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所有被壓抑的東西,不會真的離我們而去
明明意識到了某些東西,卻不愿意承認它的發生,并極力掩飾和否認自己真實的感受,逼迫它們不得不進入潛意識,這是典型的逃避和壓抑。弗洛伊德認為,壓抑的本質就是在意識中避開某種東西,它可能是某種接受不了的情緒或強烈需求,也可能是現實中不愿承認的看法。然而,那些被壓抑的東西,真的會離我們而去嗎?
第一次見到來訪者L,她衣裝得體,禮貌有加,給人一種很有素養的感覺。隨著接觸的深入,我也了解到,她是個心思縝密、考慮周全的人。然而,任何特質過了頭,都可能會引發負面的效應,L來尋求幫助的原因正是她過于細膩,對什么事都感到焦慮。
最初談及婚姻時,L聲稱自己和丈夫的關系很好。但隨著溝通的深入,她和丈夫的情感問題便浮現出來,她說丈夫經常頻繁地提道一點,說她笨手笨腳,總把事情搞砸。作為咨詢師,在跟L交流的過程中,我看到了L處于無意識的憤怒狀態,這種憤怒并不是婚后才有,而是在早年的成長經歷中積壓而來的。
L的母親是一位中學物理教師,且是家庭的權力掌控者,不允許家人對她的決定有異議,或是表達憤怒。她的父親性格懦弱,對母親言聽計從,壓根沒有給她提供過情感庇護。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L無意識地對丈夫積壓了很多憤怒,可是原生家庭從來沒有教過她如何化解這些感受,她也就壓抑著對憤怒的感知。
通過十幾次的咨詢工作,L慢慢意識到,原來丈夫說的“笨手笨腳、把事情搞砸”,讓她重復體驗了與早年相似的情緒感受。她的內心積壓著無法承受和表達的憤怒,而這正是她要慢慢學習如何與之共處的課題。
人為什么會壓抑自己原本可以意識到的東西,并逼迫它們不得不進入潛意識呢?
第一,回避早年給自己帶來過傷害的記憶,不去想那些讓自己感到痛苦的事情,竭力不讓它們浮到意識層面。L女士的情況就屬于這一種,早年在原生家庭里受到的痛苦太強烈,被她強行壓抑不去觸動,但潛意識里卻沒有忘記。
第二,與過去形成的道德觀念相沖突,認為一些想法和情緒是可恥的、罪惡的,不敢流露自己的潛在愿望。有個男生在青春期性沖動比較強烈,但從小的家庭教育告訴他,性是一件卑鄙下流的事,所以這個男生就把有關性的想法和欲望都壓抑了。盡管意識層面在克制,但他見到女生還是會不由自主地去往性的方面想,同時又擔心別人發現自己的異常,繼而產生了嚴重的自責、自慚心理,致使不敢和女生正常溝通交往。這種由于認知偏差導致的非理性的壓抑,對男生造成了極大的情緒消耗。
第三,為了贏得他人的認可與贊賞,試圖抑制某些自然生發出來的想法與情緒,不愿承認自我真實的一面。我曾經深受過“雞湯”的毒害,力求自己在任何情境下,都能成為一個性情美好、情緒穩定的人,似乎只有這樣才是美好的。一旦我憤怒了、發脾氣了、懟別人了,就會萌生負罪感,并為此心神不寧,怕自己不被喜歡,被人評頭論足。為了減少這樣的情形發生,哪怕我不開心,也會默不作聲,并勸慰自己“想開點兒”。結果,情況非但沒有變得更好,反而讓自己更難受……經過幾年的自我成長,我已經不再為之糾結了,真實的感受是需要釋放的,性情美好的我與表達生氣不滿的我,只是不同情境之下的我,僅此而已。
壓抑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因為它不只出現一次,而是一個過程,需要不斷地消耗精神能量,以保證被壓抑的東西不再回到意識中去。然而,所有被壓抑的痛苦經驗或沖突,并不會真正消失,也不會真的離我們而去,而是從意識領域轉入潛意識領域,還經常以另外的形式表現出來,比如夜晚的夢魘、酒后吐真言、拖拉推諉,都是那些被壓抑到潛意識里的想法或欲望,趁著意識的控制能力較弱時冒出來的現象。
當意識與潛意識長期處于割裂與沖突狀態,內在的需要始終未被滿足,精神壓力得不到有效的釋放,就會讓人陷入負向情緒的旋渦,嚴重時引發心身疾病。榮格曾說:“潛意識正在操控著你的人生,而你卻誤以為那是命運。”從某種意義上說,我們的人生是被潛意識所限定的,慶幸的是榮格也給了我們解鎖的答案:“當潛意識被呈現,命運就改寫了。”
精力錦囊
壓抑對人的傷害是巨大的,因為它不只出現一次,而是一個過程,需要不斷地消耗精神能量,以保證被壓抑的東西不再回到意識中去。
那么,如何讓那些被壓抑到潛意識里的東西,浮到意識層面呢?
·Step1:覺察每一次給自己造成熟悉的“挫敗感”的來源
當對方沒有及時回復消息時,你感到很憤怒,那你要去對這個憤怒情緒進行追根溯源,深刻地認識到它是怎么來的?背后隱藏著你怎樣的需求和感受?
·Step2: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情緒和需要
就上述問題而言,可以這樣表達:你沒有及時回我消息,讓我想到了小時候父親不告而別的情景,我很害怕再次被拋棄。這是我自己的人生功課,需要時間慢慢學習,但也希望下一次你有事時,可以簡單告知一下,這樣會讓我感到安心,能夠專心、踏實地去做自己的事。
剛開始用這樣的方式來表達,可能會感到很不適應,畢竟要克服屈辱感是一件不易之事。但我們要嘗試改變認知,這不是在向對方討要什么,而是一個成年人在用成熟的方式表達自己的訴求,僅此而已。
·Step3:認清事實與觀點
哲學家羅素說過:“不管你在研究什么事物,還是在思考任何觀點,只問你自己,事實是什么,以及這些事實所證實的真理是什么。永遠不要讓自己被自己所愿意相信的,或者認為人們相信了,就會對社會更加有益的東西所影響,只是單單地去審視,什么才是事實……”這是在提醒我們,要看清楚哪些負面情緒是發生在當下的事情導致的,哪些是過去的創傷導致的,只有區分清楚,才能真正地活在此時此刻,為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起責任。
心理學家托馬斯·摩爾說:“對一個人最好的治療,就是拉近他與真實的距離。”自我成長是一個終身的課題,成長不是為了讓別人舒服,而是讓自己活得不那么痛苦和擰巴,把精力投入在真實、美好的事物上。
上一篇:所有的不可能,都因為你不敢做或不去做
下一篇:承擔責任:為自己的行為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