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卒】:1819—1861
【介紹】:
詩人,生于利物浦,父親是棉花商人。克拉夫在拉格比公學讀書時結識了校長的兒子馬修·阿諾德。1841年畢業于牛津大學,后在奧里爾學院任導師。1848年,由于受牛津運動的影響,不愿意被迫同意英國國教的三十九款教條,而辭去教職。克拉夫曾受到卡萊爾的很大影響,不僅在思想上而且在行動上都積極參與了關于“英國狀況”的討論。1848年至1849年他分別到巴黎和意大利游歷,觀察在那里發生的革命,回國后擔任了幾年教授職務。1852年應美國作家愛默生的邀請,克拉夫赴哈佛大學講學。1853年在教育部從事文職工作,直到1 860年。他的第一部作品是長篇敘事詩《托布納里奇的小屋》(The Bothie of Toperna-Vuolich,1848)。該詩通過一名牛津學生和蘇格蘭少女結婚的故事,描述了社會主義思想、幽默的讀書會以及蘇格蘭的風光。1849 年他發表抒情詩集《安巴瓦利亞》(Ambarvalia)。他的其他作品還包括,表現對宗教懷疑、階級沖突和浪漫愛情的詩體小說《航海之戀》(Amours de Voyage,1849),反映軟弱善心與現實沖突的對話詩《迪普希克斯》(Dipsychus,1850),以及敘事詩《瑪麗·馬格諾》(Mary Mgno,1861)。他最著名的作品是抒情短詩《別說努力沒有用》(“Say not the struggle naughtav aileth”,1849)。后又因阿諾德為其創作過挽歌而備受矚目。1861克拉夫因感染瘴氣在意大利佛羅倫薩逝世。一年后他的《詩集》(Poems,1862)出版,十分暢銷。克拉夫從未完全投身于詩歌創作,可能也不具備創作優秀文學作品所需的超凡和客觀。他對一切都抱著懷疑的態度,甚至有點憤世嫉俗。他對于當時主流的政治和宗教觀念不滿,痛恨維多利亞代的資本主義體制,把自己看作共和黨人。他在詩歌中不斷重復的一個主題就是階級障礙所帶來的種種限制。雖然克拉夫的思想阻礙了他的職業發展,但他在詩歌方面還是頗有成就。他的詩歌揭示了他對宗教和自我的懷疑,表達了對當時社會和知識問題的看法。可以說,他的思想精神更接近于二十世紀。
上一篇:《佩皮斯,塞繆爾》作家人物簡介
下一篇:《克拉肖,理查德》作家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