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玉石觀音唱和詩》原文與賞析
馬元俊
天慶寺前一片石,造就觀音神在哉。
八萬由旬妙高骨,三千世界明月胎。
潛救眾生苦惱去,默傳諸佛心印來。
十首新詩頌功德,等閑難繼貫休才。
這是一首因事感興、頌贊觀音菩薩功德的唱和之作。
遼代沙門智公在朝陽縣 (今遼寧省) 天慶寺前以巨石塑觀音像,像高7尺,圍5尺2寸,并首唱胎字韻詩二章。此后來這里的文人墨客相繼依胎字韻唱和,勒石寺中。這首詩就是天慶寺詩碑上眾多和詩中的一首。作者馬元俊,遼代詩人,曾在遼朝作觀書殿學士行尚書禮部侍郎知制誥。
首聯兩句,作者以直陳之筆點明地點和抒寫對象,總括題旨。其詩意是: 天慶寺前的玉石觀音像多么壯偉、傳神!它端莊恬淡,寧靜致遠,栩栩如生,活靈活現地展示出觀音大士的儀表氣質。接下去的4句詩,分別從 “外形”與 “內在”兩個方面作了具體展開。從整體看,第二句的 “神”在籠罩全詩,奠定了本詩頌贊的主旨和格調,成為貫穿全詩的主旋律,可以說是 “詩眼”。
頷聯兩句側重于從正面抒寫觀音像的外部直觀形象: 它以無比高大的法身屹立在寺前,通體皎潔如月,面對著眾生蕓蕓的大千世界。第三句極寫其法身無量,第四句極寫其石質潤潔,都使用了夸張手法。“由旬”是佛經中的長度單位,大者一由旬80里,中者60里,小者40里。“妙高”,即須彌山。明明像高7尺,為什么說它“八萬由旬”呢?一是為了充分表現作者對觀音的高山仰止的崇敬之情,二是為了求得句法上的工整對仗。“八萬由旬”與下句中的“三千世界”對舉,“妙高骨”和“明月胎”互峙。七、8句也是這樣。按照律詩的規矩,全詩八句中首尾4句只求韻腳和聲律和諧,不講對偶,而中間4句則在韻腳、聲律和諧的基礎上,進一步要求工整的對仗。頷聯中的“骨”和“胎”是同義詞,其意均指石像的身軀,這樣互用是為了避免復字出現。這兩句也暗含著一層意思:正因為觀音菩薩出自西方極樂世界的須彌山,且法力無邊,所以才能拯救三千世界里的蕓蕓眾生。在章法上,頷聯為五、六句作了鋪墊和過渡。
頸聯兩句著重揭示觀音的內在精神。這兩句的意思是:觀音大士總在冥冥之中以超常的法力救災救難,普度眾生,為人們消彌苦惱,同時默默地向善男信女們傳授著行善的佛法,以致讓人覺得她的心腸是那樣慈悲,她的心地是那樣寬廣。這是作者對觀音無量功德的正面頌揚。觀音是我國佛教中的大乘菩薩,與大勢至、阿彌陀佛合稱“西方三圣”。在佛教徒心目中,她是大慈大悲的神的化身。實質上她不過是人們寄托理想、擺脫苦難的精神偶像。
尾聯兩句的抒寫重點則從石像轉向自我。面對觀音的法力和功德,作者感嘆道:以我的微薄之才,即使一口氣寫上10首頌詩,怕也趕不上唐代詩僧姜隱德所寫的那些褒揚佛門的禪月詩啊!這里有自謙,也有對菩薩的虔誠敬意。
這首抒情七律,整體上具備律詩形式與韻律的要求。開頭確立抒情主旨,這是“起”;三、四兩句直寫石像外形,這是“承”;五、六兩句頌揚菩薩功德,這是“轉”;末尾兩句以自謙收束全詩,這是“合”。全詩前后關合,照應緊湊,主旨突出,但從內容看,思想浮淺,流于平庸,沒能寫出動人心魄的思想個性。在藝術表現上直露有余,蘊藉不足。究其原因,恐怕與作者胸襟不寬、素養不高以及受唱和詩固定韻腳的束縛不無關系。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玉山》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小說、戲劇·王質》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