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有一種奉獻精神
孫大午,河北省徐水縣大午集團創始人,他是一個農民企業家。《中國企業家》雜志2005年第3~4期以“孫大午——我沒有孤獨的感覺”為標題,對其進行了報道,講他是“一個特立獨行,用充滿社會福利的思想去改造自己周圍的社會的人”。
1985年,在河北省徐水縣一個非常貧苦的地方,孫大午的妻子劉惠茹以每畝六元的價格承包了一片荒地,從此,開始了大午集團的拓荒期。承包后第一年,即1986年就掙了一萬元。他妻子非常高興,就把票子一張一張地數給母親看。
因為當時萬元戶是非常少的。第二年,掙了十幾萬,他妻子就買了一個保險柜把錢鎖起來。當時的孫大午還在徐水縣農業銀行工作,月工資才有五十元錢。但當錢掙到幾百萬元后,夫妻倆就開始考慮“這錢花在哪兒。”
因為錢掙到一定程度,就感到對錢一點興趣都沒有了。當資產達到二千萬元的時候,孫大午就感到錢已經不是自己的了,而是社會的了。
2004年11月,孫大午在天津南開大學演講中,講了自己這樣的一個“大午城”夢:“這是一個祥和的社區。在這個祥和的社區里,聚集著一萬人口,就業人口3000~5000人,產值三至五個億。這是一塊凈土,一個好人相聚的地方。”
有人說他這是“庸人相聚”。孫大午說:“你說對了,你知道什么是好人?好人就是庸人、平常人。平常人干平常事,這就是人間正道。而這也肯定是人間偉業。為什么?你看我搞了20年了,你看我虧損過嗎?你看我產品賣不出去了嗎?你們發愁的事我不發愁。”
“過去,我們光批評資本家,沒當過資本家怎么知道資本家在想什么?我在想私營企業不姓私。”
當他兩個弟弟來他集團工作的時候,孫大午對他倆說:“要想發財就別到這里來。我這里搞的是共同致富。只有把這個莊帶富,把這個鄉帶富,乃至把整個徐水縣帶富才是能人。”
現在,大午集團財產所有權還是屬于孫大午個人的,就是他的弟弟——大午集團董事長孫二午也不擁有股份。財產所有權雖然屬于他個人,但他與其他工人一樣,只領工資,吃住與其他普通人無異,甚至比別人更為節儉。
這一點在孫大午父母那里也得到了證實。他母親說:“他經常是早上稀粥,晚上面條。他自己說自己多吃一口也長不高長不胖,不如讓大伙吃了。”
孫大午父親說:“他沒有忘記自己是怎么長大的。”
孫大午的理想,就是讓自己周圍的還比較苦難的村民共同富裕。所以,他喊出的口號是:“能掙錢的不一定是企業家,為國為民的才是企業家。”
孫大午在《我的反思——堅定不移地走共同富裕之路》一文中還寫道:“‘大午之路’證明:在貧窮落后的地方,給人們一個勞動的空間是可以致富的。假如再少些關卡,會發展得更好。”
目前,在孫大午的“大午城”里,一個3000人的學校已經起來了,超過了縣級中學。另外,賓館、醫院、公園也都建起來了。至于“大午城”將來發展成什么樣子,用孫大午的話說,他也把握不了。但他相信按照這條路走下去,“大午城”會發展得更好。
現在,孫大午辦公室每天夜晚十一、二點還亮著燈光。因為他感到要看的書簡直是太多了,還要上網、學習英語什么的。他也知道按照目前的方法自己的企業“根本不可能搞大”,所以,他要繼續進行探索。
孫大午的“大午城夢”似乎仍然帶有空想社會主義“烏托邦”的色彩,但從中你也能夠看到一個農民企業家的胸懷和對未來社會模式的一種探索。
1958年,河北省徐水縣的“大躍進”“浮夸風”是刮得比較厲害的地方。今天,孫大午的“大午城夢”,也可能有人與那時的大躍進、浮夸風聯系起來。但是,不管怎么說,他提出來的“能掙錢的不一定是企業家,為國為民的才是企業家”的近似格言和堅定走共同富裕道路的舉措還是很值得佩服的。
從孫大午身上,我們看到了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新型農民企業家”的新特點,那就是奉獻的精神。“大午城夢”是一個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至今也不是還在探索嗎?我們期望孫大午能夠探索出一條共同致富的路子來。
上一篇:要找到自己的方向
下一篇:要有一顆中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