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衣得加減
和朋友談到Art Deco/裝飾藝術,想給她看看那間在邁阿密住過的Art Deco風格的酒店照片,誰知找了半天也沒有一張,這才意識到自己當時僅是欣賞性地飽了眼福。之后想想覺得有趣,從風格而言,以重色彩和講夸張的Art Deco像極了繁瑣高調的裝飾款服裝,而我對這類繁復風格的衣服幾乎從來都是“遠觀而不褻玩焉”。
時尚有兩種游走極端的對立風格,一種是“簡潔女皇”吉爾 桑達(Jil Sander)領銜,強調節儉洗練,提倡“少即是多Less is More”的極簡主義(minimalism);另一種是“極繁之父”羅伯特 卡沃利(Roberto Cavalli)帶頭,用鋪張奢華,講究“多即是多More is More”的極繁主義(maximum)。總體而言,簡潔主義的服裝常以純粹精煉的剪裁和舒曠線條統御一切,其“內斂而強大、簡潔而有力”的精神姿態,幾乎不帶任何花哨色彩和細節裝飾;而秉承了洛可可、哥特式風格的極繁主義和服裝則恰恰相反,總是以“把繁華和裝飾進行到底”的架勢淋漓盡致地將精致、夸張、復雜甚至奇特演繹到極致。如果用冷靜的減法來形容極簡主義及其服裝,那么極繁主義毋庸置疑就是一道絢爛的加法。
時尚對于“極簡”還是“極繁”,總是莫衷一是。有言,時尚像聞風而動的墻頭草,時而極簡,時而極繁;還有言,時尚像血雨腥風的政治運動,不是極簡壓住極繁,就是極繁壓住極簡;也有言,時尚唯經濟馬首是瞻,發達時極繁,蕭條時極簡。若我說,按照時尚經濟學“喜新厭舊”的邏輯和“變來變去”的特點,極簡和極繁只不過是時尚代謝的正常反應,都會隨風而逝。關鍵是一個人要能通過適合的簡、繁發掘和傳遞出自己的個性和精神。可喜的是,在日月穿梭和耳濡目染中,人們越來越形成各自獨特的“簡繁觀”,但就是有點像鐘表只會滴答滴答以固定節奏進行循環。你會發現多數情況下,自己只按照固有模式不斷排斥服裝異類分子,太簡、太繁,太素、太花……只要不為熟知或習慣,統統不予考慮。
那么,究竟是極簡還是極繁?是加法還是減法?套用莎士比亞的名句——“這是一個值得考慮的問題!”紐約著名時尚潮人、知名品牌巴尼斯紐約(Barneys New York)的創意總監西蒙都南(Simon Doonan)曾說:“獨特的個性化風尚是每一個人與生俱來的權利。要打造和設計獨特魅力,意味著對你個性的核心有所了解和加以放大。”所以,為有別于人更像自己,本人認為最好的方法就是先靜下心向內思考:“我是誰?”。然后,根據內向進行外向的或“極簡”或“極繁”或“折中”裝扮。當然,行走極端一般都會伴有更大之風險。如果不具高超功力或超強悟性,做只穿基本款、連帶配飾都嫌多余的極簡派;或做只愛裝飾款、集諸多元素于一身的極繁派,都會稍有不慎“走火入魔”。
或許,現階段對大多數人而言,好方法就是選擇做游走“極簡”和“極繁”之間,有“加”有“減”的“折中派”。在此,“折中”與傳統的“中庸”并無太多關聯。只是以審美的姿態,極簡容易產生單調,極繁容易導致俗氣。另外,如果你特別愿意選擇設計元素(褶皺、花邊、蕾絲、花朵等)多,“物有所值”的裝飾款服裝,不妨做點減法。就像“三高者”需要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和高糖食品;穿衣時少些如亮片、蕾絲、花邊、流蘇和鉚釘等額外裝飾性元素,尤其避免超級勇敢集眾元素于一身。通常,只需突出設計五元素(線條、色彩、廓形/造型、質地、圖案)中最多三種即可。而如果你比較鐘情樸實無華、簡單寡凈、“一無所有”的裝束,則可以考慮適當填點加法,多用些如胸針、絲巾、項鏈、眼鏡和帽子等配飾來畫龍點睛。
或許是性格關系,我一直較鐘情低調內斂的簡約。相對于張揚炫耀的繁復,看上去波瀾不驚的簡約通常更具張力,宛如喜形不言色的大家閨秀,靜若處子,動如脫兔。另外,簡約也是一種思考后的節制和取舍的智慧,有種絢爛之極歸于平淡的靜謐之美。而“繁復”卻像艷麗的罌粟,倘若無法演繹出綿密緊致、絲絲入扣的“繁復之美”,就會“繁復不成反粗俗”。就像錢鐘書老先生在《論俗氣》中所說的,“俗氣的事物就壞在太過、太多。”
基于美觀或其他因素,穿衣“來者不拒”或“不加思考”者已越來越少。“簡”、“繁”關乎個性,“加”、“減”關乎智慧。而且,只要穿衣還在繼續,加減“考核”就不可回避,如同裝扮的天性與生俱來。
金玉梁言:
★衣服主要分基本款和裝飾款兩大類。基本款線條簡潔利落、款式本色樸實;裝飾款線條復雜特別、細節裝飾繁瑣;
★基本款服裝搭配性高,生命力長,為衣櫥中流砥柱;裝飾款服裝裝飾性強,流行性高,是衣櫥點睛之筆;
★簡約主義者多選用基本款服裝;繁復主義者多選用裝飾款服裝;從長遠眼光看,基本款服裝省錢;裝飾款服裝費錢;
★基本款服裝容易顯單調,穿著時需要多做加法,與其他配飾進行協調搭配。否則容易顯土氣和老氣;裝飾款服裝顯高調,穿著時需要做減法,避免身上堆砌太多裝飾元素,否則容易顯俗氣和怪氣;
★穿著加減建立在自身了解基礎上,要加要減是人生智慧,也是生活態度。
上一篇:穿法自然
下一篇:經營好自己才是對生活最大的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