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長安區(qū)·杜陵》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長安區(qū)杜陵鄉(xiāng)東伍村北。杜陵是漢宣帝劉詢的葬地。
杜陵,據(jù)《通志》記載,此地為古杜柏國地,秦代置杜縣。漢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在此筑陵,稱為杜陵,改杜縣為杜陵縣。此地在秦、漢、隋、唐都城之東,稱東原,因漢宣帝杜陵在其上,也稱杜陵原。
漢宣帝劉詢的祖父,是漢武帝劉徹的太子,名叫劉據(jù),武帝征(延)和二年(前91年),江充誣告太子宮中埋有木偶人,以詛咒武帝,帝當(dāng)時多病,亦疑別人埋木偶咒他。江充一告密,太子劉據(jù)大為害怕,殺了江充和胡巫。武帝發(fā)兵追捕太子,太子也發(fā)兵抗拒,激戰(zhàn)5日死人數(shù)萬,后太子兵敗而自殺,是為“巫蠱之禍”。劉詢出生不久,就被監(jiān)禁長安獄中,直到遇赦出獄,寄食于祖母史良娣的娘家,娘家在今西安市東北史家灣。宣帝少時便在民間,深知“閭里奸邪、吏治”的民間疾苦。他在民間,常游戶、杜之間,酷愛這里風(fēng)光,故選陵于此。
漢昭帝劉弗陵駕崩,絕后無子。大將軍霍光和大司農(nóng)田延年商議,把昭帝死后由昌邑王接位向太后言明廢之,改由劉詢繼位。劉詢登基,年18歲,七月登基,十一月立他原夫人許氏為皇后,因知民情,便赦天下勿收田租賦,對內(nèi)任用賢能,對外聯(lián)絡(luò)西域三十六國,大破匈奴,使西北邊境安寧數(shù)十年,史家認(rèn)為是“中興之主”。
漢宣帝劉詢崩于黃龍元年(前49年)冬十二月,于漢元帝劉奭初元元年(前48年)春正月葬杜陵。與孝宣王皇后同陵不同墓。陵園占地60畝,封土層層夯起,冢高30米,底邊長600米,外垣周長4里,墓冢周有200多畝地的宮闕祭殿建筑群,今成遺址,有明清石碑13通,中碑刻“漢宣帝杜陵”5個大字,上款為:“賜進(jìn)士及兵部侍郎兼都御史陜西巡撫畢沅書”;下款為:“皇清乾隆歲次丙申(考為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孟秋(七月)知咸寧縣事丁尹志立石”。碑高2米,碑寬0.80米,碑厚0.20米。
陵東有王皇后和陪葬墓18座,王皇后冢距宣帝墓冢300米,稱為東園。東南10余里并有宣帝許皇后陵墓,稱少陵或稱杜陵南園。唐代詩人杜甫居于陵西,自號少陵野老,世稱之杜少陵即源于此。
杜陵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長安區(qū)·杜公祠》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榆林·神木縣·楊家城》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