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934—
【介紹】:
善于批判社會現實的著名嚴肅戲劇家,出生于倫敦北部的一個普通工人家庭,二次大戰的殘酷性對年幼的邦德的世界觀的形成有著巨大的沖擊。他深刻地感觸到炸彈橫飛的恐怖和戰爭暴行的嚴酷,對整個世界和人類充滿無比的幻滅感。戰爭結束后,他又對倫敦都市生活的瑣屑無聊,疲于奔命的城市平民為了生計像機器一樣機械工作的情景感到深深的失望,于是走上了戲劇創作的道路,以筆為武器對社會現實進行批判。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他的《教皇的婚禮》(The Pope's Wedding,1962)和《得救》(Saved,1965)先后在皇家宮廷劇院上演,尤其是后者,引起了觀眾的廣泛矚目,其強烈的暴力傾向使得該劇一度遭到禁演。在1968年創作的《通向遙遠北方的狹窄道路》(Narrow Road to the Deep North)一劇中,邦德運用象征、隱喻的手法,描寫了一個發生在中世紀日本的執政者殘暴統治的故事,向觀眾展露了日本統治者和英國海軍將軍殊途同歸的壓迫暴政,或顯或隱,權力的更迭只是暴行形式的改變而已。以莎士比亞經典名劇《李爾王》為故事基礎創作的《李爾》(Lear,1971)展現了邦德的卓越創新能力,把權力更迭、暴行橫施的主題演繹得更加嫻熟了。邦德的戲劇創作關注社會現實,主題激進,但是他的作品并不流于空洞的道德說教和熱血沸騰的口頭號召。社會暴力是他貫穿創作生涯始終的戲劇主題,他通過對暴力的冷酷解剖展示社會的不人道和權力結構的不平等,表達了對于濫用權力的暴政者的憤恨以及在暴利壓迫下無力改變悲慘命運的小人物的深刻同情。充斥于邦德戲劇中的暴力場面真實大膽,駭人聽聞,但是邦德堅持認為這樣直面刻畫人生的勇氣才是一個優秀戲劇家的良知所在,傳統的雅致文人戲劇常常規避這樣的真實描寫,而作為和保守的戲劇傳統劃清界限的新一代藝術家應該有義務將它們像放大鏡一樣展示在觀眾面前。從戲劇形式上來說,邦德向德國戲劇大師布萊希特的史詩劇理論吸取了養料,以史詩劇的形式抒寫永恒的暴力主題。
上一篇:《鄧恩,道格拉斯》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里斯,吉恩》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