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文學·格雷厄姆·格林·問題的核心》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格雷厄姆·格林(1904— )是當代著名的英國小說家和劇作家,1904年10月2日出生于英國伯肯斯特德。他在其父任校長的中學接受傳統的中產階級和英國國教教育。1922—1925年在牛津大學學歷史并開始寫作。1925年他出版詩集《四月的牙牙之聲》。大學畢業后當過《泰晤士報》 記者及 《觀察家》雜志編輯。1929年第一部小說《內心的人》 發表,此后專事寫作。1926年他改信天主教。他一生旅行甚廣,足跡遍至亞、非、拉、美、蘇聯甚至中國,這為他的小說提供了真實可靠的背景。二次大戰期間他在西非為英國做情報工作。1957年后他主辦過出版社。1966年起他定居于法國。格林是位多產而藝術精妙的作家,50多年來發表了40多部小說、戲劇、游記等及500多篇評論文章。他既寫“消遣性”的驚險、恐怖小說,也寫立意深刻的嚴肅小說。他的嚴肅小說諸如《布賴頓硬糖》(1938)、《權力與榮耀》(1940)、《問題的核心》(1948)、《私通的結局》(1951)等的出版使他贏得杰出作家的盛譽。幾乎他的所有小說都被改編成電影。60年代后他的杰作依然不斷涌現:《一個病毒發盡的病例》 (1961)、《沉靜的美國人》(1966)、《名譽領事》(1973)、《人的因素》(1978)、《吉訶德先生》(1982)及自傳《一種生活》(1971)、《逃避的方法》(1980)等。他曾獲得近10種文學獎。1966年獲英國勛爵稱號。他的作品反映了社會現實和人的精神歷程。他被稱為“第一個用英語寫作的重要的天主教作家”。他的語言簡潔清晰,藝術技巧高超完美。
內容概要 故事發生在西非某英屬殖民地。一個灼熱、骯臟的港口城市。主人公斯考比是市警察局副專員,身材粗矮,頭發灰白,看上去沒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他正面臨著一個難題: 專員馬上要退休了,而他卻不可能升職。據傳要調一個比他更年輕的人來。斯考比對此無所謂,他熱愛他的工作,對他來說,工作比升職更重要。但他擔心他的妻子露易斯會為此發瘋。懷著內疚,對妻子的憂郁、不滿和絕望的懼怕,他回到家。果然,露易斯已從別人的議論中得知這個消息,丈夫回來,她馬上開始了發泄。露易斯是個熱愛詩歌、敏感的婦女,也是一個虔誠的天主教徒; 然而不斷讓人失望的生活,女兒的夭折,以及丈夫現在受到的不公平的待遇,眾人的竊竊議論與譏笑,使她的神經極為緊張,她渴望著去南非的旅行,渴望擺脫目前的環境。當晚,她與斯考比去俱樂部借書,在那里她認識了新來的一個孤單的男子威爾遜。威爾遜名義上是會計師,實際上是負有特殊使命來這里調查鉆石走私的。威爾遜在俱樂部中顯得落落寡合,眾人似乎在排斥他。他一個人孤零零地站在一大片扶手椅中間。這使露易斯覺得他與自己的處境極為相似。他們的相識給露易斯帶來了興奮。威爾遜也喜歡詩歌! 共同的愛好將他們聯在一起。他們經常見面,朗誦詩歌。斯考比看到交往給露易斯帶來了幸福,很高興這樣。對他來說,只要露易斯愉快,怎么都行。這天夜晚,斯考比在下班的路上遇到了因汽車壞了被耽擱在路旁的敘利亞商人尤瑟夫,并順路把他送回了家。從此這個狡猾而又不乏真誠的商人就卷入了斯考比的命運。露易斯每天抱怨、渴望去南非休假使斯考比下決心讓她如愿。但他卻沒有錢。對他這個克己奉公的人來說,除工資外別無收入。在某次公務搜查中,他曾搜出某商船船長的一封私信。他完全可以以此要挾船長以解決露易斯的旅費。然而,出于憐憫和同情,他既沒有要挾,也沒有報告,而是把信燒掉,暗中救了船長一命。尤瑟夫知道了斯考比的難處,主動要借錢給他。他起初拒絕了。他去銀行借錢,沒借到。在露易斯又一次談起去南非時,出于本能似的憐憫,斯考比答應讓她兩星期后走。無處可弄到的200塊錢使斯考比病中神智混亂。在實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他借了尤瑟夫的錢。斯考比清楚地知道他要為此付出代價。露易斯終于走了。尤瑟夫向他謊報了一個假情況:另一個敘利亞商人在走私鉆石。出于忠于職守,斯考比相信了他,結果使自己陷入了圈套。接下來的經歷使斯考比陷于更無以自拔的境地: 從法屬殖民地開來的一條船遭到德國水雷的襲擊,在海上漂流了40天的幸存者中有一位19歲的結婚才幾天丈夫就遇難的姑娘海倫。斯考比在救護時對她產生了同情: 她與他死去的女兒差不多大,對世事人情還一無所知,經過這場磨難后瘦骨伶仃,面容丑陋。斯考比與她在一起時,悲哀、愛憐和同情交織在心頭。他認為自己有扶助她的責任。一個大雨滂沱之夜,不該發生的事發生了:他們發生了肉體關系。斯考比越陷越深。他想保密,但有特殊使命的威爾威就住在隔壁,一切都沒逃過這個偵探的眼睛。海倫,這個看上去柔弱無助的女子,也開始唇槍舌箭地象露易斯一樣與他爭吵不休,無休無止地抱怨不停。為證明自己的愛情,在海倫挑刺的刺激上,斯考比寫了一封感情沖動的表白愛情信。同時對兩個女人懷有憐憫和愛,使斯考比開始說謊。露易斯要回來了。斯考比面臨選擇: 斷絕與海倫的關系,重新回到他與露易斯的正常生活中。但是,他不能。他曾對海倫發過誓: 只要她需要,他就會來。絕望之中,他想到了死。此刻尤瑟夫找上門來,要他利用職權轉送給那位被他救過的船長一盒東西: 鉆石。他當即拒絕。但是尤瑟夫手中有他竊取來的斯考比給海倫的信,并以此要挾,斯考比只得干了。從此他更墜入深淵。露易斯回來了,總是逼著他上教堂,他則找盡一切借口拖延不去。最后,他再也逃不掉了: 他沒向神父懺悔就領了圣餐。這種瀆神行為,使真誠的天主教徒斯考比無法原宥自己,他自認為已進入“永世懲罰”的行列,內心的絕望更加深重。他別無選擇,開始周密地計劃不露痕跡的自殺。這時,他接到通知,他被提升為專員了。但這已不能救他。他心緒極為惡劣。他去看海倫,大吵一場,海倫不理解也不想理解他。他身不由己地去尤瑟夫家。在這個世界上也許真正理解他的只有尤瑟夫。他講了自己的憂慮。尤瑟夫要幫他的忙,居然把知道他們的事、為斯考比忠實服務了15年的傭人阿里殺了。斯考比十分震驚:是他送掉了阿里的命! 一切都準備停當了。他裝作心臟病而得到的藥物足夠了。他向海倫告別。露易斯自從得知他被提升,情緒大為改觀。他做了。他被認為是心臟病猝發正常死亡。只有一個人,威爾遜發現了他自殺的秘密。他將發現告訴了露易斯,并向她求婚。露易斯向神父證實這事。神父回答:“他是愛上帝的。”
作品鑒賞 這部小說與其說是宗教小說,不如說是關于人類生存困境的描述。對作品中的宗教傾向,爭議很多。格林自己也承認他為了忠于想象而陷入了某種程度的不忠于教會的境地。有些作家如伊夫林·沃、喬治·奧威爾等均對其中的宗教意義提出了批評。格林則聲稱:“我寫了一本關于一個人走向煉獄的書。”這部作品的嚴肅性和深刻性也正在這里。作者深入到他所體驗到的人類困境之中,探索著善與惡、憐憫與毀滅、拯救與絕望等至關重要的問題。評論家魏恩達姆認為這是“對人生絕望的研究……對人的精神解脫的探索。”斯考比是個善良而軟弱的人,富于同情心和責任感的警官。他對他所工作的這個氣候惡劣、人性敗壞的城市懷著悲天憫人的熱愛。他幾乎象圣徒愛人類一樣愿分擔人們的不幸。在書中有兩個詞多次得到重復: 憐憫和責任。這種憐憫與責任感體現在他與妻子、與海倫的關系上,體現在他暗中為船長解脫困境和途中幫助尤瑟夫上。但是,憐憫并不能拯救自己,也沒能拯救他人。憐憫反而使他陷入無休止的痛苦的糾葛甚至罪惡之中,并最終導致了他的毀滅。作為人類心靈的洞察者,作者并沒有簡單地停留在動機與效果的相悖上,而是更深一層地揭示了斯考比劇烈復雜的內心沖突,亦即把這個人物置于“煉獄”之中,隨著盲目的,幾乎不可知的命運進程,揭示了作為一個人,什么是他斯考比可以忍受的,什么是他不可承受的。從故事的角度看,是命運在捉弄斯考比,但這卻是整個人類都無法擺脫的命運! “惡在人間暢行無阻,而善卻不能再在世間漫步” (格林語)。富有憐憫與責任感的斯考比,是善的象征。他處處行善,結果因善而致命。他善良地輕信尤瑟夫對另一個商人的誣陷,結果導致上級對他的不信任,他善良地對待妻子,妻子不理解他,他善良地幫助海倫,后者反而逼他。他的善越是得到表現,他遭到的不公正的待遇越多,最后他徹底絕望,開始說謊、犯罪,領了瀆圣的圣餐,忽然一切順利了,“從一個可詛咒的勝利走向另一個可詛咒的勝利。”作者描繪了一幅善遭毀滅,惡漸勝利的可怕圖景。然而善與惡并非涇渭分明,善的斯考比竟出賣了自己忠心耿耿的仆人使他被殺害,惡的奸商尤瑟夫實際上又是這世界唯一理解他、在他需要時幫助他的人。人性的復雜也就在此。虔誠信仰天主的斯考比最后自戕,似乎是徹底背棄上帝,然而掩卷沉思,不得不承認,在書中的人物里,也許只有他一個人才是真正地愛上帝的。問題的核心在哪里? 這就是格林所思索并要讀者也思索的根本問題。斯考比的死或許表明了完善的公正與完美的憐憫的和諧一致,但這是以自殺——天主教中不可寬恕之罪,為代價的。該書出版后引起很多爭論。正象一部偉大著作一樣,不同的人從中看到不同的意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悲涼之霧獨斯考比悟矣! 本書被公認為一部杰作。在這里作者運用了電影剪輯手法。小說一開始即以威爾遜在遠處觀察的目光描寫斯考比。這種頗類似于格林慣用的偵探小說的寫法和角度又恰當地表現了人物內心的緊張不安。在處理復雜的情節和人物關系上,作者巧妙地將斯考比——露易斯——海倫; 斯考比——尤瑟夫——威爾遜錯綜復雜的關系一環扣一環地引向最后的悲劇。心理描寫和內心沖突的揭示,也是作品顯而易見的特色。在環境描寫上——紅土路,鐵皮屋頂上振翅的禿鷹,熱汗和雨,港口小城的灼熱和骯臟等等,不僅真切,也和主人公及其他人物的生存狀態及內心的焦灼不寧相呼應,渾然一體。作者文筆流暢、簡練,富于想象力和形象化。特別是作者在敘述里摻入的議論,恰如其分,更是本書的重要特色。
上一篇:《蘇聯文學·格·雅·巴克拉諾夫·永遠十九歲》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日本文學·梅崎春生·櫻島》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