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以自己為標準
王永慶如今的臺塑集團擁有1500多家子公司,資產超過百億美元,他和香港的李嘉誠,馬來西來的陳必新一樣,被稱為世界最著名的華人巨商,可是卻有許多人不知道王永慶的成功是靠著200塊錢的大米生意開始的。
那個時候,王永慶十六歲,他靠著父親從別人處借來的200塊錢,在臺灣的嘉義開了一家米行,可是那個時候的嘉義已經有了三十多家米行,同行之間的競爭非常的厲害,所以王永慶的米行開張之初,根本就沒有什么人進來買米,每天王永慶打開米行的門的第一件事就是向天祈求,希望這一天的生意能夠好一點,可惜依然冷冷清清,談不上什么好轉。
沒有辦法,王永慶決定送米上門,他開始背著大米挨家挨戶地推銷自己的大米,一天下來,累得半死,卻推銷不出多少,因為大米不像其它的生活用品,每一家、每一戶都是每月定時購買,放好在家里,誰家也不會真的沒有米了才跑去購買,所以遇到上門推銷大米的王永慶,每一家都以自己家還有余糧而拒絕他。
坐地賣糧沒有效果,上門推銷又不見成效,王永慶一籌莫展。正當他發愁不知道怎么辦的時候,王永慶的一位鄰居上門來買米,見王永慶放在角落里的一袋米十分干凈,一點秕糠、砂子也沒有,于是指著這袋米說:“我就買這袋,這袋米好。”王永慶說:“這袋當然好,我是挑了所有的秕糠、砂子準備給自己吃的。”鄰居馬上說:“如果你把所有的米都弄成這樣,給自己吃的米一樣,還愁生意不好?”
王永慶一聽,心里一下子就豁然開朗,因為當時的臺灣,農民還處在手工作業狀態,由于稻谷收割與加工的技術落后,很多小石子之類的雜物很容易摻雜在米里。人們在做飯之前,都要淘好幾次米,很不方便。王永慶想,如果自己賣的米真的能夠像現在賣給鄰居那袋米一樣,把賣給別人的米當成自己吃的米一樣,挑出所有的秕糠和小石子,那么還用發愁生意不好嗎?
說干就干,從第二天開始,王永慶就和他的兩個弟弟一齊動手,把每一袋米里秕糠、砂石都一點一點地全部揀出來,然后再用風車吹,一直把米弄成像自己吃的一樣干凈之后才賣。就這樣,嘉義的主婦都知道王永慶家的米行賣的米好,不但干凈,而且再不用自己去挑揀秕糠、小石子了。
后來一傳十、十傳百,王永慶米行的生意一天比一天好起來。生意好起來了,王永慶并不覺得滿足,因為從這件事情當中,王永慶明白了一個道理,那就是什么生意也要當成做給自己的生意來做,只有把別人放到自己的位置,自己才有可能做得更好,什么時候自己馬虎了別人也就是馬虎自己,于是他在把米賣給別人的同時,主動把米送到人家家里。送到家里,并不是單純把米放在人家家里就算完事,王永慶還會主動看一看客戶家陳米還有多少,并且問明客戶有多少人吃飯,幾個大人,幾個小孩子,每人的飯量如何,再記下客戶買米的時間,這樣一到時間,他就能夠主動地把相應的米送到客戶的手里。
就這樣,第二年王永慶就有了自己的輾米廠、第三年就有了自己的加工廠、第四年……王永慶的生意越做越大,因為王永慶從小小的米店生意之中懂得了生意真諦,那就是做什么生意都當成給自己做的生意!
后來在王永慶問鼎臺灣首富之后,有許多人都說王永慶是經營之神,他的經營之術如何的神奇,如何讓人無法想像,讓人叫絕,但王永慶卻說其實我的經營之術就是:賣給自己吃、賣給自己用、賣給自己看……只要把客戶放在自己的位置上,我就一定明白那馬虎不得,一馬虎也就害了自己。
上一篇:潘石屹:只要動一下
下一篇:王澍:不再糾結,才是真正成長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