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智慧與風骨
那是在17世紀,法國皇帝路易十四寫了一首文理不通的詩,自鳴得意,問當時有名的文學批評家布瓦洛:“此詩如何?”
布瓦洛皺著眉頭將詩看了一遍,說:“皇上真是英明,無所不能——想作一首歪詩,一作就作出來,臣下佩服之至。”路易十四頓時面紅耳赤。
與外國同行相比中國文人可就艱難多了,因為中國皇帝更專橫。東晉簡文帝日理萬機之余,雅好書法,寫完后問臣子王獻之:“卿以為朕字如何?”
大書法家王獻之說:“皇上的字自然是好的。”
“怎么個好法?與卿比如何?”簡文帝追問。
王獻之只好說:“皇上的字在皇上中是好的,臣下的字在臣下中是好的。”
簡文帝聽后非常羞愧。
清朝乾隆皇帝號稱“十全老人”,據(jù)說,一生寫下的詩不下10萬首!若詩論量不論質,則中國詩壇第一把交椅非此公莫屬。
一次,他與文臣紀曉嵐一塊兒去白龍寺燒香,乾隆敲了一下寺中大鐘,鐘聲未歇,他“詩”句已出:“白龍寺里撞金鐘……”紀曉嵐一聽笑出聲來。
乾隆馬上板起臉:“朕詩不好嗎?卿何得笑?”
紀曉嵐回答:“因為臣想起唐代大詩人李白有句‘黃鶴樓中吹玉笛’,千古獨步無以為對,皇上這句不是正好與之相對么?”
其實,乾隆的詩與李白的“黃鶴樓中吹玉笛”相比,優(yōu)劣高下,一目了然。
專制時代,文人要保持風骨很難,上列三人既保持了風骨,又保住了自己的腦袋,聰明!
上一篇:千萬不要敗給自己
下一篇:向下走的天牛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