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雞·扶風縣·法門寺、塔、碑》陜西名勝簡介
在扶風縣法門鎮。法門寺是唐代至今全國聞名的佛寺,舊聞因塔而置寺,寺因塔而著名。該寺創建于東漢,“西典東來”而創之,名阿育王寺。阿育是梵語無憂之意。阿育王是古天竺(今印度)的國王,佛滅度(死)后,在世界上修造了84000塔分葬佛的舍利子,其中就有這里的塔,塔稱渭陽塔,或稱扶風塔。
古寺建筑宏偉,叢林茂密,風景秀麗。歷代多次被毀,多次重修。隋文帝楊堅開皇三年(583年)改天下佛寺為道場,此寺改名成實道場。唐高祖李淵武德八年(625年)改名為法門寺,沿稱至今。
法門寺,寺內有以上所說釋迦牟尼真身寶塔,據《聞后見錄》記載:寺有古塔4層,瘞佛手指骨1節,唐憲宗(李純)盛儀衛迎入禁中。塔下層有芙蕖,工制精妙,每芙蕖一葉上刻一施金錢人姓名,殆數千人,宮女名為多。又刻白玉石像。瘞佛指骨節置金蓮花中,隔玻璃水晶匣可見。唐憲宗迎佛骨,群臣贊同,唯獨刑部侍郎韓愈,獨持己見,上書反對,于是觸怒龍顏,貶到八千里路以外的潮州(今屬廣東)做刺史。
據《通志》記載,寺即唐憲宗迎佛骨處。元和十四年(819年)詔改為法云寺,敕學士張仲素撰碑。宋徽宗(趙佶)有贊并大書“皇帝佛國”四字于山門之上。
傳說明代秦王對此寺、塔進行了重修,并立有《秦王重修寺塔記》碑,薛昌序撰。記載了重修法門寺和塔的事略。明穆宗宋載垕隆慶時,原木塔倒崩,明神宗朱翊鈞萬歷七年(1579年)重修磚塔。現今保存之塔,為八角、十三層,高49米,塔身有86個佛龕,每龕內有佛像1尊。塔內正中有井1口,井上亦置佛像。
塔前為十八羅漢殿,殿內羅漢,雕工精細,頗具我國民族特色,這十八羅漢,據說是釋迦牟尼16位弟子和后來增加的2位,合稱十八羅漢。羅漢,是梵語阿羅漢的略稱。十八羅漢名稱、身世事略列后:
第一羅漢:名曰賓頭盧尊者,出身婆羅門貴族,原是拘舍彌城優填王的大臣,白頭長眉,愛在別人面前賣弄本事。佛經《法住記》說,他住在西瞿陀尼洲。
第二羅漢:名曰迦諾迦伐蹉尊者,他是知道一切善惡法的聲聞弟子,住在北方迦濕彌羅國。
第三羅漢:名曰迦諾迦跋厘惰阇尊者,住在東勝神洲。
第四羅漢:名曰蘇頻陀尊者,住在北俱盧洲。
第五羅漢:名曰諾巨羅尊者,住在南贍部洲。
第六羅漢:名曰跋陀羅尊者,是佛教侍者,主管洗浴,有些禪林浴室供其像。《法住記》說他住在耽沒羅洲。
第七羅漢:名曰迦理迦尊者,住在僧伽荼洲。
第八羅漢:名曰代阇羅弗多羅尊者,住在缽刺拏洲。
第九羅漢:名曰戍博迦尊者,住在香醉山中。
第十羅漢:名曰半托迦尊者,其意為路邊生,本是私生子,其弟亦為私生子,故他該稱大路邊生。
第十一羅漢:名曰羅睺羅尊者,是釋迦牟尼的唯一親生兒子,出家后成為釋迦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密行第一,住在畢利飏瞿洲。
第十二羅漢:名曰那伽犀那尊者,住在廣半度波山。
第十三羅漢:名曰因揭陀尊者,住在廣脅山中。
第十四羅漢:名曰伐那婆斯尊者,住在可住山中。
第十五羅漢:名曰阿氏多尊者,住在鷲峰山中。
第十六羅漢:名曰注荼半托迦尊者,是第十羅漢的弟弟,該稱小路邊生。同是私生子,哥聰明弟愚鈍。
第十七羅漢:有人說是寫《法住記》的慶友和尚,有人說是迦葉,清高宗弘歷乾隆皇帝欽定為降龍羅漢迦葉尊者。
第十八羅漢:有人說是大譯經家唐僧玄奘;有人說是布袋和尚,乾隆皇帝最后定為伏虎羅漢,名曰彌勒尊者。
在羅漢殿左右有鐘樓、鼓樓,塔后為大雄寶殿,1995年新建,為仿唐式建筑,供釋迦牟尼金身。殿前墻頭鑲有宋太宗趙光義太平興國三年(978年)浴室院暴雨沖注唯鑊浴器獨不漂沒錄異記碑,由前節度推官毛文恪撰文并書,碑文主要記載法門寺地區在宋太祖趙匡胤開寶八年(975年)和宋太宗太平興國二年(977年)兩次暴雨中房倒墻塌,唯獨寺東南角浴室院中的鑊浴器,竟絲毫沒有沾濕與漂沒的靈異。寺中還有一些名流的碑刻和《千佛像碑》及《大圣真身塔銘》碑等,后者為唐代宗李豫大歷十三年(778年)夏四月所立,這些碑石皆為珍貴文物。
法門寺鼎盛之時要算唐代,寺中有寺僧千余人,因為僧眾過多,還在寺東南角建立浴室院。當時香煙茂盛,火炮連天。據史籍記載,唐代共歷22帝(包括武則天在內)共290年,除唐武宗李炎不信佛外,其他皇帝均尊崇佛教,自太宗李世民朝開始,法門寺就成為迎奉佛骨的圣地,每30年開塔下唐密曼荼羅(道場,這里是保存佛指骨的塔下密室)一次,開后即由皇帝將佛骨用非常隆重地儀式迎進京城皇宮,先后有7位皇帝迎奉過佛骨,韓愈上疏也無濟于事反而貶職。有的迎奉還立有碑石,《大唐咸通啟送岐陽(法門寺塔)真身志文》碑刻中,就有“先朝乞結壇于塔下”的記載,最后一次是唐懿宗李漼咸通十五年(874年)正月初四日封閉了塔下地宮,再不進行迎奉佛骨活動。這所地宮的唐密曼荼羅埋藏了1113年之久,于1987年4月3日又被發現,佛指骨和唐代諸皇帝所賜奉的2000多件稀世珍品文物,重見天日,并在寺西建珍寶閣,內設模擬法門寺地宮和法門寺唐密曼荼羅文化陳列。真正地宮長21.2米,總面積31.4平方米,包括漫道、平臺、隧道,前、中、后三室以及后室秘龕,為全國最大的塔下地宮。
法門寺流傳于民間的故事頗多,其中《法門寺降香》中的宋巧姣、宦官劉瑾以及《毛澤東選集》中提到的賈桂,都與法門寺有關。現在釋迦前石板有凹陷之跡,傳說為當年宋巧姣告御狀時伏跪之膝印。此外,寺中還有臥虎石,看去與普通石頭無異,以水潑之,猛虎形象躍然石上。
解放后,對法門寺和塔等皆有修葺,并有大量的新建。然而,在1976年四川松潘地震中,波及法門寺塔,塔身裂縫10厘米,第二層西南磚柱壓碎一截,已于1979年加固維修,而今寺與塔面貌皆新。
“法門曉鐘”為扶風八景之一。
法門寺、塔、碑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法門寺為國家4A級風景名勝區。
上一篇:《西安·未央區·漢城遺址》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渭南·蒲城縣·泰陵》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