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內向孩子領頭的機會
九歲的小雨長得高高大大,但是看起來卻蔫頭搭腦的,沒有精神。看到小雨這個樣子,媽媽總是很擔憂:等將來長大了,如何與周圍的人相處呢?尤其是在見到陌生人的時候,小雨總是躲藏在媽媽的身后,或者把自己關在房間里,不愿意和陌生人搭訕。無奈之下,媽媽只好給小雨找了一個牽強的理由,告訴大家小雨非常害羞,不喜歡說話。這個理由讓小雨更加心安理得地享受自己孤獨的生活。不過,小雨在學習上的表現還是很不錯的,只是在人際交往上的主動性很差而已。媽媽越是給小雨找到了這樣的理由,小雨就越是不喜歡和周圍的人相處,媽媽根本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
一個周末,小雨和媽媽去菜場買菜,遠遠地就看到老師也在菜市場里選購水果。小雨心里很想走過去和老師打招呼,但是他思來想去,始終都邁不開腳步,張不開嘴。就這樣,老師買完水果漸漸走遠了。其實,老師早就看到了小雨,但是老師知道小雨是一個非常內向害羞的孩子,因而不想讓小雨為難,所以沒有主動和小雨打招呼。當看到小雨也不想主動和他打招呼時,他就只好拎著水果離開了。小雨非常擔心,不停地琢磨著:我沒有和老師打招呼,老師會不會因此而不喜歡我呢?如果老師不喜歡我了,那我可真是犯大錯了。
在回家的路上,小雨一直憂心忡忡的。看著小雨心不在焉的樣子,媽媽再三追問,小雨才說出了原因。媽媽忍不住批評小雨:“你這個孩子都長這么大了,怎么一點禮貌也不懂呢!在學校里遇見老師要問好,在校園外面遇見老師更要問好!你這么做,老師原本那么喜歡你,現在肯定不喜歡你了。我看,你就祈禱老師沒有看見你吧!”到了學校之后,小雨總覺得老師對他的態度有了很大的改變,不像之前那樣對他非常熱情。他特別懊悔,覺得自己做了一件天大的錯事。
內向的孩子不但不喜歡說話,而且不喜歡主動和人交往。有的時候,別人向他們表示友好,主動與他們搭訕,他們會積極地回應。但是如果讓他們主動和別人搭訕,營建與他人之間良好的關系,他們往往很難做到。就像事例中的小雨,他在理智上知道自己應該和老師打招呼,但是他在行動上卻做不到。不得不說,這使他陷入了非常糾結的狀態,對他來說也是一種折磨。
如果小雨能夠鼓起勇氣,變得更加主動,那么他一定會毫不遲疑地和老師打招呼。遺憾的是,小雨因為被媽媽貼上了害羞、不喜歡說話等標簽,所以他越來越害羞了。為了改變孩子這樣的行為,父母切勿給孩子貼標簽,而是要積極地鼓勵孩子。例如,媽媽可以鼓勵小雨和他人打招呼,也可以告訴他人小雨非常有禮貌。心理暗示的作用是很強大的,相信當媽媽堅持這么做的時候,小雨就會漸漸地改變。
既然父母知道孩子的性格很內向,也知道孩子會因此而在人際交往方面遇到障礙,那么就不要再給孩子找理由,從而讓孩子可以理所當然地逃避與人交往。在孩子的人際交往方面,父母的態度應該是更加積極的。父母雖然要無條件地接納孩子、愛孩子,但卻不能縱容孩子。當發現孩子在性格方面有一些缺陷的時候,父母也不要嘲諷孩子,這是因為孩子的自尊心是很強的,有的時候父母一句無心的話就會傷害孩子自尊心,甚至讓他們破罐子破摔。總而言之,父母要從言行舉止上給予孩子大力的支持。
首先,要給孩子領頭的機會。很多內向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害羞的特點,例如他們不喜歡和陌生人說話;在人群之中不敢發表自己的觀點和看法;有需求卻不敢表達出來;在公共場合里總是躲在大人的身后,生怕自己被別人注意到。對于孩子的這些表現,父母都應該留心。在此過程中,父母要給孩子創造更多的機會,使孩子有機會與人相處,也使孩子有機會能夠成為領頭者,在同齡人的群體中發號施令。
也許有些父母會說,家里一共三口人,孩子要對誰發號施令呢?的確,現代社會中有很多家庭里只有爸爸、媽媽和孩子。又因為生活在城市的鋼筋水泥之中,所以孩子很難有機會成為孩子王,在同齡人的群體中起到帶頭的作用。為了讓孩子改變害羞的特點,為了讓孩子內向的性格有所變化,父母可以創造合適的機會,讓孩子成為孩子王。例如,父母可以帶著孩子去同齡人多的地方玩耍,也可以多邀請客人來家里做客,這樣孩子就有機會去做想做的事情,也可以表現出自己在人群中的號召力和影響力啦!
大多數內向的孩子都比較膽小,父母要鍛煉孩子的膽量。很多人都說智慧和膽量是并存的,對孩子而言,智慧和膽量也是同等重要的。內向的孩子為何會膽小呢?是因為他們較少放肆地玩耍,缺乏玩耍的經驗,也很少與大自然接觸。如果父母能夠經常帶孩子去戶外玩耍,鍛煉孩子的膽量,增強孩子的勇氣,相信孩子的表現會越來越好。
當孩子在戶外與同齡的小伙伴玩得不亦樂乎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多地限制孩子。很多父母都會覺得孩子會把自己玩得臟兮兮的很麻煩,也會覺得孩子玩一些游戲非常危險。在保證孩子安全的情況下,父母應該支持孩子玩耍,因為孩子的天性就是愛玩。很多內向的孩子都表現得非常拘謹,也會很努力地控制自己,實際上,這對于年幼的孩子來說并不是一件好事情。父母要做的事情是讓孩子能夠放下一切去放肆玩耍,在此過程中,相信孩子的膽量會得以增強,孩子的內心也會越來越強大。
其次,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給孩子很多表現的機會,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今很多家庭里都只有一個孩子,爸爸媽媽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也會對孩子保護得非常周全,這使得孩子的自理能力很差,也使得孩子不能認知到自身的能力有多強。事實證明,心靈與手巧是密切相關的。那些動手能力強的孩子往往更加自信,充滿勇氣,能夠戰勝很多困難。父母在家庭生活中,在撫養孩子成長的過程中,要盡量對孩子放手。孩子的能力在持續地增強,父母要用與時俱進的眼光看待孩子,給孩子機會去做更多的事情。不要擔心孩子會把家里弄亂或者會把家里的東西弄壞,因為這些東西與孩子的成長比起來并不那么重要。父母要根據孩子所處的年齡,有意識地對孩子放手,讓孩子的自理能力越來越強。
最后,為孩子提供機會去表達。所有的能力都可以通過反復訓練得到提升。父母要想讓孩子從一個悶葫蘆變成一個侃侃而談的人,就應該為孩子創造說話的機會。也許孩子一開始會說得結結巴巴,但是隨著練習的次數越來越多,他們會說得越來越流利。英國前首相丘吉爾曾經患有嚴重的口吃,連說話都不好意思說,更別說是當眾演講了。但是后來他意識到逃避并不是好辦法,必須勇敢面對才能解決問題,必須想方設法地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才能得到預期的結果。所以丘吉爾戰勝了內心的膽怯,成為了偉大的演講家和政治家。
讓孩子練習說話,不要強求孩子。有些孩子在家里很少和父母說話,那么父母不要要求孩子在公共場合里侃侃而談。父母可以先嘗試著打開孩子的心扉,與孩子之間進行交流,等到孩子能夠在家庭生活中自由地說話和表達之后,再為孩子創造機會,讓孩子當著很多人的面說話,這樣會起到更好的效果。
總而言之,要想讓孩子建立自信,必須經過一個漫長的過程。所謂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對于天生內向或者外向的孩子來說,要想讓他們改變自己的脾氣秉性,是很難的。父母要做的不是強求孩子改變,而是給孩子提供一些機會,讓孩子能夠揚長避短,也讓孩子能夠發揮自己性格方面的優勢,獲得更為快樂充實的成長,這才是最重要的。
上一篇:突破和超越自我,才能獲得成功
下一篇:自主反省:一日三省吾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