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黃初平》原文與賞析
葛 洪
黃初平者,丹溪人也。年十五,家使牧羊,有道士見其良謹,便將至金華山石室中。四十余年,不復念家。其兄初起,行山尋索初平,歷年不得。后見市中有一道士,初起召問之曰:“吾有弟名初平,因令牧羊,失之四十余年,莫知死生所在,愿道君為占之。”道士曰:“金華山中有一牧羊兒,姓黃字初平,是卿弟非疑。”初起聞之,即隨道士去求弟,遂得相見。悲喜語畢,問初平:“羊何在?”曰:“近在山東耳。”初起往視之,不見,但見白石而還。謂初平曰:“山東無羊也。”初平曰:“羊在耳,兄但自不見之。”初平與初起俱往看之。初平乃叱曰:“羊起!”于是白石皆變為羊數萬頭。初起曰:“弟獨得仙道如此,吾可學乎?”初平曰:“唯好道便可得之耳。”初起便棄妻子留住就初平學,共服松脂茯苓。至五百歲,能坐在立亡,行于日中無影,而有童子之色。后乃俱還鄉里,親族死終略盡,乃復還去。初平改字為赤松子,初起改字為魯班。其后服此藥得仙者數十人。
這則故事見于葛洪《神仙傳》卷二。雖然故事的情節比較簡單,平實無華,但構成神仙故事的幾大要素卻都已存在。首先,故事的立意是想說明神仙學而可得,先是黃初平學得,繼而黃初起也學得,初平所謂“唯好道便可得之,”堪稱點睛之筆。這種神仙人人可學的思想是屬魏晉人的,他們已經跳出了漢代帝王神仙術的窠臼。其次,學仙過程中不重秉賦而重拜師,有明師引領即可成仙。這一點葛洪在《抱樸子》內篇卷十三《極言》中說得很明白,當有人問古代的仙人是否有特殊天賦時,他回答說:你這是什么話!”彼(指古之仙人》莫不負笈隨師,積其功勤,蒙霜冒儉,櫛風沐雨,而躬親灑掃,契闊勞藝,始見之以信行,終被試以危困,性篤行貞,心無怨式式,乃得升堂以入于室”。葛洪的意思是強調隨師苦煉。在這則故事中也可以看到明師的影子,對于黃初平,金華山道士為師,對于黃初起,黃初平為師,謂“留住就初平學”是也。第三,前引葛洪的那段話已講到“試以危困”的事,那是指在修煉中弟子常常受到明師的種種嚴格考驗,證明確實誠心向道,義無返顧,方可得成正果。因此,弟子千辛萬苦尋師,師千方百計試弟子,這兩個方面往往構成神仙故事的主要模式。黃初平故事自不例外,初平毅然棄家至金華山石室,初起棄妻子留住就初平學,都可以看作一種試,因為斷絕親情關系是明師試弟子時首先提出的一個不近情理的要求。另外,叱石為羊一事也是初平對初起的入門考試。第四,葛洪論成仙方式,有天仙、地仙、尸解仙之說。《抱樸子》內篇《論仙》:“按《仙經》云:上士舉形升虛,謂之天仙;中士游于名山,謂之地仙;下士先死后蛻,謂之尸解仙。”黃初平兄弟雖則成仙,既未升虛,也未尸解,優游名山之間,可見是地仙者流。地仙的追求反映著當時人們企慕現世長生自由的愿望。
黃初平,一作皇初平,《藝文類聚》卷九十四、《太平廣記》卷七都引了他的這段學仙故事,說明直到唐、宋時期,這段故事仍有流傳。又《藝文類聚》編入獸部羊門,特意拈出叱石為羊事,于是后世遂以此事為典故,以“叱石為羊”為成語,借喻仙術變化無窮之妙。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鹿柴》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黃州道中》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