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周元吉蟠室詩》原文與賞析
陸 游
天下有廣居,非阿房.建章。
賓餞及日月,闔辟陰與陽。
山川坦然平,何者為藩墻。
孔公暨瞿聃,同坐此道場。
哀哉世日隘,肝膽分界疆。
蹙縮戰(zhàn)蝸角,崎嶇走羊腸。
周先早得道,所證非復常。
小室古城隅,宛如野僧房。
能容人天眾,雜沓來燒香。
三萬二千人,各據(jù)獅子床。
實際正如此,切忌錯商量。
須彌芥子話,今夕當舉揚。
這首詩作于宋孝宗乾道八年(1172),時作者在漢中(今屬陜西),任職四川宣撫使幕府。
周元吉名頡,長興(今屬浙江)人,紹興十五年(1145)進士,是寫作者在漢中的事。交游者除陸游外,還有當時著名的詩人楊萬里等。他著了很多書,都已失傳。
題目是“蟠室”。蟠,盤曲,人住在里面,不能伸直四肢、背項,足見其小。詩卻從廣居落墨。廣居,顧名思議,是廣大的居室。詩的前八句,即寫廣居。
作者描繪,這個廣居,屬于天下,在天下之中,不是隔離天日的秦代阿房宮,不是有著千門萬戶的漢代建章宮。在這個廣居中,住著天下所有的人。太陽和月亮是廣居的賓客,人們每天熱烈地迎接它們的到來,餞送它們的歸去。在廣居里,人們已經能適應自然界陰陽這兩種對立的物質勢力的變化,并進而掌握它們的變化,把它們闔(關)上,把它們辟開,利用自然并改造自然,自由支配自己的命運。在廣居里,高山和河流就像平坦的地面,限制人們活動的藩(籬笆)、墻(而這些都是人為的),早已不復存在,人們親親密密,自由自在地交往。在廣居里,道場再也不專是以瞿聃(釋迦牟尼)為教主的佛家僧徒禮拜、誦經的場所,也同時是孔子信徒宣傳儒家經義的地方。人們愿意信仰什么就信仰什么,一點兒不受干涉。
作者在這里,為我們繪制了理想社會的藍圖,比起陶淵明的桃花源,前進了一步。桃花源是一個與世隔絕的封閉世界,作者筆下的廣居則是活生生的廣闊的人類社會。桃花源里住的是平民,文化精神生活貧乏,廣居里有著豐富的文化精神生活,有文化層次很高的文人學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把佛教文化放在與傳統(tǒng)的儒家文化同樣重要的位置上。
“哀哉”四句,感嘆現(xiàn)實世界。與廣居正相反,現(xiàn)實世界變得一天天狹隘。作者為此十分悲哀,因為他沒有力量挽回這種趨勢。作者形象地寫道,肝和膽屬于同一個身體,不能分開,互為影響,缺一不可,而現(xiàn)實世界是,肝和膽也要分界疆,身體的這一部分對那一部分有意為難。作者繼續(xù)寫道,現(xiàn)實世界就像《莊子》里所說的那樣,一些人就像生活在蝸牛左角的觸氏,另一些人卻像蝸牛右角的蠻氏,常常在蝸牛角這樣極小的天地里進行無休止的爭斗,沒有友愛和同情。他們不走大道,專走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似乎不知道自身以外還有一個廣闊的世界。
以下寫周的蟠室。
“周先” 二句寫周元吉得道早,造詣很深,非尋常人可比。這里所說的 “道”是佛道,所說的 “證”,是佛家用語,證,證果。求佛道的人,長時間精修佛道,悟到了妙道,即是證果。看來,周元吉研習佛理已有很長時間了。
“小室” 二句寫蟠室坐落漢中古城的一角,從外表看,好像行蹤不定的游方僧人住的屋子,大約是按照佛家寺院建筑設計的。
這間小室的容量卻不小。
佛家有三種天、四種天、五種天之說。“人天眾” 是說世上人和諸天生類。他們把“小室”作為勝地,紛至沓來,燒香頂禮。
“小室”是佛門高徒說法的場所。“三萬二千人”是說一次參加佛門盛會人數(shù)。“獅子床” 即獅子座,佛說法的座席。據(jù) 《智度論》,佛為人中獅子,他所用作座席的床和地,都叫獅子座。他們到達小室以后,各據(jù)獅子床,宣講佛理。
這間小室即是包括天、人的廣居。
最后四句是希望人們來小室參禪學道。
“實際”,佛家用語。佛法的最高準則是真如。“真”是說真實,離開虛妄,“如”是說如常,不變不改。“實際”即是說最大限度地、最高地窮盡真如的實理。“商量”是說學習佛理的人們的學習活動,如向禪師提出問題和回答禪師的問題等。
那么,“實際”在哪里?實際就在這小室中。作者在 “實際”二句中,希望學佛理的人到小室里來學,從這里悟入,不要到此外去尋求。
佛經上說: 須彌山,處大海之中,上高三百三十六萬里,至大至高,芥子,小草,可作香味食料,至微至小; 但是,至小中可以容納至大。這個奧妙應當如何理解? 作者寫道,那就請今天晚上到“小室”來聽講吧,小室是舉揚佛理的地方。作者沒有說出宣講佛法的是誰,事實上,也無須說出,自然是蟠室的主人周元吉。
作者希望人們懂得至小可以容納至大的道理,這是顯而易見的。但是,不僅僅是這樣。作者的意圖在于: 通過對小大關系轉變的認識,人們進一步領悟佛理,改變對世事的看法,從無盡無休、你爭我奪的狹隘境界中解脫出來,親親密密,成為理想中的廣居中的成員,挽救日益變壞的世風。
當然,這只是理想,在現(xiàn)實生活中,無論如何也是行不通的。
上一篇:《詩詞曲賦文·華山題王母祠》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和后齋即事》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