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產》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挪威劇作家比昂遜(1832—1910)的代表作之一。啤酒廠廠主悌爾德正瀕臨破產。他擺下宴席,招待信托公司管理人林德和啤酒廠的雅柯布遜,企圖騙取他們的貸款,作最后掙扎。在酒席上,悌爾德對林德等人大加吹捧,終于使他們答應了他的要求。但律師伯倫特在核查帳目后,宣布他已經破產。悌爾德大罵伯倫特,可還是在破產申請上簽了字。破產后的悌爾德準備攜工人的工資潛逃國外,由于財產管理處的人到來才未能得逞。后來,悌爾德在大女兒華寶格、秘書桑尼斯和小女兒西妮的幫助下重振產業。3年后,悌爾德在海邊建設了新居,他的破產申請被撤消;華寶格和桑尼斯也在共同的奮斗中產生了感情,終于結為夫妻。
在劇中,比昂遜揭露了資產階級金融家們的罪行。悌爾德是個金融投機家,為了追求巨利,他騙取農民工人的儲蓄進行不正當交易,使他們遭到重大的物質損失。投機買賣失敗后,悌爾德面臨破產,這時他仍用欺騙、哀求、恫嚇等手段,完全撕破了所謂“上流人”的假面具,最后甚至打算卷著應發給工人的金幣潛逃。這些描寫把金融家的丑惡和自私刻劃得淋漓盡致。作家通過悌爾德大宴賓客、謀取貸款的一場戲,對資產階級為謀取私利,逢迎拍馬、彼此欺騙、互相傾軋等令人作嘔的丑態進行了尖銳的揭露。此外,劇本通過悌爾德家庭關系的描寫,揭露了資產階級家庭生活的空洞、虛偽和冷酷。夫妻間沒有信任,情人間沒有愛情,完全被資產階級剝削意識和金錢利益所替代,他們為金錢而進行欺詐,自己卻成了金錢的奴隸。作品對資產階級的丑惡面貌進行鞭撻時,筆鋒犀利,但觸及到這些剝削者的本質時,卻不夠深刻。作者認為悌爾德的罪狀是他進行了“不正當”的買賣,所以結尾就寫他改邪歸正,靠自己的力量振興了產業。這種結局無論如何都減弱了作品應有的深刻性。
《破產》在藝術表現上很有特色,劇本采用被稱為“韻文”的挪威本民族語寫作,吸取挪威民間創作的傳統。比昂遜擅長于尖刻的諷刺手法,如悌爾德請客的場面中,通過資產者們自己的語言,暴露其虛偽狡猾,相互利用的本性。作者不動聲色,卻收到了揭露諷刺的效果。比昂遜也善于通過不同情態下人物行為的前后矛盾,來刻劃人物。曾為了悌爾德財產而愛上西妮的哈瑪副官,到悌爾德家來往自如,以主人自居,但悌爾德一破產,他卻反目為仇,揚長而去; 悌爾德和伯倫特的關系也是這樣,開場時,二人相敬如賓,客套非凡,悌爾德更將他當成摯友親朋,但當他宣布悌爾德破產時,悌爾德卻不惜破口大罵, 拔槍相向。這種矛盾行為的描寫, 對刻劃人物起到重要作用。劇本在戲劇沖突和人物道白上都很有特色,值得借鑒。
上一篇:《看不見的人》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禁閉》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