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自主:放手,讓孩子快速成長
相比于外向的孩子喜歡熱鬧,喜歡置身于喧囂的環境之中的特點,內向的孩子往往喜歡獨處。他們頭腦冷靜,即使面對復雜的人和事,也能夠篤定地做自己該做的事情,堅守自己的內心。但是,在這樣的沉穩背后,內向的孩子也會表現出性格上的軟弱、怯懦。父母要想培養孩子的獨立性,讓孩子堅強獨立,就應該對孩子放手,這樣才能給孩子更多的機會,讓孩子發展自身的能力,讓孩子快速地成長。
現實生活中,很多父母都抱怨孩子膽小怯懦,也覺得孩子太過于依賴自己,不管做什么事情都需要父母陪伴在他們的身邊。父母迫不及待地希望孩子能夠獨立,卻忽略了一個事實,那就是孩子并非天生就能獨立。父母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孩子才能夠從依賴父母漸漸地走向獨立。如果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從來不讓孩子做任何事情,也不讓孩子嘗試任何危險的事情,那么孩子就會越來越膽小。如果孩子從小并沒有形成獨立性,在父母的全權包辦之下成長,那么即使長大之后,孩子也無法獨立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甚至對于自己的生活起居都無法自理。一個人要想更好地生存在這個社會上,不但要學會知識,掌握技能,而且還要對生活懷有熱情,充滿創造力,充滿向前向上的動力。所以,父母切勿總是把孩子握在手掌心里呵護孩子,而是應該要積極地培養孩子的獨立性。
咪咪已經八歲了,她膽子非常小。有時候全家人都在客廳里看電視,她想去臥室里拿一個玩具,卻不敢去,非要讓爸爸媽媽陪著她,她才能去拿玩具。到了周末的時候,咪咪和小朋友們一起出去玩兒,想要上樓拿一個喜歡的玩具和小朋友一起玩,也不敢自己上樓,必須爸爸媽媽陪著她上樓,她才敢去拿玩具。看到咪咪這樣的表現,爸爸媽媽非常擔憂,因為和咪咪同齡的孩子都已經能夠做很多事情了,咪咪為何總是這樣呢?
咪咪讀二年級的時候,爸爸媽媽每天中午都會回家為她做飯。后來,爸爸媽媽工作變得越來越忙,所以就決定給咪咪報名小飯桌,讓咪咪中午去小飯桌吃飯。咪咪對此很抵觸,但是爸爸媽媽真的沒有辦法克服這個困難,所以好說歹說咪咪才答應去小飯桌吃午餐。但是咪咪才去小飯桌吃了一天,就哭著不愿意再去了。原來,小飯桌的孩子很多,咪咪特別害羞,她吃完了飯覺得沒有吃飽,又不敢和小飯桌的老板再要一些飯和菜,因而整個下午都餓著肚子。媽媽看到咪咪這么內向膽小,覺得非常無奈,只好回老家把奶奶接過來,每天中午負責給咪咪做飯。
對于咪咪來說,她才八歲,是一個小姑娘,膽小也算是情有可原的。父母只要抓住這個機會對咪咪進行鍛煉,讓咪咪變得勇敢,那么咪咪將來還是可以獨立的。現實生活中,很多孩子已經進入了青春期,甚至已經上了大學,但是依然不能照顧自己,凡事都依賴父母。他們進入大學校園之后,根本無法很好地生活,使得學習和成長都受到影響。
父母養育孩子最大的目標就是希望孩子有朝一日能夠更好地面對生活,那么作為父母,如果總是對孩子緊緊地抓住,不愿意對孩子放手,那么孩子就很容易因此而陷入對父母的依賴之中。一旦離開父母的身邊,就無法獨自應對生活。要想改變這樣的狀況,要想讓孩子快速成長,父母就一定要對孩子放手。
首先,父母不要溺愛孩子。如今,很多家庭里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父母往往會把所有的愛和關注都投注到孩子的身上,這使得孩子得到了父母無微不至的照顧和關愛,也使孩子對父母的依賴性大大增強。對于很多原本可以獨立去做的事情,孩子都不愿意去做。相比之下,反而是那些窮人家的孩子,因為父母忙于生計,沒有太多的時間顧及到他們,所以他們能夠更好地成長,各方面的能力快速增強,在獨立自主方面也表現得非常好。那么,要避免因為家境優渥而導致孩子依賴性過強,不能獨立,父母就要給孩子當家做主的機會。在家庭生活中,對于孩子能做的事情,要讓孩子自己做;對于孩子能夠管理好的東西,要讓孩子負責管理。總而言之,父母溺愛孩子就是害了孩子,只有適當地放手,才是對孩子的人生負責的行為。
很多父母都覺得孩子還小,能力有限。實際上,孩子盡管小,也是具備一定能力的。例如孩子一歲多學習走路的時候,可以把自己用臟的尿不濕扔到垃圾桶里;孩子三歲左右就可以學會獨立穿脫衣服。很多時候并不是孩子的能力有限,不能做一些事情,而是父母覺得教會孩子做這些事情非常麻煩,所以不愿意耐心地教孩子。隨著不斷成長,孩子做事情的欲望會更強,這是因為他們的能力得到了提升。有一些孩子在到了六七歲的時候,還很想幫父母做家務呢!父母應該滿足孩子的要求,在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擔心孩子的安全,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身邊,教會孩子安全事項,也讓孩子把事情做得更好。隨著不斷的練習,孩子的表現越來越好,做事情越來越熟練的時候,父母就可以讓孩子獨立去做。在此過程中,切勿因為孩子做得不好就指責孩子,否則孩子會不再愿意做事情。孩子的積極性一旦受到損傷,那么就會更加理所當然地依賴父母。
其次,要讓孩子養成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如今網絡上流行著很多段子,都是關于孩子晚上做作業,父母歇斯底里,家里雞飛狗跳的。這些段子充分說明了每天晚上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全家人的生活都會受到影響。不得不說,這與父母養成的壞習慣有很大關系。很多父母都習慣于陪伴孩子一起寫作業,那么試問:孩子在考上大學之前要讀書十幾年,父母每天晚上都能陪伴在孩子身邊嗎?一旦孩子養成了必須在父母的監督下才能完成作業的壞習慣,那么等到父母不在家的時候,他們就不能夠積極主動地完成作業。也有一些孩子看到父母始終陪伴著他們,就會形成一種誤解,覺得自己學習是為了父母,所以他們在學習上缺乏主動性。
很多父母因為長年累月地陪伴著孩子學習和完成作業,感到壓力山大,苦不堪言。每天辛苦工作了一天,回到家里卻沒有休息的時間,除了要做家務,就是要陪伴孩子寫作業。不得不說,這對父母真的是一種嚴峻的考驗。為了避免自己陷入這樣的生活之中,也為了培養孩子獨立完成作業的好習慣,父母應該學會對孩子放手。對于很多低年級的孩子而言,因為有很多生字不認識,自我檢查的能力相對比較差,那么父母可以適度陪讀,對孩子起到輔助的作用。但是隨著年級增長,孩子的學習能力越來越強,掌握的知識越來越多。他們完全可以獨立地完成作業,父母就要抓住這個契機對孩子放手,這樣既是尊重孩子、信任孩子的表現,也能夠讓自己從陪讀的苦生涯中擺脫出來。
對于孩子而言,學習是一生的事情,而絕不是某一個階段的事情;對父母而言,要培養孩子的學習力,讓孩子終身學習,終身受益,而不僅僅是讓孩子在某一個階段在學習上的表現比較好。尤其是對于性格內向的孩子,父母更應該多多與孩子溝通,讓孩子知道他們讀書是為了自己,也讓孩子從被動學習到積極主動地學習,還要教會孩子勤于思考,積極提問,這些都是孩子在學習上的好習慣,都能夠對孩子的學習起到促進作用。
最后,有一些孩子從小就缺乏獨立性,這一點是與父母有關系的。一則,父母在很多事情上都為孩子代勞,不愿意放手;二則,父母總是密切地保護孩子,不給孩子任何時間和空間獨處。例如,在一些家庭里,孩子已經六七歲了,還和父母睡在一張床上。這對于孩子的身心成長都是沒有好處的。通常情況下,孩子到了三歲之后,就形成了性別意識,知道自己是男生還是女生,那么應該抓住這個機會和孩子分床而睡,這樣更有利于培養孩子獨立的心理,也有助于孩子形成性別意識。雖然大多數父母都知道應該早早地讓孩子分房睡,但是他們卻很難做到這一點。有些父母因為孩子抵觸分房睡,不忍心讓孩子哭鬧;有些父母覺得孩子還小,不舍得讓孩子自己睡覺。父母要知道,孩子的成長是必然的,不管是父母還是孩子,想要逃避成長都是不可能實現的。父母應該積極地為孩子準備分床睡這件事情,如果孩子膽小,那么父母可以告訴孩子他害怕的東西其實是不存在的,或者根本不值得害怕,和孩子一起驅散恐懼。如果孩子覺得孤獨,父母也可以為孩子購買一些玩具放在孩子的房間里,讓孩子在玩具的陪伴下甜美地入睡。在晚上睡覺之前,父母還可以陪伴孩子一段時間,給孩子講故事,讓孩子聽著情節優美的童話故事,在美好的想象中入睡,對于孩子而言,這都將是他們童年生活美好的回憶。
總而言之,孩子的成長勢不可擋,不管是父母不想讓孩子快快長大,還是孩子自己不想快快長大,孩子必然會一天一天地成長,而且終將離開父母的身邊。與其讓孩子在長大后被逼著離開父母的身邊時手足無措地面對獨立生活,父母不如未雨綢繆,讓孩子盡早地適應獨立生活,這才是對孩子負責任的態度,也有利于孩子的身心發展。
上一篇:獨立思考:堅持己見是一個優點
下一篇:獨辟蹊徑,不跟隨大多數人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