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文學·《圣經·新約》·因地制宜》原文與賞析
《新約·使徒行傳》第15章
有幾個人,從猶太來到安提阿,教訓弟兄們說:
“如果你們不按摩西的條規受割禮,就不能得救!”
保羅和巴拿巴不同意這種說法,與他們展開激烈的辯論。眾門徒商量決定,叫保羅和巴拿巴以及本會中的幾個人,為這場辯論的事,上耶路撒冷去見使徒和長老。
于是教會送他們起行,他們經過腓尼基、撒瑪利亞,隨處傳說外邦人歸主之事,到了耶路撒冷,受到教會和使徒以及長老們的接待。
他們述說了在外邦人中傳道的情況,談到那場辯論,講明有幾個信徒,是法利賽教門的人,到安提阿說,必須給外邦人行割禮,吩咐他們遵守摩西的律法。
聽了述說之后,使徒和長老聚會商議此事,辯論了好長時間,彼得站起來說:
“眾位弟兄,你們知道,上帝早已在你們中間揀選了我,叫我向外邦人傳播福音。上帝賜圣靈給他們,正如給我們一樣。又借著信,潔凈了他們的心,并不分他們我們。現在為什么要把我們祖宗和我們所不能負的軛,放在門徒的頸項上呢?我們得救,乃是憑救主耶穌之恩,和他們一樣,這是我們所相信的呀。”
眾人都默默無聲,靜聽巴拿巴和保羅在外邦人中間所行的神跡奇事。他們講完之后,雅各說道:
“諸位弟兄,請聽我來說幾句。方才西門彼得述說上帝當初怎樣眷顧外邦人,從他們中間選取百姓歸于自己名下。眾先知的話,也與這意思相合。正如經上所寫的: ‘此后我要回來,重新建造大衛倒塌的帳幕,把那破壞的,重新修造建立起來,叫剩余的人,亦即凡稱我名下的外邦人,都尋求主。’這話是從創世以來,顯明此事之主所說的。所以我認為,不可難為那些歸服上帝的外邦人。但是要寫信,吩咐他們禁戒偶像與奸淫,并且不得接近勒死的牲畜和污血。因為從古以來,摩西的書,在各城有人傳講,每逢安息日,在會堂里誦讀。”
經過認真細致的討論之后,使徒和長老以及全體教會,作出決議,選出幾個人,差他們和保羅、巴拿巴同往安提阿去。結果巴撒巴和西拉兩人當選。同時寫信交付他們帶去,信中說:
“使徒和長老們問候安提阿、敘利亞、基利家外邦眾弟兄的安! 我們聽說有幾個人,從我們這里出去,用言語攪擾你們,惑亂你們的心。其實我們并沒有吩咐他們這樣做。因此我們同心合意,選出幾個人,差他們同我們所親愛的巴拿巴和保羅,往你們那里去。我們所差的巴撒巴和西拉,也要向你們親口述說此事。因為圣靈和我們,定意不將別的重擔放在你們的身上,惟有幾件事是必不可少的,就是禁戒祭偶像之物之血,不得奸淫,棄絕勒死的牲畜。只要這幾樣你們能禁戒不犯,那就好了。愿你們平安!”
他們攜帶著這封信,來到安提阿,聚集眾人。眾人念了信,聽見信上所寫的安慰話語,皆大歡喜。巴撒巴和西拉也是先知,他們又用許多話勸勉弟兄,堅定眾人的信心。住了些日子,巴撒巴就回去了,西拉留下,同著保羅和巴拿巴,仍住在安提阿。
后來保羅對巴拿巴說:
“我們是不是可以回到各城里看看,以前在那里傳過道,看看弟兄們的景況如何?”
巴拿巴的意思,是要帶馬可同去。但是保羅不同意,因為馬可過去曾經一度離開過他們,覺得還是不帶他去為好。由此二人產生了爭論,甚至彼此分開。巴拿巴帶著馬可,坐船往居比路去。保羅挑選了西拉,也出去,走遍敘利亞和基利家,鞏固各處的教會。
這個故事中所表現的時代背景和 “保羅講道”相差無幾。許多外族人接受了基督教引起了不少猶太人的反對,他們都抱著濃厚的宗教和民族偏見,并拿出古老的摩西律法作為他們攻擊外族人的武器,讓安提阿人行割禮就是很好的例子。事實上,“舊約”時代與 “新約” 時代完全不同,耶穌傳教時就已經開始有意識地改革古老的摩西律法,并在法利賽人指責他吃飯不洗手時,有力地駁斥了偽道老們借律法搗鬼的陰謀。耶穌死后,他的使徒忠實準確地按照他的愿望行事。
基督教在傳播的過程中,始終受到來自各方力量的攻擊和破壞,有羅馬統治者的迫害,這個理由是非常簡單的,因為基督教的成長和發展對羅馬的擴張侵略勢必造成不利;還有來自猶太教徒的迫害,他們大多是些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使徒們試圖證實基督教和猶太教兩者毫無相同之處,一個人不能同時信奉耶和華和耶穌的上帝,這不可避免地要引起猶太教徒的憎恨;另外有一些善良的人們,他們雖然不是極端的民族主義者,但也認為基督的使徒們走得離猶太教太遠了。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徒們,特別是保羅終于明白了,基督教如果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做到與耶路撒冷以及舊教的狹隘的種族偏見決裂,必須向一批完全新的公眾呼吁,使基督教不致于淪為一個小小的猶太教派。在以后的日子里,使徒們在羅馬的各地傳教,鞏固那里的教會。特別是保羅,他離開了猶大,渡海到歐洲,并使這個新的教會成為一個國際性的組織,它對猶太人、羅馬人和希臘人一視同仁。保羅是使基督教從加利利傳播到羅馬的橋梁,他使基督教成為世界性的宗教。
摩西律法原本是基督教最基本的思想。猶太人行割禮的傳統起源于亞伯拉罕時代。《舊約》記載亞伯蘭97歲的時候,耶和華向他顯現,告訴他從此他的名字叫亞伯拉罕,并說:“你和你的子孫后代,要永遠遵守我的約。你們所有的男子要行割禮,這是我與你們立約的證據。你們世世代代的男子,無論是家生的;還是從外面用銀子買來的,生下來第八天,都要受割禮。這樣,我的約就立在你們的肉體上,作永遠的約。”由此看來,行割禮是上帝與世人所立的約,表明世人永遠信仰上帝耶和華。這種約是信仰在肉體上的印證。在早期的猶太人眼里,信仰和意識不可能是主動的,立此約是為了在思想上控制人們,使他們有一種對上帝的責任感,而事實上這種責任是要求人對自己的行為負責。到了《新約》時代,猶太人和外邦人都有能力形成自覺的信仰,這時候,即使沒有肉體的印記,人們也能在幾個世紀以來的贖罪文化熏陶下自覺地接受基督教的思想。因而在外邦人那兒行割禮是一種蠻橫無理的要求,只能將它當成是極端種族主義分子一種苛刻的殘酷的宗教情緒。而耶穌基督的使徒們在因地制宜的行為中同時也包含著因時制宜的思想。他們吸取的是基督教“愛”和“期盼”的精髓,這種“愛”和“期盼”的思想無論在哪個民族的人民心里都會引起共鳴,因而基督教一旦沖破了種族偏見和統治者的桎梏,拋棄了流于形式的偽道,就以不可阻擋的力量變為世界性的宗教。
上一篇:《少數民族宗教傳說·喇嘛唐白和白宗姑娘》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土地寶卷(節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