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溫泉
位于縉云山北坡,嘉陵江南岸,距重慶市中區(qū)56公里。北溫泉公園前身是溫泉寺,創(chuàng)建于公元423年。十三世紀初,山巖垮塌,寺廟被毀。1426年又重建新殿。1927年創(chuàng)建和改建了游泳池、浴室、餐廳、旅館,成為游覽消暑勝地。處處有景,步步有花,別具匠心。四大殿自下而上為關圣殿、接引殿、大佛殿、觀音殿。大佛殿內有明代佛像一座,殿旁流水潺潺,匯于戲魚池內。觀音殿又稱鐵瓦殿,殿宇用鐵瓦、石柱建成,殿前有三百余年紫薇花樹一株。四大殿的東邊有古香園、石刻園、觀魚池、荷花池;西邊,有紫薇花路,筆柏聳立,配之花圃、橘林,生氣盎然;北面,危崖直下,是乳花洞,洞深七十多米,洞內鐘乳懸垂,百筍嶙峋,千姿百態(tài),最深處可聞嘉陵江水流聲。出乳花洞,即到“五潭映月”,這里有五個形態(tài)各異的小池,迭連而下。當月白風清之夜,景色更加幽美。四大殿的西面有溫泉游泳池和新開辟的五龍壁景點,這里溪水淙淙,草坪茵茵,鳥語花香,風景秀麗。園內設有溫泉游泳池三個,浴室三十多間,泉水溫度在攝氏32度以上,含石灰質,可治風濕和皮膚病,游人四季均可游泳和沐浴。有班車和班船通達。
[古詩文賞析] 雨中泊溫泉寺下明·盧雍
江中波濤小三峽,燈前風景一孤舟。
溫泉見說能除病,濁酒沽來亦解愁。
這是明人盧雍詠重慶北溫泉的一首詩。重慶北溫泉與北京玉泉、鎮(zhèn)江中泠泉等被人譽為“天下第一泉”。嘉陵江流至重慶附近一帶,穿過三道山谷,形成了“小三峽”——瀝濞峽、溫塘峽、觀音峽。北溫泉即在溫塘峽江邊。傳說古代有兩位道人,撞翻神火酒壺,變成了此間大小山洞碧潭。又因神火所墜,使水溫熱,形成“溫泉”,傳說當然無稽,但卻增添了北溫泉的神奇色彩。
溫泉水由于來自地下,經過地熱加溫,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能治療許多疾病。溫泉的這種療用和科學原理在今天已廣為人知,但在古代也很早就為人們所知。這首詩就包含了古人的這一認識。
詩的前兩句寫景。詩人在雨中經過波濤洶涌的“小三峽”,來到溫泉下,一葉孤舟在高山急峽中更顯渺小。面臨風雨險境,詩人在燈下更加思家念親,不免愁緒滿懷。而這時,詩人想到了溫泉,溫泉水能治病,當然也能除愁。因而,他一面喝著酒,一面欣賞著溫泉奇景,忘記了風雨,忘記了險境,也忘記了愁思,沉浸在大自然的雄奇美色之中。
全詩平易如話,通俗易懂。但由于詩人運用抑揚手法,平中出奇,將溫泉之奇妙襯托出來。前兩句為“抑”,后兩句一轉一揚,詩的奇趣便于跌宕中顯現出來。特別是首兩句的對仗,不僅在意境上一大一小,一險一平,構成對比,并且巧妙運用數字,將“小三峽”與“一孤舟”入對,更顯奇巧。
今天的北溫泉成為長江上的 一大景點,游泳池、公園、寺廟、溶洞、泉山形成著名的旅游勝地,吸引著國內外大批游人,當然不會再產生盧雍那樣的孤寂之感了。
(徐志平)
[現代散文] 身處異域的游子,最容易被感動的,是鄉(xiāng)情;最容易思念的,是故鄉(xiāng)。昨日不回頭地拋棄的,在此后永夜的孤獨與靜寂中,總是那么閃閃爍爍地、可望而不可及。對于我來說,縉云山意味著我所失去的一切,意味著故鄉(xiāng),意味著母親。
遠在北方冷峻的高原上,一個人在冬季死氣沉沉的田野上漫步,或者在草原上那空大得仿佛要把我吞噬掉的天空下,在深夜一間散著濃重煙味酒味的屋子里,在一群害著同樣相思病的人們的沉默中,像一絲細而亮的小提琴聲那么引我落淚的,像一縷飄過的風那么給我撫慰的,像一只悠悠南去的雁那么帶著我的憂傷的,唯有我的縉云山。
在我幽幽回眸中,縉云山永遠吹拂著母親般的風,柔和、甘涼。即使在盛夏的酷暑中,山中總也有霧,遮掩著竹林中細細軟軟的小路;而冬天,它卻依然草木蔥蘢,郁郁蒼蒼。
從小時候起,我便迷戀著縉云山,我的童年和愛情都是和縉云連在一起的。盡管一想起便有一陣陣的心痛,夜深人靜時,我卻常常一遍遍地在心里描摹著遠逝了的縉云山,在縉云山的那些日日夜夜。
曾經在很少為人所知的縉云山莊里,每晚的靠著愛人的胸膛,陶醉于隱隱的臘梅花香,分享著仿佛混沌未開的萬古寂靜;白天便沿著彎彎曲曲的田間小徑,聽鳥啼犬吠,或奔跑,或沉思;或者徘徊于映著婀娜竹影的清清池塘;或者踏著沙沙作響的落葉,在竹林深處嬉鬧,親吻;直到天黑,月光把路面染成藍色,我們才順著石梯,靜靜地走回山莊。這時滿天星星格外凸出,仿佛透明的琴鍵被宇宙神秘的手指一一彈撥,響了幾聲最原始的音……
縉云山不僅僅有著女性般婆娑多姿的美麗,更蘊藏著一種無法言說的深意。一個黃昏,在后山一個紅泥土的小山崗上,我曾含淚凝視著鋪呈于我的那一種壯麗的景象——
滿山活潑潑的楠竹,滿山蓬松、蒼翠的竹枝,一層層輕柔地覆蓋著縉云山優(yōu)美的身軀,從上到下,每一陣風來,竹枝便宛若山的長長的秀發(fā),輕輕地向我飄動,如潮、如霧,緩緩地,一波一波地流瀉著,仿佛要挽留我、淹沒我……林濤時遠時近,隆隆作響……這時,西天的橙色浸圍過來,浸染著我翻卷的潮、縉云山的潮、浸染著觀潮的我們……在遠方,一株很青細的小楠竹,在暮色的蒼茫中,獨自靜默地、婷婷地、站立著。
我震懾于那種生命的萌動,那不羈而莊嚴的生命,展開著宇宙中最原始、最質樸的美……
那是一種令人刻骨銘心的美,在北方的漫長歲月中,一旦憶起,便有一種無法遏止的失落感。我記得在縉云山頂,一個小女孩曾輕輕地放飛了一只鴿子,她快樂地拉著父親的手大叫:“飛到媽媽那里去了,飛回家去啦……”,引得我對著鴿子消失的那一片空白處悵望良久,后來,當我在人海中身不由己地沉浮而不能解脫時,有一種悲哀便會彌漫我的心:我是游子,不僅是南方的游子、生身母親的游子,更是自然的游子、永恒的游子……因為,我們永遠不能返回我們所由之而來的地方,我們永遠不能返回自然……
縉云山呵,我就是你的游子,失去故鄉(xiāng)的游子……
當北風橫行,當我在西北高原枯萎的土地上思鄉(xiāng)的時候,沒有冬天的縉云山便如一支遠去的旋律,永遠不能企及,不能占有,卻又永恒地向我滲透過來,誘惑著我那顆纖弱弱的心,永不寧息。
(慰林)
[民間文學] 很多很多年以前的一天,天宮里的南道人和北道人受玉帝之命,下凡來查訪一件要事。這兩位神仙在宮里曾經管過瑤池的酒窖,自然是兩個老酒鬼。他倆不管走到什么地方,總是隨身攜帶著王母娘娘賜給他們的酒壺。
話說南道人和北道人來到天府之國的重慶上空,按下云頭,落地后往四下里一看:哦喲!這里兩川碧水,四面皆山,林木蔥翠,鳥語花香,好生幽美。
他倆身心大爽,酒癮發(fā)作,于是便隔江對坐下來,南道人從身上取出“仙女酒壺”,北道人從身上取出“乳花酒壺”,又各自燃起一堆柴火,將酒燙熱,盡情暢飲,不覺忘乎所以了。突然在天空中響起了一悶雷,驚得兩位神仙從地上蹦起,仙女酒壺和乳花酒壺幾乎同時被絆翻在地。因為他倆酒興大發(fā)之后,早把玉帝的圣旨忘光了,這聲悶雷正是玉帝派來的雷公大仙催發(fā)他倆哩!他倆知道大事不好,驚嚇不已,慌忙回天宮服罪去了。
南道人和北道人走得慌忙,被絆翻的兩把酒壺變成了兩個幽深奇特的巖洞,就是今天是仙女洞和乳花洞。仙女酒壺中溢出的仙酒,化成了一掛永流不息的飛泉,并流滿了洞下一處池潭,這便是玉湖泉。仙酒濺到建文峰上,即成玉泉。濺到花溪河中,即成神龍口中的珍珠,后來又化作龍泉。乳花酒壺中溢出的仙酒變成了乳花洞中緩緩溢出的一股清泉,注滿了五個池潭,這便是“五潭映月”泉池。溢出的仙酒從兩個未燼的火堆上淌過去,便化成為我們今天得以沐肌浴膚的南溫泉和北溫泉。
上一篇:描寫《北海景區(qū)》的詩詞與文章
下一篇:描寫《南溫泉》的詩詞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