個“雙十一”一天內的交易額站到了超過900億元的維度上。而僅在2009年,雙十一的起點是5000萬元,七年間增長了1823倍。
那么問題來了:我們到底揮霍了多少?
在眾多網購大軍中,我們作為最接近信息時代的大學生自然是最強大的一支。那我想問問大家,雙十一購買的東西在現在應該都先后拿到手了,可能有生活必需品但也不乏高檔奢侈品,但是當你拿到它時你可以問問自己你真的需要它嗎?我們買的到底是需要,還是僅僅是雙十一折扣促銷跟風覺得不買點東西就是吃虧的心理呢?
這個月又沒錢了!這是我們最常說的一句話,一年12個月,恐怕我們會說上12次。那么我們的錢到底花在哪了呢?除了基本的生活所需,我們的非理性消費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人情消費。都說大學是一個小“社會”,平時難免有一些社交活動,比如說生日聚會、朋友造訪、寢室聚餐、班級聯歡等,根據一份大學生人情消費調查問卷表示:這些消費占去了我們生活消費的30%以上的開銷。聚餐交流感情固然好,但是超出我們承受能力的“人情消費”,投入大量精力的應酬顯然不是我們的“主業”。“打腫臉充胖子”式的攀比表面上看是拉近了同學間的關系,殊不知“君子之交淡如水”,真正好朋友間的交往,不一定非要建立在高消費的物質基礎之上。日后給雙方帶來的“財政赤字”、生活緊張和心理失衡,是誰都不愿看到的結果。
2.戀愛消費。大學時期正是渴望浪漫的人生階段,在卿卿我我、小情小調的同時不會去過多考慮戀愛資金的來源問題。但是呢,為了想說愛你不“便宜”。某高校一男生列出了自己每月的“愛情消費”清單:和女朋友每周下館子“改善生活”,一般一頓飯要50元,每周一次每月就要200元。每月電話費還要200元。周末兩人出去玩,即使看場電影也要20元,要是女友看上什么心儀的衣服或飾物,還要買下來。這樣,一個月僅“愛情消費”至少也要七八百元。據調查,90%的大學生戀愛資金是從生活費中列支的,也有少部分人用的是勤工助學、參加社會活動等額外收入。
3.奢侈消費。“我為名牌狂”“女孩子得不惜代價打扮自己”,這是大學生小劉的口頭禪。據其同學小黃透露,有時為了追求名牌和與眾不同的款式,她經常在網上購買衣服。打開小劉的挎包,里面的化妝品讓人大開眼界:蘭蔻的睫毛膏、唇線筆、香奈兒的口紅、迪奧的香水……應有盡有,這一套“行頭”少說也要近千元。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嘲諷那些“為食而生存”的人。現在的大學校園里不時會閃現出一種“新新人類”,他們不僅吃得很講究,而且上身耐克、下身阿迪、腳踩新百倫、手拿蘋果6,一個月動輒三四千的生活費,儼然一位土大款。可是這些追求名牌的行為習慣真的符合大學生的身份嗎?
這么多非理性消費導致了我們每個月的錢都不夠花,而不理性的原因一方面可能是因為我們缺乏消費經驗,自理能力差,虛榮心強,追求時尚,另一方面也可能是由于家長過分溺愛,對我們的消費缺乏監督。但是細細想來,根本原因是我所說的這些原因嗎?并不是,追根溯源是由于我們從小就缺乏對金錢的教育才導致了我們現在缺乏理財規劃。
所以,我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理財教育。
據我對我身邊同學和朋友的了解,每月花銷記賬單的同學幾乎沒有。我們對自己每個月的開銷沒有一個合理的規劃和反思,這足以證明我們這一代人缺乏消費理財意識。現在我們國家的現狀是學校理財教育日益得到重視,但是家庭的理財教育仍然嚴重缺乏。舉一個例子來說:最有效的家庭理財教育媒介——壓歲錢。我們的壓歲錢,每一年春節從長輩那里得來的壓歲錢都會被父母一句:“你還太小,我幫你存著。”被迫上交。那我們現在長這么大了,你見到你的壓歲錢了嗎?反正我是沒有。
有研究表示:5~12歲是理財教育的關鍵期。所以說:理財教育,當從幼兒抓起。
兒童最初無法了解金錢的意義與價值,但已經開始對自己的需要有所認知。如果父母不解釋,孩子必定會認為,任何東西只要向父母要,就一定會得到。如果父母有求必應,那么孩子將來勢必會需索無度。
在現在呢,幼兒理財教育在學校中日益得到重視,在現在的幼兒園里,會專門設置這樣一個角落區域被稱為“金錢角”。擺放著孩子們動手制作的錢幣,以及一些廢舊的日常生活學習用品,老師們會帶幼兒進行買賣金錢交易的模擬游戲。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幼兒認識錢幣,讓他們了解錢能做些什么。在游戲的過程中把合理用錢的觀念無形地滲透給他們。一方面讓孩子們意識到必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換取一定的錢,體會賺錢的不易和父母的辛苦,培養他們的節儉習慣。另一方面在活動中幫助孩子形成初步的正確的消費觀以及金錢觀。
就我們缺乏的家庭理財教育,我們可以先來看一看別人是怎么做的?
英國:理性消費,精打細算。
英國人的理財觀念是提倡理性消費,鼓勵精打細算,并且要把這一觀念傳授給下一代。在英國,5歲到7歲的兒童需要懂得錢的不同來源,并懂得錢可以用于多種目的;7歲至11歲的兒童要學習管理自己的錢。等孩子到了16歲左右,不論是家長或是學校,至少要教會孩子使用一種以上的金融工具,同時會為自己制訂儲備計劃和消費預算。據報道,英國有三分之一以上的兒童在銀行里有自己的賬戶,用于儲備和管理自己的打工收入與父母給自己的零花錢。
美國:要花錢,打工去。
美國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孩子早早地懂得自立、勤奮與金錢的關系,把理財教育稱之為“從3歲開始實現的幸福人生計劃”。他們有句口頭禪“要花錢,打工去”,鼓勵孩子打工是教會孩子處理財務的重要手段之一。這樣能使孩子認識到:即使出生在富裕的家庭里,也應該有工作的欲望和社會責任感。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那么在家中對幼兒進行理財教育可以有哪些適當的做法呢?其實可以從零用錢入手。
在開始實施零用錢制度之前,先坐下來和孩子一起制定一個合同。
在合同中父母給孩子一個許諾要向孩子保證每周的某一天會給他零用錢。并一定要遵守承諾。在此基礎上父母也要向孩子要一個保證:就是他必須同意把零用錢的一部分攢起來并在每個月月末把攢出來的錢存到銀行,還可以做零用錢跟蹤記錄確保孩子沒有破壞規則。然后呢就持之以恒、堅定不移的零用錢計劃實施下去,孩子們會期盼向領工資一樣開心地拿到零用錢。但是要切記一點別把零用錢和家務或成績攪在一起,我們給孩子零用錢的目的非常純粹,只是為了教給他一些有用的理財知識,以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理財觀念。
就像這樣,一些簡簡單的小事情只要堅持下去就可以在孩子小的時候樹立良好的金錢觀以及消費觀,達到理想的效果。那現在的我們呢。我們作為和平時代的大學生,你是否還記得“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滴水成河,聚沙成塔”的道理?中華民族節儉的傳統美德已經伴隨著一代又一代人,我們有什么資格忘記那些屬于我們的民族之本呢?重拾節儉的優良美德,是我們應該做的事。當你在寢室無禁止地刷淘寶、逛天貓的時候,是否想過用這個時間給爸媽打個電話,噓寒問暖和他們說一說你的大學生活呢?一篇文章很短,我只希望我的文章能為大家帶來一些值得反思的東西,從而使我們真正地改變。
☆教師點評:徐海波
古人說“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用才也需要智慧。本篇以雙十一期間淘寶的交易額較七年前增長了1823倍這個事件來引入,直接提出疑問,引發大家的思考:作為網購大軍的大學生群體,在雙十一期間瘋狂購物的時候,到底有沒有考慮過商品的實際利用價值有多少,有沒有很多是盲目跟風的行為?作者提出了自己總結的非理性消費的種類和原因,進一步引出了理財教育的重要性。幼兒的5~12歲是理財教育的關鍵時期,但我國在這方面的教育卻普遍缺乏,甚至還存在一些錯誤的教育方法,例如:將家務活同零用錢聯系起來這樣的獎懲制度就是不合適的。同時作者通過普及國外理財教育的資料,在與我國對比的同時也給了我們一些新的啟示。全篇思路清晰明了,引人深思,是一篇不可多得的有關理財教育的文章。
教師簡介:徐海波,碩士,講師。
上一篇:讓青春在拼搏中飛翔
下一篇:野百合也需要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