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洞天玄記》原文與賞析
楊 慎
第三折
〔道人上〕〔云〕貧道因將六賊化醒為徒弟,不免喚他每出來,同玩山景水色,走一遭。〔眾出作揖科〕〔道人云〕你眾徒弟每,既到吾山,做個修行辦道的模樣,不許顛狂馳驟,妄想貪求。但逢險路步宜遲,倘遇危橋身莫趨。你每今日,跟我游山玩水,走一遭去來。〔眾云〕是好山也呵。
〔道人唱〕
〔中呂粉蝶兒〕云濕仙衣,聳晴空峰巒迭翠,隱藏著龍虎丹,金鳳龜。迎風聽鼓琴松,傍溪觀濆玉水。偃蒼龍鵲橋波沸,穿九洞上接天梯,撞三關五明宮內。〔醉春風〕其樂有誰知,飛仙能至此。重樓十二下瑤池,兀的不美,美。到這里五岳生春,三田聚寶。端的是一壺天地。
〔云〕徒弟也,只管貪玩山水,不覺天色晚上來也。回洞天去來。〔將劍橫膝坐〕〔戒云〕徒弟每,眾人依我,今夜打坐行功,不得散亂。〔眾人坐〕〔道人靜坐〕〔袁馬云〕等他四個癡坐去,咱兩個出去打劫一遭。〔馬云〕我也是這等說,只是無器械在手。〔袁云〕咱兩個偷師傅劍來。〔馬云〕也是。〔做偷科〕〔道人驚云〕呸!這廝到這里,還想那等境界,只因椿斷鎖頭松,跳出猿猴千萬隊。就用繩索鎖二人。〔袁云〕不要鎖了,弟子初犯,饒這一遭,再不敢了。〔道人云〕今后再犯,不守戒行,一劍誅之,各人收拾睡去吧。〔并下〕〔東蛟老龍上〕〔云〕吾乃不是別人,乃是木德王之孫,火德王之子,始生東海為龍,名曰東蛟。幼于海中顛狂無恥,飛隱自由,任己云雨,不從一切指揮。以此上天譴責,降吾形山之下,白云潭內,歲久不能出世。又被此山之上,五氣洞中,有一道人,近將六賊化去,又來拘禁吾不許出入。暗想起來,正是那龍居淺水遭蝦笑,誠哉是言也。量那道人,有什么神通,不如展吾興云作霧之機,涌浪翻波之智,待春雷始震,正值風云慶會之時,就將形山洗去,叫他一般皆休。除吾肉中刺,拔出眼中釘,不是一場伶俐也呵。變化一聲雷霹靂,升騰萬丈水蒼茫,須臾洗卻形山去,偎儂先生自此亡。〔道人云〕貧道正于靜中觀之,忽見妖云叆叇,怪雨滂沱,莫不是老龍要走了也,不免喚出六子來審問來歷。〔六賊上〕 〔云〕師傅,喚俺每有何法旨?
〔道人唱〕
〔普天樂〕鎖心空迷性地。他只待翻波涌浪,不能夠掣電轟雷。賣弄起興云作雨機,怎提防捉虎牢龍計。〔云〕弟子若是形山走了此龍,難以修道。〔袁云〕似此如之奈何?〔道人唱〕打聽的禹門有些春消息。在這里布天兵六甲興師。〔袁云〕師傅不妨,有俺眾弟子在,何用天兵。〔道人云〕你六人我自有分派處。〔唱〕用機變袁忠馬志,專視聽聞聰睹亮,候風息的孔道常滋。
〔云〕徒弟每不知道,此龍能通變化,是個難擒難捉之物,不可久停,都跟我潭邊看去。〔袁云〕師傅,這會風恬浪靜,雨散云收。〔道人唱〕
〔紅繡鞋〕猶兀自云收雨霽,映晴空波漾琉璃。這一派源流澄徹透曹溪。〔袁云〕師傅,只怕順此曹溪一派走了。〔道人唱〕入地呵搜元海,升天呵攪華池,怎跳出禹門三級水。
〔滿庭芳〕你莫要潛形詐死,你出來當場有理。對景無私,物來不應誰不是。猶兀自隱顯無時,料想你雜念付千紅萬紫,豈怕你節外更生枝。
〔袁云〕師傅在此,寂然不動,斂雨收云,師傅但離此處,仍舊非為,如何定計降之? 〔道人唱〕
〔快活三〕驅壬癸緊緊提,拘戊己閉曹溪。丙丁甲乙就中煨,我只教他遇無尊無位。
〔朝天子〕細微,再推。想這廝犯無禱于天罪,妄行無恥不知非,至此也還不愧,只待逐浪隨波,成精作魅。他提防腦背后鑼鼓喧天擂,只戰到玉山倒頹,那其間才把干戈退。
〔袁云〕師傅不須和他善講,恁著眾弟子遵師傅法旨,勇猛當先,入此潭去,鏖戰一場,捉住那廝,為例以警將來。〔道人云〕你這言語也當。且夫將在謀而不在勇,須是智勇并行,方能取勝。矧此龍廣有神通,善能變化,或在天,或在淵,或時飛,或時潛,大則沖天塞地,小則芥子藏身,他若出離此潭,便降伏。昔聞龍樹老降龍之法,先前自不知禁,被龍飛走。遂謂龍曰:“汝能大乎?”龍曰:“吾亦能大。”又曰:“汝能小乎?”龍曰:“吾亦能小。”師曰:“汝既能小,可入吾之缽乎?”此龍不知其計,隨即化小入缽,彼時封缽,以寶珠配之,始得龍降,則道自此而成矣。〔袁云〕師傅何不效此?〔道人云〕未得其缽安能此。〔袁云〕既然如此,如何可降?〔道人云〕吾有法可取,〔做書符法科〕袁忠,馬志,你二人領著我符牌一面,沉于潭內,他若是早早投降,便罷。若還形發惡,擁霧翻波,就承此計擒捉未遲。〔袁接符沉潭驚走叫云〕師傅師傅,罷了罷了。〔道人云〕呸,什么模樣大驚小怪的。〔袁云〕唬的我癡呆了。〔道人打科〕〔云〕什么癡呆?〔袁云〕莫打莫打,且等我說,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道人又打〕〔云〕原來是一章詩經。〔唱〕
〔上小樓〕始初間清清到底,霎時間撐天握地。我只見黑霧騰空,黃風卷浪,咤怪希奇。我將你七星劍手內提,六丁訣口中持,卒律律天兵整隊。我和你只戰到五更不睡。
〔么〕我罵你東蛟老賊,不比你夸強逞會,饒你能顯能藏,能短能長,能走能飛。緊提防腦背后追,趕將去打一槌,將你天靈粉碎。看你這其間死無葬身之地。
〔十二月〕他那里興妖弄水,我這里耀武揚威;他那里翻波涌浪,我這里掣電轟雷;他那里張牙舞爪,我這里努目睜眉。
〔堯民歌〕呀!我這里步罡訣,喝一聲六丁六甲,輪槍舞劍似風疾。我只見他霧昏昏,云暗暗,指一指天神地將,披袍擐甲斗相持。我只見一個水中精,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急急攘攘走東西。只我這八方四下,鑼鳴鼓響,喊殺連天,密密匝匝將他緊撐支。嗟也波咨,英雄有盡時。東蛟呵你若不投降,枉費了千斤力。〔龍云〕罷了罷了,使得我力盡筋弛,不能動止,又被你每圍的鐵桶相似,走路無門,只索投降了罷。〔跪云〕師傅收將回兵,等我情愿投降,專聽師傅使喚,再后不敢抗拒師傅法旨。〔道人云〕若是果真投降,可以對天盟誓。〔龍云〕既然弟子若還不順指揮,上天撞破頭,下地觸破腦。〔道人云〕既然歸降于吾,不可生事,若還再犯,必然不恕。〔龍云〕但饒重罪,弟子不敢有忘,日后當銜環負舟之報。〔道人云〕聽吾兩句吩咐:為霖當卷滄溟水,濟物須興碧漢云,只恐怪奴關不住,還當殺伏覓山君 〔下〕
明代文學家楊慎 (1488—1559),字用修,號升庵,新都 (今屬四川) 人,曾任經筵講官,為人剛正不阿,因忤明世宗,謫戍云南三十余年,卒死于流放之地。楊慎詩文詞曲賦均能,亦撰有雜劇多種,《宴清都作洞天玄記》較為著名。《洞天玄記》寫的是:形山道人以“功名都是眼前花,富貴猶如草頭露” 的道教思想,收伏了昆侖山下 “六賊”(袁忠、馬志、聞聰、睹亮、孔道、常滋)為弟子; 接著形山道人率領六弟子降伏東海蒼龍和西林怪虎,最后 “山頂雷鳴,足下云捧,天書下召,仙侶來迎”,功成行滿,白日升天。這個劇本的主旨完全是宣揚道教看破紅塵,歸真返元的教義,思想意義不算太高。但是,聯系到作者曾因剛直忤上而遭貶謫,他對明代官場的黑暗卑污,世事的骯臟惡濁是頗為了然而又憤慨痛恨的。因此,借雜劇 《洞天玄記》發泄他對現實的不滿,向往道家的清凈之地,就是很自然的了。楊慎的同鄉楊際時在《洞天玄記·后序》中說: “升庵公以俊才甲科,危言被謫,信不凡矣。然于修煉家夙未留心,今此作,何其與靈均 (屈原) 異世而同符耶。”將楊慎比作屈原,此論未必確當,但亦可窺見楊慎作此劇的目的。《洞天玄記》在藝術上與許多明代雜劇一樣,詞采華麗,曲文優美,但是不少地方不合元曲曲律,而且由于作者主要用雜劇這種形式抒發胸中之塊壘,較少注重舞臺藝術特點,因此劇本結構松散,戲劇性較差,不太適合舞臺演出。
這里選的是劇本的第三折,描寫形山道人帶領六個徒弟收降東海蒼龍。一開始先借形山道人率六徒“同玩山景水色”,通過道人唱的〔中呂粉蝶兒〕和〔醉春風〕兩支曲子,把大自然山水風景描繪得如同神仙境界:“聳晴空峰巒迭翠”,“迎風聽鼓琴松,傍晚觀噴玉水。偃蒼龍鵲橋波沸,穿九洞上接天梯”,無怪乎道人連聲稱贊這 “一壺天地”,“兀的不美,美。”作者對景物的描寫,山景水色中夾雜著道教色彩,構成一個超凡脫俗神仙居住的世界,美不可言,令人神往。其后則是寫形山道人率六徒與東海蒼龍惡戰。這里道人唱的幾支曲子,描寫戰斗時緊張激烈的情景,也還生動潑辣,能較貼切地刻畫出激戰時的狀態: “黑霧騰空,黃風卷浪”,“興妖弄水,耀武揚威,翻波涌浪,掣電轟雷,張牙舞爪,努目睜眉”,“輪槍舞劍似風疾,霧昏昏,云暗暗,指一指天神地將,披袍擐甲斗相持。一個水中精,一來一往,一上一下,急急攘攘走東西。八方四下,鑼鳴鼓響,喊殺連天,密密匝匝緊撐支。”這些曲文,雖然說不上有太高的藝術性,但也頗可一讀。
上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泥足巨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游龍門奉先寺》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