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度即可,凡事把握好分寸
人生在世,無論是誰,他的一生的活動無非是兩種:一為說話,二為做事。但無論說話還是做事,都必須既有條又有理。這其中的條例,即為“度”的把握,也就是我們說的分寸和火候,中國人常說:“話不說滿,事不做絕”,這句話的含義是,為人處世要低調,要把握好分寸,很多時候,這是給自己拓展空間;而做人做事把握分寸和火候就是自控力的重要方面,需要我們加以培養(yǎng),方能獲得。我們先來看看下面的故事:
一次,楚王邀請群臣來喝酒,席間,為了助興,楚王叫來了自己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各位敬酒。
因為是在室外舉辦的宴會,所以,當一陣狂風吹來時,在場的所有燈籠和蠟燭都被吹滅了。此時,一個好色的官員趁機摸了許姬的玉手。許姬當然本能地甩了一下手,誰知道,這下子,她一不小心扯掉了這位官員的帽帶,然后她匆匆回到座位上并在楚王耳邊悄聲說:“剛才有人乘機調戲我,我扯斷了他的帽帶,你趕快叫人點起蠟燭來,看誰沒有帽帶,就知道是誰了。”
楚王聽了,并沒有責備那位官員,而是立即令人先不要點蠟燭,并對在場的所有人說:“我今天晚上,一定要與各位一醉方休,來,大家都把帽子脫了痛快飲一場。”
有了楚王的命令,大家也只好脫了帽子,自然也就看不出是誰的帽帶斷了。后來楚王攻打鄭國,有一健將獨自率領幾百人,為三軍開路,過關斬將,直通鄭國的首都,而此人就是當年調戲許姬的那一位。他因楚王施恩于他,而發(fā)誓畢生效忠于楚王。
“人非圣賢,孰能無過。”很多時候,我們放他人一馬,就是給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很多時候,我們都需要寬容,寬容不僅是給別人機會,更是為自己創(chuàng)造機會。
誠然,人們常說:“凡事要認真”,這原本沒錯,但是一個人一旦認真到了極端的地步,眼里絲毫不容沙子,那就是和自己過不去,到頭來終究會自討苦吃。所以,我們在做事過程中,一定要把握分寸和火候,尤其是與人打交道,你也沒必要把事做絕。俗話說:“兔子急了也咬人”,你把別人逼得沒有絲毫退路,對方除了奮力反擊之外還能有什么選擇?
我們再來看下面的寓言小故事:
遠古時候,有群水牛,他們推舉某個雄壯、德高望重的公牛為他們的領袖。
這天,在水牛王的帶領下,眾水牛出來覓食,誰知,途中,他們遇見一只頑猴挑釁,還向水牛王拋擲石塊。頑猴的行為激怒了眾水牛,正當他們要報復時,水牛王阻止了他們。有水牛問他為什么要這樣懦弱,以眾水牛的力量,完全可以懲治這只頑猴。于是水牛王說了一段偈語來回答:“彼輕辱賤我,又當加施人;彼人當加報,爾乃得牲患。”過了一會兒,有一伙婆羅門經過這里,那只猴子又故技重演,打了這伙婆羅門。結果,被婆羅門抓住,痛打致死。
這則小故事中,水牛王是有遠見的、聰明的,低調一點,換來的是和平。而猴子是無知的,他去招惹婆羅門,無疑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而這更應驗了水牛王的話,“彼輕辱賤我,又當加施人;彼人當加報,爾乃得牲患。”
俗話說“物極必反”“滿招損,謙受益,時乃天道”。水缸裝滿了水,再往里面添水,就會往外溢,這就是物極必反,事物發(fā)展到了極端,必然朝著相反的方向發(fā)展。我們?yōu)槿艘膊豢商裢荒芷廴颂酰詮娏枞酰o別人留后路也就是給自己留退路,有時受欺者貌似軟弱,實際上是胸懷寬廣,不與計較。當你受欺之后,不必憤恨不已,或沖動地做出讓自己后悔的憾事。
所以,萬事一定要適可而止。比如,當你身處非常顯赫的地位或者事業(yè)取得非常大的成功時,你就不能再爭強好斗了,而應該與別人分享,與別人合作,同舟共濟,采取低調學習的態(tài)度,才不至于驕傲自滿。再比如,在與人競爭的過程中,在奠定了自己必勝戰(zhàn)局的時候,要給別人留一條退路,同時也給自己留一條退路。而做得太絕,不留后路,日后必會急火攻心,一敗涂地。說話、做事講求彈性,把事做得更加靈活、進退得宜,無論在社交還是求取成功的過程中,你都會如虎添翼!
上一篇:遲早有一天,你會非常優(yōu)秀
下一篇:靠著實力打拼,永遠受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