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登報恩寺浮圖》原文與賞析
王又曾
人天八萬四千塔,誰其造者阿育王。
江南經始康僧會,舍利爪發傳蕭梁。
永樂制九級,海藏同輝光。
天風扶我一登眺,長干萬戶連千檣。
岷峨之脈氣蔥郁,四面屏障森堵墻。
大江一線逝東北,前淮后湖環陰陽。
虎龍蟠踞雖得地,英雄割裂無完疆。
豈若隋唐大一統,直以彈丸當荊揚。
如來涅槃矧千劫,靈物薶瘞誠荒唐。
黃旗紫蓋俱已矣,空余金地供翱翔。
安得神僧捧剎入云去,無令承平士女悲滄桑!
這是一首觸景生情之作。詩人登臨南京中華門外報恩寺琉璃塔,敘佛塔興建之盛事,詠世事之滄桑。感情深沉,意蘊深長。全詩以內容繹之,當分三段。
“人天八萬四千塔”到 “海藏同輝光”為第一段。敘佛塔興建之盛事,頗多用典。印度國君阿育王,始即位時,施暴政,殺兄弟,后受沙門感化,皈依佛教,于各地建立八萬四千塔,將弘宣正法之誥文,刊刻于石,又派遣宣教師于四方說法勸導,佛教遂始傳至國外。此為前兩句所本。康僧會,三國時高僧,世居天竺。十余歲時父母雙亡,遂出家為僧。吳赤烏十年 (247) 康至建業 (今南京),孫權為之建塔,名建初寺。康遂翻譯佛經多種,江南自此佛教始興。第三四兩句,源出于此。舍利,指佛骨。蕭梁,指南北朝時梁武帝蕭衍,畢生篤信佛教,曾于天監三年(504) 宣布佛教為國教,使梁代佛教大興。“舍利爪發傳蕭梁”,意寓此事。明成祖朱棣,在永樂年間于此處建大報恩寺,寺之左近建寶塔,塔高33丈,九層八面,故曰 “永樂制九級”。“海藏”,指佛土。由于歷代王朝建塔無數,使佛學弘揚,故曰 “同輝光”。古詩之作,以淺顯曉暢的語言敘事者,多有上乘佳篇。而此詩開篇,幾乎是句句用典。此為何耶?仔細想來,詩人實是用心良苦。詩中歷數諸人,有棄惡從善者,阿育王也; 有信佛善為者,康僧會也;有建塔而專橫者,蕭衍、朱棣也。蕭衍為鞏固帝位,大殺南齊宗室;為阻魏軍南下,曾動員20萬民眾修筑淮堰,因不久傾倒,緣淮河城寨村莊十多萬口,被洪水漂流入海。蕭衍不恤民苦,而沉溺于佛事,終在公元548年,降梁的東魏軍閥侯景勾結梁貴族蕭正德,攻占臺城。蕭衍被軟禁,困餓而死。明朱棣稱帝后,實行極端君主制,設錦衣衛和東西廠,殘酷鎮壓人民。永樂十八年,山東浦臺縣民婦唐賽兒,聚眾數千人起義,雖僅60天,而參加民眾,多達數萬。詩人列舉之人,雖皆信佛建塔,然其后果不一。施暴政者,終難免滅亡的下場。詩人數典而警時,用意深長。
從 “天風扶我一登眺”到 “直以彈丸當荊揚”為第二段。詩人詠史懷古,歷數世事滄桑。先寫金陵(南京)地勢,由 “眺望”而出: 這里有 “岷峨之脈” 的群山,形成的“四面屏障”; 有東流而去的長江天塹; 城北有秦淮河環護,城南有后湖相衛。據此,詩人論史議實:六朝的“英雄”,指帝王,均曾擁有過金陵,但只能割踞一方。而隋唐卻以荊州、揚州的“彈丸”之地,完成了統一大業。詩中把金陵的“虎龍蟠踞”和荊、揚的“彈丸”地勢相比;把六朝的“無完疆”和隨唐的“大一統”對舉,意在說明一個真理:“興廢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唐劉禹錫《金陵懷古》)險要的山川地形并沒有給六朝的“英雄”們提供長治久安的保障,國家的興亡,全決定于人事。隋能統一天下,是因為“大崇惠政,法令清簡,躬履節儉”,而“天下大悅”(《隋書·高帝紀》);唐可統一天下,是最高統治者懂得“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而“賞賜給用,皆有節制,征斂賦役,務在寬簡”(《舊唐書·食貨志》)。詩人在此,并非是追懷一朝一帝,而是把社稷的存在,是“在德不在險”的卓越見解,寄寓于詠史之中,意蘊深長,耐人回味。
從“如來涅槃矧千劫”到全詩結束,為第三段。詩人抒情寄慨,鏤出腸肺。“如來”二句,涅槃,或稱“般涅槃”。佛經說,信佛之人,經過長期“修道”,即能“寂滅”一切煩惱,具備一切“清凈功德”。這種境界,稱為“涅槃”,后來常指僧人死去。矧,又。靈物,指舍利。薶瘞,同埋葬。兩句說如來仙逝已久,世事又幾經更迭,那佛骨埋藏在報恩寺的說法,實在荒唐。“黃旗”兩句中的“黃旗紫蓋”,舊時以為出現黃旗紫蓋的云氣,為將出皇帝的征兆。“金地”,指佛寺。此寫詩人臨塔而傷懷,抒發了“英雄事往人何在,寂寞臺空草自生”(宋呂定《戲馬臺》)的喟嘆!最后“安得”兩句寫來,乞愿悲愴,撼人心扉:還是讓神僧把佛塔捧到天上,不復存在于人間吧,免得世上的人們,徒生世事劇變的感慨。
這首詩的構思,頗具匠心。引典寓意,詠史抒懷,議社稷存亡之根由,慮黎庶生存之歡哀。情真意摯,含蘊深閎。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登總持寺浮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登泰山》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