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百合也需要春天
作者簡介
譚述:教育科學學院2014級學前教育(免師)專業的學生,中共黨員。曾擔任教育科學學院社聯技能部部長一職,曾獲得國家勵志獎學金、三次專業二等獎學金,曾獲得“優秀學生干部”“第二課堂積極分子”“優秀部長”“優秀信息員”“優秀志愿者”稱號,曾在校“‘簽’言萬語”書簽設計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在校古詩詞演繹大賽中獲得最佳表演獎。
在縱橫交錯的山谷中生長著漫山遍野的花朵,而在這百花聚集的叢中有這樣一簇野百合,它們雖存在,卻鮮為人知,它們不抱怨,但它們的內心同樣需要春天。而在中國千百萬兒童中,留守兒童同樣扮演這野百合的角色,他們從不怨恨父母把自己留在家里,他們感恩父母無私地付出。與此同時,他們也渴望著家庭和學校完整的教育。
社會上對留守兒童的定義是他們的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外地打工。他們一般與自己的父親或母親中的一人,或與隔輩親人,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朋友一起生活。本應該是被捧在手心里承歡膝下的年紀卻過著這樣的生活。他們迫切地需要我們的關心,關注留守兒童,重視他們的健康成長,改善他們的生活環境,刻不容緩。
全國婦聯提供的數據顯示,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已達2300多萬人,并呈持續增長的趨勢,在一些農村勞動力輸出大省,留守兒童在當地兒童總數中所占比例已高達19%至23%,并且有調查顯示,由于父母長期沒有和子女在一起,部分留守兒童在生存發展中面臨著突出問題。
首先是留守兒童的生活問題,留守兒童有的是隔代親人監管,由于監護人知識觀念落后、年老體弱、照顧多孫等原因,他們大多簡單地認為只要孩子吃飽穿暖、身體不出問題就行,從而采取老一輩重物質輕精神的撫養孩子方式,忽略了對孩子而言更為重要的心理成長。
其次是留守兒童的心理問題,留守兒童的情感是空白地帶,孩子們是孤獨的。在《中國留守兒童日記》里孩子們這樣寫道:“我真是想哭,爸爸好不容易才到家,可是才這么一個晚上,他又要走了。”“今天開家長會,我也給爺爺講了,可是我爺爺又老又忙,他沒有來。”這些孩子對愛的渴望無疑給了他們留守兒童家長心靈上無比巨大的震撼,親情的缺失使他們變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種被遺棄的感覺,嚴重地影響了孩子心理的健康發展。
再次是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一些留守兒童就有肩負起農活、家務活的重擔,導致學習精力不足,顧得了家里卻顧不了學習,成績就這樣下降了,有的甚至產生了厭學、逃學和輟學的心理。
最重要的是留守兒童的安全保護問題,據報道,部分留守兒童因父母不在身邊,經常受到同學們的欺負、鄰居的白眼,一些地方還出現了強奸留守兒童的惡性案件。有的監護人對孩子不管不問,放任自流,覺得只要不闖禍就好,沒有進行自我安全保護的相關教育,以致每年暑假都有溺水身亡的事件發生,這些兒童無不讓人扼腕嘆息。
面對這些問題我們能做些什么呢?
家,愛的春風
一個家庭本應該是一個完整的三角結構,而在農村由于青壯年勞動力進城務工。完整的三角結構被破壞,變成兩角結構或者獨角結構。一個家庭不光有生育孩子的責任,更有教育孩子的義務。在這些家長們看來,他們的目的是為了更好的生活。但是一方面由于經濟等方面的原因,不能將孩子帶在身邊,跟隨父母進城打工。另一方面,父母忙于務工,沒有過多的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這就導致父母與子女交流貧乏,情感溝通方面出現問題。孩子不能將自己的想法和愛傳達給父母,父母也不能很好地對子女表達他們的愛。同時,很多留守兒童都是爺爺奶奶或者親戚朋友幫忙撫養。由于隔代親人的獨特感情,很容易出現老人溺愛孩子的情況。這些家長不在身邊的情況最終導致孩子沒有安全感和依靠,甚至會做出讓人痛心的事。2015年10月20日,湖南邵東縣廉橋鎮三個十多歲正上初中的男生,入室搶劫,害死53歲的女老師。在案件的偵查過程中,讓民警們怎么都無法相信的是,兇手居然是三個孩子。案件結束后記者了解到,這三個孩子均是留守兒童,父母在外做生意,他們由于成績差,經常不去上課,泡在網吧里面打游戲,而游戲才是帶給他們成就感的工具,是他們獲得安全感的地方。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一個沒有安全感的人會通過某種方式去獲得安全感,比如攻擊性行為,他可能會通過攻擊別人來獲得安全感。這也就是為什么留守兒童表現出來的恣意妄為、違規違紀行為的原因了。由此可見,家長在家庭中角色缺失使家庭變成獨角家庭,教育的缺失則導致了孩子教育問題的出現。在孩子的成長階段,家長的教育是不可彌補也是不可替代的。生活要繼續,教育也不能缺少,那么就要求廣大的家長,充分利用返鄉的機會了解自己的孩子,了解孩子的生活環境、學習環境、老師、同學。平時多與孩子通電話,了解情況。多做情感溝通,正確表達愛,不溺愛,不缺愛,讓孩子在家長的愛中幸福成長。
老師,愛的泥土
在家庭教育不能夠充分保證的時候,作為教育機構的學校,教書育人的教師便成為留守兒童的心靈港灣。但由于留守兒童父母不在身邊,缺少日常的管理,加之少年兒童的自制力差,便很容易誤入歧途,荒廢學業。于是在學校和老師的眼中,留守兒童便和差等生畫上了等號。留守兒童在家中得不到應有的關愛,在學校不能得到鼓勵和幫助,甚至受到批評、指責,長此以往這些孩子便自然會變得沒有安全感,缺乏生活的樂趣,必然導致心理缺陷或行為變異甚至會做出傷害生命的不可挽回的行為。2015年6月10日,貴州省畢節市留守兒童四兄妹集體服毒自殺,這一消息令人痛心,到底是怎樣的無奈讓他們小小年紀就選擇了死亡?現如今素質教育要求我們的學生全面發展,而教師作為素質教育的貫徹者和執行者既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更要關注學生身心的發展。特別是對留守兒童,在家庭不能給予充分關愛的時候,教師要肩負起教育的責任,不僅要保證留守兒童和正常兒童公平地接受教育,更要給予留守兒童特殊的關愛和關注,來彌補留守兒童在家庭教育中的遺憾和缺失。作為老師,他們能給予留守兒童的幫助更大。老師多了解留守兒童的心理發展狀況,及時地糾正和引導,我相信,留守兒童也可以像普通兒童一樣,在學校里健康成長。
李平,一位普通的歷史老師。出于對家鄉的熱愛,李平老師畢業便回到了家鄉的五溝中心學校。在與孩子們的一次次親密接觸中,她愛上了這群孩子,并立志幫助這些孩子們。在任教的11年來,不定期地對留守在家的學生進行家訪,傾聽學生的心聲,做學生的朋友,督查他們積極向上,培養他們樂觀的生活態度……已經成為李平每日工作和生活的重要部分。11年里,在她的精心呵護下,52名留守兒童走進了重點高中,13名留守兒童考進重點大學。在這些留守孩子們的心中,李平老師既像知心姐姐,又像是貼心的媽媽。是李平老師給了這群孩子無私的愛,讓這群孩子們能夠在愛中健康成長。同為未來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和即將要從事基層教育事業的同學們,請在你們的工作中多關注留守兒童,像李平老師一樣多關注像留守兒童一樣的弱勢群體。可能你的關愛就會將一個學生拉出深淵,可能你的關愛和關注就會鑄就國家明天的棟梁。
社會,愛的天空
由于留守兒童的隊伍不斷壯大,這個群體便越來越受到政府和社會群體的重視。但目前政府和社會對留守兒童的幫助并不大。比如,農民工進城務工,子女跟隨,入學問題依然很難解決。“沒有本地戶口,孩子就不能入學,只能送回老家讀書。”這是留守兒童的父母說的。再加之城市教育各項費用高,使得這些父母不得不忍痛讓孩子們回到老家。現如今社會上的一大批諸如“陽光少年”“新農村助教行動”“快樂學校”等社會組織都在對留守兒童進行幫扶和關愛。不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留守兒童這一群體已經得到了越來越廣泛的關注。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家庭,老師和社會都是為實現這個目的而不可或缺的一個部分。家庭給予留守兒童足夠的愛和依靠,承擔起家庭的那份責任。教師作為教育者要對這個特殊的群體給予更多的幫助和關注,肩負起學校教育的那份義務。而社會是大環境下的無形的教育人。春風、泥土和天空組成了充滿活力的春天,這也是野百合堅強生存和茁壯成長的動力。讓我們一起攜手,讓那野百合在春天里慢慢綻放!
☆教師點評:李雪艷
關注家庭教育,關注留守兒童,這是家庭的使命,這是社會的責任。僅僅為了家庭的經濟問題,不顧自己教育兒女的使命和責任,外出打工,是不可取的。作者詳細地介紹了留守兒童現狀、出現的原因以及解決辦法,強烈地呼吁當代人多關心關注留守兒童的身心發展狀況。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一直備受關注,可以說,留守兒童是經濟高速發展過程中我們這個社會所付出的一筆巨大成本,務工人員進城,受益的是整個國家、整個社會,而因此產生的家庭分離、兒童留守的代價,現實中卻要由這些外來務工人員的家庭獨自承擔。在我們享受著經濟高速發展的紅利時,我們也應該清楚地意識到,社會和城市對留守兒童是有所虧欠的,為留守兒童做點兒事情,也是我們應盡的責任與義務。本文有針對性地剖析是很有見地的,留守兒童問題應該引起家庭和社會的重新認識,要真正解決這個教育問題。
教師簡介:李雪艷,博士,副教授,教育科學學院學前教育系主任。
上一篇:這個月又沒錢了——從大學生非理性消費看幼兒理財教育
下一篇:青山隱隱,綠水悠悠——淺談紅樓,話兒女情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