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的勞倫斯》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62 彩色片(70毫米寬銀幕) 222分鐘
英國地平線影片公司攝制
導演:戴維·里恩 編劇:羅伯特·博爾特 攝影:弗雷德里克·揚 主要演員:彼得·奧圖爾(飾勞倫斯) 艾列克·吉尼斯(飾費薩爾) 奧馬爾·薩里夫(飾阿里) 安東尼·奎因(飾奧達·阿布·塔伊)
本片獲1962年美國影藝學院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最佳音樂七項奧斯卡金像獎,好萊塢外國記者協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配角、最佳攝影四項金球獎,英國影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最佳英國片、最佳英國男演員、最佳編劇四項獎
【劇情簡介】
1935年。在英國某鄉間公路上,賦閑在家的勞倫斯上校因車禍喪生。在圣保羅大教堂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一位記者采訪死者的故舊,他聽到了對勞倫斯種種截然不同的評價。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英軍控制著埃及,而蘇伊士以東的大片阿拉伯地區則為德軍盟友土耳其人占領。在開羅的英軍司令部,默里將軍認為英國的首要任務是戰勝德軍,然而英殖民部阿拉伯局的負責人德賴登卻考慮的是如何占領阿拉伯地區。阿拉伯哈理部族首領費薩爾親王不滿奧斯曼帝國的殘暴統治,率部起義,攻打麥地那要塞。德賴登急于弄清費薩爾的意圖,他查知中尉勞倫斯是阿拉伯問題專家,便借調他去執行這項使命。勞倫斯在一個貝都因(阿拉伯人對游牧民的稱呼)向導的帶引下穿越茫茫沙漠,向麥地那進發。在一座水井邊,向導被忽然出現的費薩爾的兒子阿里射殺,勞倫斯不禁為部族仇殺所震驚。勞倫斯在沙夫拉遇見了英軍派駐的顧問布賴頓上校,布賴頓要他見親王后少說多聽。貝都因騎兵不敵土耳其軍的飛機大炮,費薩爾被迫聽從布賴頓的建議南退紅海港口延布。布賴頓意在使阿拉伯人接受英軍武裝訓練,成為受英控制的軍隊,而勞倫斯卻主張北取亞喀巴,在阿拉伯心臟地區大馬士革一帶開展游擊戰,發揮游牧部族的優勢。布賴頓斥其為叛徒,費薩爾卻單獨留他密談。原來費薩爾要做國王。既不愿臣服土耳其,又對英國抱有戒心,企圖取其槍炮而不受其控制。他問勞倫斯效忠哪方,勞倫斯讓他不要聽命于英國。勞倫斯經縝密考慮,大膽提出帶50人穿越缺水險惡的內夫得大沙漠,從背后攻占海灣重鎮亞喀巴。阿里為其睿智折服,決定帶隊前往。遠征隊頂著烈日、忍著干渴艱難地行進著。在穿越最酷熱的“鐵砧”地帶時阿里決定夜間行軍,天亮后發現隊員加辛掉隊了。阿里認為他注定要被曬死,勞倫斯卻說世間沒有注定的事。他不顧阿里的反對,硬是折返把加辛馱了回來。當兩人抵達水井邊時,受到阿里及其部下熱烈的歡迎,阿里燒掉了勞倫斯的軍服,贈給他一套酋長服。豪維部族的首領奧達忽然出現,他因井水被占用而與阿里唇槍舌劍。勞倫斯從中斡旋,奧達的態度才緩和下來。勞倫斯深知他非常貪婪,便謊稱亞喀巴有大量金幣,奧達果然受其擺弄,率部沖向亞喀巴。途中加辛打死一個豪維人,雙方立時劍拔弩張,一場部族沖突眼看不可避免,勞倫斯親手槍殺了加辛,豪維人方猛撲亞喀巴。土軍對這背后來的襲擊毫無防備,海岸炮又無法掉轉炮口,亞喀巴很快被占。奧達發現城中只有紙幣而無黃金,直呼上當。勞倫斯立據保證10天內從開羅給他帶回五千金幣,外加槍枝彈藥。勞倫斯帶領自愿跟隨他的兩個哈理少年法拉和杜德橫穿西奈沙漠,途中遇上沙暴,杜德不幸陷身流沙。歷盡千辛萬苦,兩人終于抵達開羅。勞倫斯向新任英軍司令艾倫比將軍力陳攻占亞喀巴的戰略意義,認為它對英軍東進大馬士革和南下麥加都極其重要。艾倫比完全滿足了他的要求(甚至還同意他向阿拉伯人保證沒有領土野心),并擢升其為少校。德賴登贊其辦到了他們想不到的事,先前斥其為叛徒的布賴頓此時卻認為應給他授勛。
勞倫斯率領用英國輕武器武裝起來的貝都因騎兵神出鬼沒地襲擊土軍的鐵路線,給其以沉重打擊。美國記者本特利前來采訪,“阿拉伯的勞倫斯”由此成為世界性的傳奇人物。然而奧達的騎兵積習難改,他們襲擊火車,劫掠一空,然后便滿載而歸,要待來年才再出征。只有阿里率20個哈理人跟隨勞倫斯,一次襲擊火車不成,法拉反受重傷,依照貝都因人不把傷員留給敵人的慣例,勞倫斯被迫槍殺了他。勞倫斯帶阿里潛入德拉城偵察,被土軍抓走,原來土軍省督垂涎他碧眼白膚……勞倫斯怒不可遏,一拳將其擊倒,招來一頓毒打。后雖被阿里救出,但其精神已然崩潰。他不顧阿里反對,只身回到英軍司令部,決心做一名普通的軍官。他走進艾倫比的辦公室,發現費薩爾正譏諷英國人的言而無信。原來英法早已密簽賽克斯一彼柯協議,商定奧斯曼帝國崩解后瓜分其阿拉伯領地。勞倫斯表示他辭職純然是個人原因,艾倫比竭力加以勸解。他定于下月16日占領大馬士革,要達致這一戰略目標,阿拉伯義軍的側面配合是不可或缺的,而能指揮義軍的,非勞倫斯莫屬。他本人將為歲月塵封,但勞倫斯卻會因這一壯舉而名垂青史。勞倫斯不禁怦然心動,他與艾倫比幾經討價,終于爭得了阿拉伯人對大馬士革的管理權。臨別時他聲稱將先于艾倫比進駐大馬士革。
勞倫斯重又召集起貝都因人,浩浩蕩蕩向大馬士革挺進。途經一個剛被土軍劫掠過的村莊時,勞倫斯望著那尸橫遍地、殘垣煙繞的劫后慘象,不禁怒火中燒。他們趕上敗退的土軍,勞倫斯不顧阿里的勸阻,在其他阿拉伯人的鼓噪下,下令殺死全部土軍。當艾倫比率英軍進入大馬士革時,城里早已插滿阿拉伯旗幟。老謀深算的艾倫比下令英軍原地待命,工程醫務等技術部隊不許進城。勞倫斯將各部族組織起來,成立了一個阿拉伯委員會,然而在市政大廳召開的圓桌會議亂得不可開交:貝都因人不會管理現代城市,甚至連開會協商問題的規矩也不懂。哈理人管理的電話不通:缺電,豪維人負責的電廠停電:機器壞了,要修只能請英國工程師,勞倫斯堅決反對,因為那意味著英國的控制。這時城中忽然起火,魯拉人管理的消防局因水廠輸不出水而束手無策。阿拉伯委員會在一片責罵聲中解體,不慣城市生活的各部族人馬紛紛打道回府。勞倫斯夢寐以求的理想剛開始實現旋即被撕得粉碎。艾倫比宣布提升他為上校,這樣他乘船回國時便能坐頭等艙了。精明的費薩爾卻留在大馬士革:他要和英國談判,要實現他的帝王夢……
【鑒賞】
1956年,英法因埃及收回蘇伊士運河主權而出兵侵埃,最后以失敗告終。此事在英國引起巨大震動,輿論界、知識界、文藝界紛紛對英國的殖民政策進行反思。這是英國這個老牌殖民帝國為跟上時代前進的步伐,在國家政策以至人們的思想意識諸方面所進行的一次痛苦然而卻是必需的重大調整。英對阿拉伯國家的殖民史是這次歷史大反思的重要內容,人們在抨擊政府的殖民政策時自然想到了“阿拉伯的勞倫斯”。本片就是在這種背景下問世的。
“阿拉伯的勞倫斯”確有其人,但經歷卻與本片所描述的不盡相同。歷史真人全名叫托馬斯·愛德華·勞倫斯(1888—1935), 曾在耶穌學院專修歷史,獲學士學位。1911—1914年隨考古隊在幼發拉底河流域發掘赫梯遺跡,在那里對阿拉伯文化產生了濃厚興趣,學會了阿拉伯語并熟諳其風土人情,后又到西奈半島繪制地圖。世界大戰爆發后他入伍,被派往開羅阿拉伯局。1916年6月麥加統治者侯賽因起兵反奧斯曼帝國,10月勞倫斯抵希賈茲(今沙特阿拉伯)吉達港,結識了侯賽因的二兒子阿卜杜拉和三兒子費薩爾,后者指揮麥地那的貝都因軍隊。11月勞倫斯返開羅,要求當局提供黃金武器援阿反土,此后他便為費薩爾制定游擊戰略,他的襲擊使大馬士革至麥地那的鐵路癱瘓。翌年7月,他率少量貝都因人經兩個月艱苦的沙漠行軍,攻占了亞喀巴,從而控制了除麥地那外的整個希賈茲。11月他在德拉被俘,遭毒打后逃了出來。一個月后他參加了向耶路撒冷的勝利進軍,被提為中校。1918年10月,他率阿拉伯人先于艾倫比幾小時進占大馬士革。由于阿內訌嚴重,無法實現他建立一個統一國家的理想,加之英法早已達成劃分勢力范圍的協議,他被迫返回倫敦。10月30日,他當著英王喬治五世的面闡明自己的觀點,拒領巴斯勛章。1919年巴黎和會期間,他大力活動,力圖阻止英法瓜分阿拉伯世界,未能成功。費薩爾后來成了伊拉克國王,阿卜杜拉則成了約旦的統治者。
對比影片與史實,可以看出編導進行了大量藝術加工。影片對勞倫斯這一歷史人物的總體把握基本上是忠實的,盡管多了幾分激情,造型也更顯俊逸。為了進行性格刻畫,編導根據自己的理解,或對真實事件加以改造,或虛構一些細節。另外,為使影片更富戲劇性,編導對歷史事件的時間順序、空間位置和因果關系都大膽加以更動。這些藝術加工招來了史學家的非議,然而如果僅把影片看作是一部藝術作品,則可說它是非常成功的。
影片一開始,勞倫斯騎著摩托車在崎嶇的鄉間公路上飛駛,前方突然閃現兩個騎車人,他躲避不及,飛入路旁樹叢中。這既交待了勞倫斯的死因,也突出了他愛冒險、富有人道精神的個性。葬禮后的采訪,對他是贊譽與貶抑并存,這更為他涂上一層神秘色彩,并由此引出往事的閃回。勞倫斯在司令部為同事點煙后,慢慢將火柴擠滅,對方好奇地模仿,卻燙得直叫,問其奧妙何在,答曰“忍耐”。這一小插曲又點出了他性格中吃苦耐勞、堅韌不拔的一面,為他日后在酷劣的沙漠馳騁自如作了鋪墊。阿里在水井邊射殺赫斯密族向導是全片的第一個高潮,它揭示了阿拉伯內部的裂痕有多嚴重,這也為影片結尾時阿拉伯委員會的失敗留下了伏筆。另一方面編導以勞倫斯對此作出的深惡痛絕的反應來表明他在涉身阿拉伯事務的初期還是恪守人道主義的。與費薩爾密談一場戲初次展示了勞倫斯形象最主要的一面:他有運籌帷幄的雄才大略,同時又深諳阿拉伯事務,全身心地支持阿拉伯解放事業,甚至不惜與本國政府對抗。費薩爾談到阿拉伯民族光榮的過去,但認為要重振雄風除非出現奇跡,這奇跡假勞倫斯之手后來確實出現了,但卻毀于阿拉伯人自身的痼疾。為表現勞倫斯敢向命運挑戰的不屈精神和他對生命價值的尊重,編導特意設計了一段他只身重返荒漠救人的情節,這一虛構情節又自然引出了下面一段史實:勞倫斯以行動贏得了阿拉伯人的擁戴,他們授予他酋長的禮服,尊稱他為“艾奧倫斯”,這一舉動表明他們已把他看成是自己人,而勞倫斯也以此感到自豪。此后勞倫斯又游刃于部族矛盾之間,屢屢將爆炸性局面加以化解,甚至以其過人的睿智操縱奧達攻打亞喀巴。當然他也因此付出沉重的代價:為平息部族沖突,他違背自己的信念,平生第一次殺了人,而且殺的正是他救過的人,編導以此強調他內心痛苦之烈。橫穿西奈沙漠時他眼睜睜看著對他忠心耿耿的杜德被流沙吞噬而無可奈何,這是對他的又一沉重打擊,他直認是自己殺了他。于是回到開羅后,他違反規定,把幸免于難的法拉帶入軍官俱樂部,為其要了桔汁,以此表明他的贖罪心情。
勞倫斯以其超凡的才能打開了新局面,贏得了英阿雙方的器重,確實感到春風得意,這一心態從他站在出軌的火車上昂首任記者拍照的舉止中表露無遺。他只身入異邦攪事業,個中的酸甜苦辣確實難以盡說,甘盡苦來的日子畢竟更多些。貝都因人聚散無常,搶劫得手,呼嘯而去,勞倫斯轉瞬間便幾成光桿司令。留下來的少數哈理人中發出了為英國人火中取栗的怨言,再加上他又被迫殺死了法拉,種種挫折無疑動搖了他的信心。被捕毒打、同性戀的企圖最后促成了他精神的崩潰。編導通過這情感的波折起伏來表明勞倫斯并非超人(歷史上的勞倫斯的確有幾次理念的動搖,但沒有這樣凝煉、集中)。勞倫斯的退縮此時與英國的殖民利益發生了沖突,于是艾倫比極力給他鼓氣,他深知勞倫斯這樣的人會有強烈的歷史使命感,不會半途而廢,便以此點撥他,果然撥動了他的心弦。但這時的勞倫斯已非昔日可比,英阿雙方一時的倚重使他變得過于自信,過份相信自己的影響。政府的卑劣使他不愿再受英軍的節制,阿拉伯人的不爭氣又使他多少有些蔑視他們,他常常靠感情而不是理智行事,嚴酷的現實使他磨煉出一副鐵石心腸。編導特意設計了一段追殺土軍的戲來表明他此時的精神狀態:勞倫斯下令殺死整團的土軍,他自己也瘋狂地胡亂開槍。戰場沉寂下來,阿里望著遍地狼藉的尸體對隨后趕來的美國記者痛心地說,人們會認為我們阿拉伯人野蠻、殘忍。這話恰恰是阿里在井邊槍殺赫斯密向導時勞倫斯說過的話,編導將它重復兩遍,但前后的斥責者和被斥者、文明者和殘忍者身份剛好顛倒,這的確是意味深長的。市政廳圓桌會議段落是編導的又一妙著,短短一場戲說明諸多問題,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勞倫斯統一阿拉伯的理想在此徹底破滅(千百年來習慣于游牧生活的阿拉伯人缺乏凝聚力,部族磨擦不斷、彼此征伐劫掠、合分無常。1990年伊拉克吞并科威特,舉世同聲譴責,反倒是阿拉伯人自己對這種同室操戈的悲劇反應不一,甚至支持者也大有人在。盡管泛阿拉伯主義是阿拉伯人民的最高理想,然而在這種民族心態下,阿拉伯的統一大業一時是難以實現的)。費薩爾的一句話可說是一語中的:“勞倫斯是雙刃刀,我們都樂于擺脫他。”兔死狗烹,英軍對他的雪藏本是意料中事,他只能默默離開這不再需要他的第二故鄉。本片對勞倫斯這一形象的塑造可說是非常成功的,其個性有棱有角,并有多層折面,折射出熠熠光彩。此外勞倫斯的性格還有個發展過程,從厭惡流血到嗜殺,從謙遜到倨傲,其轉化的心路歷程編導演三方詮釋得都非常令人信服。
影片對三位阿拉伯上層人物的塑造也很有特色。他們都不是歷史真人,但又很有代表性,各有其生活原型。編導著墨最多的是阿里,他是青年一代,曾在開羅學習過,對新事物接受快,是勞倫斯最親密的盟友。編導為他安排了一個從“野蠻”到“文明”的轉變過程:他以殺人露面,其后師從勞倫斯,多次表示要學習政治,后來是他反對勞倫斯對土軍大開殺戒并責備其殘暴行徑。在圓桌會議上正當他與奧達爭吵時,勞倫斯要他制怒,他立即對奧達表示歉意。其父費薩爾親王是個有政治頭腦的阿拉伯領袖人物,他精明老成,對局勢始終有著清醒的認識,總是算計著自己與對方手中的牌以撈取最大的政治好處。至于奧達則是個典型的貝都因部族首領:驃悍、貪婪、頭腦簡單,容易被人利用。扮演這三位人物的都是國際著名演員,他們的卓越演技為影片增輝不少。
本片是戴維·里恩的代表作之一,具有其鮮明的后期創作風格特征。里恩從《桂河橋》開始專拍“跨洋電影”,他的跨洋電影往往具有文化反思的底蘊。他常以英國人在異邦的活動為題材,通過種種矛盾沖突,對英國人的民族稟性、心理意識加以審視,進行歷史、文化的反思。本片中,在勞倫斯和英國政府的對阿態度上里恩顯然是揚前者而抑后者的(從這層意義來講,本片的主題是積極的;然而本片畢竟是英國人的手筆,不管是有意還是無意,它都過份突出了英國人的作用,甚至不惜貶抑阿拉伯人,這又是它的不足之處)。在里恩后來執導的《瑞安的女兒》(1971)和《印度之行》(1984)中我們也能感受到這種對民族品性的反思。
里恩的后期作品在形式上也具有濃郁的個人風格。它們都是場面壯觀、氣勢恢宏的彩色寬銀幕長篇巨制。這種壯觀和恢宏首先體現在演出的規模上,本片中不少場景動輒上千人,如飛機轟炸哈理部族及部族遷移、攻打亞喀巴、追殺土軍等。其次,那廣袤的荒漠及蜃云環繞的孤峰也顯露出一種雄渾的美,使人視野開闊、心情舒展。有時里恩有意在大漠中點綴幾個螞蟻般的人和駱駝,以人物的渺小來反襯景物的壯偉。里恩還不時把這兩種性質的壯觀揉和在一起,如豪維騎兵出征去攻打亞喀巴時成百上千的人行進在谷底的流沙地帶,兩旁高聳的群山像是在列隊歡送,數百阿拉伯婦女在山坡上一字排開,發出一種女性特有的圓潤的叫聲。這樣的場面給人以奇特的感受,看后令人久久難以忘懷。它們往往既富有觀賞性,又起著點染氛圍、烘托主題的多重作用。對自然景物的描寫在里恩的后期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往往占用大量篇幅來細膩地表現它們。有人認為里恩的功力使得死景變成了活物,它們常常成了影片中的真正主角。《桂河橋》里茂密的熱帶雨林既充滿危險又突出了造橋的艱巨;《瑞安的女兒》中滔天巨浪拍打著怪石嶙峋的海岸,象征著愛爾蘭人對英國占領軍的仇恨;《印度之行》中那富有神秘色彩的古廟充滿異國情調,使人浮想聯翩,引發了女主人公的幻覺。在本片中,那浩瀚死寂的戈壁沙漠、酷烈的毒日一次次地橫亙在勞倫斯面前,這既突出了他那一往無前的超人毅力, 同時也預示著他的事業命途多舛。
里恩素以追求盡善盡美聞名影壇,他攝制影片向來精雕細琢,劇作結構、畫面構圖、人物塑造無一不求其精。本片中有些場景非常令人難忘,如阿里首次出現時,只見沙天一線處隱約冒出一個黑點,黑點漸次變成一個細長的黑影,黑影被熱沙騰起的蜃氣沖折得搖曳不定。良久,黑影才分化出黑帽黑衣黑駱駝。又如勞倫斯橫穿西奈時,沙暴遮天蔽日,席卷著沙石撲面而來,杜德忽然陷入流沙中,就像掉進沼澤地,在掙扎中漸漸沒頂。里恩以其敏銳的洞察力和豐富的想象力將這些沙漠奇景轉換成畫框內與劇情密切相關的影像,最終形成一種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上一篇:《鋼琴課》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阿甘正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