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理論課的興趣靠領悟
方雅軒同學:
你好!
在答卷中你提出:“上了一學期的課,收獲不是太大,覺得理論知識很無聊。您在鄭州大學學習時,一開始就對這些理論知識感興趣嗎?”
首先我要坦誠地回答你:“我剛上大學時跟你一個樣,對理論課不感興趣。”你們現在學的是《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20世紀60年代還沒有開這門課,本科生學的是《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俗稱“哲學課”。教我們哲學課的老師講得很認真,語速較慢,基本上是照本宣科,不補充,不發揮。有一次我突發奇想:用藍色活動鉛筆在教科書上點點兒,老師講一個字,我就在那個字的下面點一個藍點兒。45分鐘,我點了2400多個藍點兒。我這才弄明白,老師在課堂上背的是艾思奇主編的教科書。這次“點點兒”,差一點使我喪失了對哲學課的興趣。
后來我尋思:艾思奇是中國一流哲學家,老師原原本本地將他主持編寫的教科書念給我們聽,這是吸收知識的好機會,與其走神,不如專心致志地聽講。就這樣,我把哲學課的一些知識點基本記在腦子里了。比如,《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第四章談到,一方面矛盾著的各方面在一定條件下互相依存;另一方面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各向其相反的方面轉化。離開鄭州大學之后到新華社山東分社當記者,由于采訪連連失利,一度對能否當好一名記者產生了懷疑。就在這樣的關頭,大學學習的哲學理念成了我的精神支柱。我想,既然事物無不在一定條件下向其相反的方向轉化,那么,暫時對新聞工作不熟悉可以轉化為比較熟悉,對新聞工作不適應可以轉化為基本適應。我把這一漫長而艱難的轉化過程寫成了一本《我怎樣學習當記者》,1985年10月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第一版第一次印了24000冊,銷售一空;第二次印了20000冊,又賣光了。如果沒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很難實現從“不適應新聞工作”到“比較適應新聞工作”的轉化。
哲學是一種使人聰明、啟發智慧的學問。無論你將來從事什么工作,在大學學習期間打好哲學理論基礎,將使你終身受益。據《列夫·托爾斯泰》第四章的記述,托爾斯泰在俄國喀山大學法學系學習時,迷戀上了思辨哲學。他有時處在興奮狀態,夜里“在夢中也看到和聽到新的偉大真理和規則”。他不得不準備兩個筆記本:一本記錄自己思考的“新哲學”基本原理;另一本記錄這些哲學原理在生活上的應用,即行為準則。這年夏天,托爾斯泰開始接觸盧梭的著作。托爾斯泰說:“我永遠不會忘記盧梭《懺悔錄》給我留下的強烈的歡快的印象以及使我感受的那種憎惡虛偽、熱愛真理的情感?!闭軐W思考使年輕的托爾斯泰的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他不再注意自己的儀表,力求簡化自己的衣著和住所。哲學功力助推托爾斯泰走向成功。
學好《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這門課,有助于你把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了解物質統一性和實踐的基本觀點,掌握唯物辯證法的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為樹立科學的世界觀打下理論基礎。只要能聯系實際深入思考,就會有一種豁然開朗之感,怎么能說理論知識“枯燥乏味”呢?
以上看法,供你參考。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16日
上一篇:實現人生價值的三重境界
下一篇:導師以引導學生學習為重點——寫給博士研究生的短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