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詩話、對聯·海會寺聯》原文與賞析
余 昂
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
以年坦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
撰寫楹聯首應切題,但切題只是最低要求,進一步還有精粗文野深淺高下之分,真正做到雅俗共賞并不容易。寺廟中多塑彌勒佛像,其特點十分明顯,面部笑口常開,腹部便便裸露,抓住這兩個特點撰聯,自然容易切題討俏。清梁章鉅《楹聯叢話》卷七,記福州鼓山涌泉寺山門彌勒座聯云:
日日攜空布袋,少米無錢,卻剩得大肚寬腸,不知眾檀越信心時,用何物供養?
年年坐冷山門,接張待李,總見他歡天喜地,請問這頭陀得意處,是甚么來由!
上聯以“大肚寬腸”形容其腹,下聯用“歡天喜地”描繪其笑,這并不是什么難辦的事。主要在于撰聯人借彌勒形象把重點移向人情世態。一則說佛教信徒以何物供養這樣一位“大肚漢”,言外之意說錢米百物是填不滿那口袋的。再則說此佛坐冷山門前迎來送往(“接張待李”)句用得比較牽強,有湊對之嫌,似尚不及“迎來送往”自然,生活非常刻板,而他竟毫無察覺,一味笑逐顏開,十分無聊。這分明是婉言諷世。惟語近鋪陳,卻乏文采、盡管意含諷喻,措詞畢竟淺露。而且文字很長,有點冗贅。何況上聯從佛教信徒一方面說,下聯從另一角度即從彌勒本身說,固然也算一種對稱,但因主語不同,終有頭緒零亂之弊。以何物”對“甚么”亦欠工穩。這比起北京潭柘寺彌勒殿的另一副對聯來,便顯得辭費,且缺乏概括力。潭柘寺一聯據說是清朝人撰寫的:
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
開口便笑,笑世間可笑之人。
此聯特點是通俗易懂,且以連用三“笑”字,對三“容”字說明撰聯人掌握了一定程度的寫作技巧。其缺點是:一、聯語近于駢文作法,上下聯“之”字重復,雖可通融,總有點別扭;二、立意太膚淺,沒有供涵詠的余地;三、“大肚能容”和“開口便笑”二語,出之太易,未免流于油滑。雖較涌泉寺聯略勝一籌,似仍不算佳作。因此,在梁章鉅《楹聯續話》卷一中所引述明代邛州人余昂為海會寺撰寫的一副對聯,便顯得雅馴含蓄,簡潔而深刻了:
終日解其頤,笑世事紛紜,曾無了局;
經年坦乃腹,看胸懷灑落,卻是上乘。“解頤”即笑開常口之意。上聯意思說,彌勒所以笑口常,并非他愛笑,而是由于世事紛紜,一件件接連不斷,永無了結之時。他是站在更超脫的地位來俯瞰世人,從諷喻世情中還隱寓同情人類何苦自尋煩惱之意。這就比上述兩聯在內容上有了深度。下聯則由表及里,從彌勒佛外表的坦腹形象深入到作為一位救世主的內心世界,寫出佛的內在的寬容大度和豁達胸懷,具有一種悲天憫人的廣闊心態。這自然屬于上乘的思想境界,非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企及的了。蓋為寺廟撰寫楹聯,總要體現出佛教慈悲為懷的宗旨,不能只是借題發揮,甚至與宗教信仰唱反調。這不僅是撰聯人信教與否的問題,而是重在立言得本,既體現撰聯的修養素質,也要照顧到懸掛對聯的環境和背景。只有這樣,才能既切題而不粘滯,雖含諷喻而無傷大雅,且與周圍氣氛和諧一致。故鄙意此一聯確屬上乘之作。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浩初上人見貽絕句,欲登仙人山,因以酬之》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海漫漫》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