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會從專業教材中汲取營養
李藝同學:
你好!
看了你的答卷,知道你對讀書很有興趣,2014年讀了20多本書。而且看到精彩的片段會記下來,寫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這種習慣很好,應保持。
你在答卷中說:“作為文科生,個人覺得專業教材很無趣,只有生硬死板的理論,對實際指導作用不大。如何在專業書中汲取更多知識?”你對教材提出的意見不無道理,你談到的困惑有一定的代表性。
為了提升高等院校本科教材的質量,2011年4月28日,教育部印發了《關于“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建設的若干意見》。“意見”提出,要適應不同類型高等學校需要和不同教學對象需要,編寫推介一大批符合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材。要改革創新,鼓勵對優秀教材不斷修訂完善,將學科、行業的新知識、新技術、新成果寫入教材。隨著這些措施的落實,專業教材的質量會逐步提高,對大學本科生的吸引力也會進一步增強。
問題在于專業教材的修訂需要時日。你在大學學習的時間有限,等教材修訂好了,也許你已經畢業、離校。務實的辦法是想一想當下應該怎么辦。建議你多搜集一些新聞界的實例,聯系實際對專業教材中談及的問題進行深度思考,這可能是從專業教材中汲取營養的有效辦法。
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和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重點教材《新聞學概論》為例。教材第二章專門講授新聞真實,強調“準確地報道事實,向人民群眾如實反映客觀世界最新發生變動的情況,是新聞報道的基本要求,也是新聞工作的基本原則”。為了堅守這一原則,教材強調了四個方面:一是構成新聞的要素“五個W”要準確無誤;二是事實的細節描述要有根有據,符合實際;三是新聞中使用的背景材料要真實可靠;四是新聞中所概括的事實要符合客觀實際。這一章節是對多年新聞采編實踐經驗的概括。2015年1月下旬,根據社會舉報,中國記協查處并公布了3起虛假、失實事件,頭一件就是2014年9月29日《中國經營報》關于“發改委海南國際旅游島評估報告未通過專家評審”的報道。經查,國家發改委未就海南國際旅游島評估報告組織過專家評審,《中國經營報》的報道嚴重失實。聯系這一典型案例,重讀《新聞學概論》第二章,你就不會覺得“專業教材很無趣”了。
再以“21世紀新聞傳播學系列教材”中的《新聞采訪學》為例。你可以聯系新聞界的不正之風領悟教材中的一些基本觀點。2014年11月下旬,中國記協發出關于查處3起違反新聞職業道德的案例通報。通報說,2008至2011年間,原《今日信息報》(現更名為《慈善公益報》)記者郭某某私自接受他人請托,采寫了《沙中村民何時能拿到征地補償款?》的報道,并收取了6萬余元的“辦事”費用。郭某某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新聞行業法規和新聞職業道德。你再看看《新聞采訪學》對這個問題是怎么論述的。該教材第五章“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一節寫道:“記者雖不掌握黨權、政權、軍權、財權,但掌握輿論權。有些人為了謀取個人私利,就要千方百計利用輿論權……在社會上存在不正之風和少數干部貪污腐敗的情況下,新聞媒介加強清正廉潔宣傳的責任更重了。正人先正己。強調記者提高職業道德素質,不以輿論權謀私,保持廉潔奉公的作風,也更有必要。”聯系新聞界以稿謀私的實例,品讀新聞專業教材,你就能感受到新聞專業教材對新聞實踐的指導作用。
大學本科4年,8個學期,其中第8學期要實習和寫畢業論文,實際上課時間為7個學期。假定每學期上課18周,每周24節課,“讀大學”上的課只有大約3000課時。有的家庭建立了“收支明細賬”。你能不能建立一本“課堂時間利用情況明細賬”?要好好想一想自己課堂時間的利用率是高還是低,有沒有白白浪費過?你要確立這樣一個理念:既然這堂課我已支出了時間,那就力求多學到一點新知識,或者獲得一點新感悟!要收大于支,不要支大于收,更不能只有時間支出,而沒有知識收獲。
祝
好好學習、天天向上!
南振中
2015年2月20日
2015年3月1日,作者(后左一)與鄭州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收到回信的本科生、研究生座談
上一篇:學會“關心”與“被關心”
下一篇:實現人生價值的三重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