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多必失從古至今都是寶典
在職場上工作,雖然話語權人人都有,如何把握你的話語權才是關鍵所在。很多時候,話不在說得多少,主要在于分寸的把握。如果別人怎么說,你都只是隨聲附和或者保持沉默,那就會成為辦公室中的“隱形人”。如果你凡事堅持己見,據理力爭,那么這些過激的爭論也會給自己的工作造成許多負面影響,正所謂“言多必失”,只有學會合理運用“話語權”,才可以既能避免不必要的爭論與沖突,又能明確表達自己的看法。
不要事事都說知曉
俗語有云:“君子動口,小人動手”。在職場中打拼,越往上走,語言能力就顯得越重要。人們常說,性格決定命運。所謂的“性格”,通常分為內向與外向兩種。很多輿論導向認為,外向性格健康,內向性格不適應于當今的社會,需要進行改進。然而,事實真的是這樣嗎?在一些最需要交際能力的銷售領域,成功者中卻往往以那些沉穩的人士居多。
在吳宇森的電影《赤壁》中,諸葛亮有一句非常幽默的口頭禪:“略懂,略懂!”眾所周知,諸葛亮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軍事家。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并且精通音律還會排兵布陣,對自己的主公劉備也是忠心耿耿……我想這樣一個完美無缺的人物,也只有在文學作品中才會出現。然而,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卻也常常有人自詡為“賽諸葛”。無論你說什么,他都會告訴你他也知道,仿佛世間就沒什么他不知道的事情。然而,常言道“言多必失”,當他發表的觀點越多,所顯露出來的無知也就越多。久而久之,不管嘴上是否有毛,都會被打上“辦事不牢”的印記,別人再也不敢把重任托付于他。
莉莉養了一只波音達獵犬,狗的外形酷似斑點狗,但背部卻多了幾個大斑塊。每當她在小區遛狗,常常被人誤以為是雜交了的斑點狗。但也有一小部分人沒有貿然確定,而是問莉莉:“這狗有點兒像斑點,不知道它是什么品種?”一次,一個朋友見到莉莉的狗,當時并沒有說些什么。幾天之后,再見面時他問莉莉,狗的品種是不是“波音達”。原來,這位朋友為了確定狗的品種,竟專門上網查找了資料。對于這類謹言慎行不貿然評論的人,基本上都會有些城府。他們對于自己不確定的事情,從來不會信口開河,通常這類人也更容易取得成功。
當然,如果碰到那些“賽諸葛”,情況就不一定了。一次,莉莉在遛狗時碰到一位老先生。這位先生問莉莉:“你這斑點是‘串’吧,不知道是同什么狗雜交的?”莉莉告訴對方狗的品種并不是斑點,對方卻很不以為然,并且聲稱自己退休前在派出所工作,什么樣的狗沒見過,并非常肯定地表示莉莉的狗叫雜交斑點。
通常這類滔滔不絕,自以為是的人更容易讓對方了解自己,不過由于他們的看法常常不經大腦審核就隨意表達,因此難免會泥沙俱下。而那些謹言慎行的人對于自己的言論大都比較小心,不會讓他人擔心其過于浮躁。不過需要注意的是,謹言慎行并不是說不去與他人溝通,起碼要讓別人了解自己的觀點。因為過于寡言,同樣也會影響自己的工作與生活。因此,若想在職場中得到更好的發展,必須要學會運用自己的“話語權”,話不在于多說,關鍵是在于分寸的把握,千萬不要給人留以“賽諸葛”的印象,那只會顯得自己的無知與狂妄。
話到舌前先繞三圈
李強是一位人民教師,參加工作實習那年年僅23歲。當時比較年輕,自恃寫得一手好文章,學校中每次考試測驗總是名列前茅,所以有些自以為是,總是不將實習單位領導的批評與同事們的善意提醒放在心上。
那一年,學校組織各老師講授公開課,李強被學校領導安排在第一個講課。可誰知,那節課結束后,在評課時,李強卻遭到了校長與老教師們的輪番轟炸。情急之中,他不顧一切地奮力“反攻”。當校長告訴李強,他在授課過程中,不太注重與學生們的合作探究。李強卻回敬校長,合作探究那是要看問題的難易程度,對于一些簡單的問題根本就用不到探究。當一些有經驗的教師,告訴李強講課過程中有些問題的答案定得太過寬泛。李強卻爭辯道,這樣是為了給學生更為廣闊的思考空間。評課結束后,校長滿臉憤怒地離開教室,在場的其他教師也都氣得夠嗆。只有李強,像個戰勝的將士一樣,坐在自己的辦公桌前,高興地哼著小曲。
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李強的耳邊再沒有了那些不和諧的音符。即使有時他上班遲到了,領導也不再批評他,同事們每次見到他時也總是打個招呼便敬而遠之。遭受到大家排擠冷落的李強,直到這時才真正清醒,原來自己已經成了孤家寡人。最后的結果也是顯而易見,實習結束后,李強并沒取得留校的資格,只得再次投入到求職的行列。
古語有云:“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李強的案例,告訴我們在與他人相處之時,說話做事都應顧及他人的感受。在你說話之前,應該先讓話在舌前繞上三圈再開口。千萬不要為一時的痛快,爭個輸贏,不分地點場合、不講方式策略地脫口而出。這樣不僅會傷害別人,最后還會傷害到自己。
發言也需掌握時機
小秋在行政處工作,以前每到開會的時候,她都很少主動發言。她覺得人微言輕,很多事情說了也等于白說,倒不如沉默是金。后來,小秋發現這樣的做法其實存在著很多弊病。首先,如果你越不發言,那么當眾講話就會越緊張,從而失去了很好的鍛煉機會;其次,自己的想法不能及時表達出來,轉而在背后議論,那么不但當事人不知道,還容易引發各種各樣的矛盾;最后,只有適時把握住話語權,才能在領導面前是表現出自己的才干。
有一次,單位讓小秋負責宣傳工作。由于這塊工作沒有硬性指標,大家平時也不怎么注意提供信息。小秋的工作一下子成了無水之源,不好開展下去。借著一次開會的機會,當領導指出,單位應當在宣傳上下工夫。小秋覺得這是個機會,馬上進行發言,并且指出缺少哪些方面的稿件,希望能夠得到領導的支持。由于這些反饋,領導對小秋的工作給予了大力的支持,她的工作進度很快得到了明顯的提升。
小秋的案例,可以看出在“話語權”的運用方面,把握分寸的重要性。其中就包括了語言的內容與語氣。
有一位部門中的男同事競爭中層干部。由于他有留學博士的背景,又有大量的基層工作經驗,是個難得的既有理論又有實踐的干部苗子,大家也都非常看好他。當他簡述完工作構想之后,評委提問道:“你以前一直從事科研工作,為什么會想來做管理工作?”結果,這位博士卻語出驚人,他居然回答:“我本來是不想來的,只是因為你們的管理水平實在是太差了,我無法忍受。”對于這樣的答案,大家非常愕然。結果可想而知,這位重點苗子,連一審都沒過,就被刷了下來。
所以,話語權的運用,一定要注意選擇時機的把握。有一次,單位討論關于青年學者的獎勵政策,玲玲提出希望能夠在住房、安家費等相關政策上給予傾斜。建議得到了年輕同事的擁護,但是領導的臉色卻非常難看,畢竟這事關公司的利益。一旦開了口子,公司每年單這一項的支出就要十幾萬元。如果想要保持政策的連續性,公司每年的投入可能呈現幾何狀態的上升,這就給公司本身造成了不小的負擔。在此建議,如果是關系到金錢的話題,最好不要在公開場合發表個人意見,不然對于領導或者個人而言,都會比較尷尬。這類情況,最好還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同上級領導私下進行協商。
另外,話語權的把握,切記不要以此泄憤。以前有個同事很愛發言,但發言的內容大多以牢騷為主。每次開會都向領導提意見,抱怨自己的工作待遇差。去年,他所在的部門沒有再給他安排具體工作,暗示他請走人。
其實,對于這類沒有意義的發言,最好還是先三思。當你的觀點與上司意見相左時,應該私下進行溝通,沒必要當眾去進行理論,更不可背后妄加議論。維護上級的面子是職場中重要的生存法則之一。人是最沒有安全感的動物,領導者也害怕養老鼠咬布袋的情況發生。所以,領導與員工之間首先看重的是忠誠,其次才是個人的能力水平。
近水樓臺應先插嘴
小華是一個不善言辭的員工,一度在業績上吃了不少的虧。由于他們部門實行經理分派任務制,按常理依次輪流指派算公平。可是時間一長,上級領導記不清相應的順序。而且,公司內部上司與下屬的關系,也總有個親疏遠近。于是,順序什么的也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通常,在經理的左右位置的同事,大多是一些與他平時比較談得來的人。所以,常常是一有任務,尤其是那些活輕松卻容易出成績的任務,這些人都會自告奮勇地去報名認領。因為他們的左右夾擊,旁人根本就不可能獲得機會。
然而,在經理的兩位左膀右臂被調走后,小華在辦公室的地位出現了轉機。原來,辦公室來了兩個新人,領導讓小華搬到她旁邊去坐,而她原先的“偏遠地帶”則留給了新人去蹲點(這是辦公室內論資排輩的一種潛規則)。結果,小華在不經意間竟也變成了“守門員”,盡占了“地利”之便,將那些容易出成績的“美差”都攔截了下來。并且,在這個位置上還了解到一些以前不曾知道的“內幕消息”。
首先,小華可以常常聽到經理打電話的內容,知道了經理想找人到國外代購兩瓶昂貴的柔膚露,知道了她正在幫父親戰友的女兒找工作等一些關于經理的私人信息。身為一名合格的員工,為上級領導分憂是必須的。這時,小華充分利用了手中的資源,及時幫上級領導排憂解難。
其次,她還知道了不少公司內部的最新消息與工作動態。比如經理正在和總監策劃一項大型路演,小華就經常趁經理掛掉總監的電話時,斗膽插上幾句話。因為不是什么一本正經地匯報,即使粗糙、凌亂一點,也沒有什么關系,主要是進一步拉近與領導之間的距離,多熟悉領導,也讓領導多了解自己。
最后,小華還經常與領導聊天。兩人一起談談市面上最新的化妝品,討論一下哪里的小學教學質量好,或者互相通報一下商場最新的特賣信息等。這樣做的目的,除了是為枯燥的工作增添一點兒調劑之外,更可以拉近兩人相互之間的距離。即使有時候小華說錯了話,經理對她這個“聊友”也比較寬容。
小華的案例告訴我們,如果有機會與上級領導親近,應該合理把握機會。小華利用“地利”的優勢,駐扎在領導的身邊,通過日常領導間的談話,掌握到一些對自己有用的信息,并且妥善加以利用。由一名普通的員工成長為領導的“心腹”,這與她的“話語權”運用是分不開的。所以,如果在你的身邊也有這樣的機會,千萬要把握好,這會為你的職場道路平添良好的助力。
“帶頭大哥”的講話訣竅
無論在哪個公司中,可能都會存在一個類“萬寶全書”式的人物,員工們親切地稱他們為“帶頭大哥”。通常而言,這類人群在公司中有著一定的話語權。在群眾中也是頗得人緣,有著自己的一批擁簇者。有時,甚至連一些領導也愿意傾聽他們的見解,其影響力不可小覷。
小偉的公司中就有著這么一位趙科長,年紀不到40歲,專業才華也比較一般,職位更是一個沒有實權的科長。但是,這位科長興趣比較廣泛,平時也十分關心時事新聞、投資動態,有時乃至一些傳聞軼事,他都非常清楚。另外,除了本職專業以外,還拿到了保險代理人展業證、高級導游證等一大堆證書。經常出現各種公開的知識競賽,攬獲了不少獎項。
每當閑聊發生爭執的時候,員工也總是請他做裁判,并以他下的判斷為主。打賭的時候,同事們就把他當作是“活字典”。如究竟是“耐性”還是“耐心”?為什么氣象預報中的“寒潮”是對的,而“寒流”卻是錯的?他也常常會引經據典判斷正誤。另外,公司里但凡組織職工活動,也必定會先向他咨詢,請他幫忙出主意、選景點。有時,甚至由他出面代表單位和旅行社進行談判。
有一次,領導在講話時,不小心將“造詣”中的“詣(yi)”讀成了“指(zhi)”。談話結束后,趙科長對這個錯誤向領導進行了私下里的提醒。后來,只要是趙科長在場,這位領導說話都非常小心翼翼,有時講到一半還不時地問問他自己有沒有說錯。
起先,面對這些情況,小偉覺得非常奇怪,不明白為什么上司能夠容忍這樣一個在群眾中受歡迎、又經常讓自己難堪的下屬。后來趙科長慢慢道出了其中的奧妙。雖然,看起來趙科長的話語權很大,但事實上他卻十分注意話語間分寸的掌握。首先,他決不挑戰上級領導的決策權,不會威脅到上級的職位。再有,平時私下里,他總是為上級出謀劃策,擔當好參謀的職責。那些所謂的公開性找茬也僅限于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更多時候還是幫助領導擺平矛盾。這就他所謂的“找小錯、幫大忙”的處事原則。
上一篇:職場-要讓老板知道你很好地完成了他交代的任務
下一篇:職場-讓你的老板指導指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