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碑林區·昭陵六駿碑》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碑林區三學街碑林中。昭陵六駿碑是唐太宗李世民征戰時所乘的六匹戰馬石雕。
李世民為了紀念標榜他在大唐開國時的武功戰績,把他曾經所乘破敵的六匹戰馬刻石畫圖,以作紀念,后成為他南征北戰東蕩西殺獲得勝利的標志。在太宗貞觀十年(636年)十一月,葬其妻文德皇后于昭陵(在禮泉縣九嵕山)后,詔令皇宮名畫家閻立德、閻立本兄弟繪制六駿圖形、名匠雕刻、太宗御筆撰贊、唐名書法家歐陽詢書,陳列在昭陵之北司馬門外。六駿分別刻在高1.7米、寬2米的六方石屏上,其馬名分別是:颯露紫、特勒驃、青騅、拳毛騧、什伐赤、白蹄烏。
白蹄烏:是李世民平薛仁杲時所乘的戰馬。唐高祖李淵武德元年(秦薛仁杲秦興二年,618年)冬十一月,李世民奉父命征討秦王薛仁杲,在淺水原(一名鶉觚原,在今長武縣境內)與薛仁杲相持兩月,李世民堅壁不出,待秦王薛仁杲大將宗羅睺糧盡,以誘戰而消滅薛軍,薛舉所建立之秦,由是滅亡,隴西盡平。
特勒驃:為突厥所貢之良馬,是李世民征討宋金剛時所乘的戰馬。武德二年(劉武周天興三年,619年)冬,宋金剛取澮州陷之,軍勢甚銳,唐高祖欲棄河東,謹守關西。李世民請曰:太原王業所基,國之根本,河東殷實,京邑所資,若舉而棄之,臣竊憤恨,愿假臣精兵三萬,必平殲劉武周,克復汾晉。于是發關中兵給李世民使擊宋金剛,在柏壁(今山西新絳境內)與宋金剛大戰,到第二年四月,乘此戰騎一舉打敗了劉武周及所部宋金剛,把他們趕到突厥境內,劉武周原所據之州縣皆為唐有。
颯露紫:是李世民在與鄭王王世充作戰時的坐騎。武德三年(鄭王世充開明二年,620年)七月伐鄭得許州、亳州,武德四年二月,在谷水(洛河支流澠水及其下游澗水,在河南澠池縣)兩軍交戰,李世民乘颯露紫引騎兵南下,身先士卒與王世充兵進行殊死的戰斗,李世民縱馬直抵鄭都城洛陽城下,困城旬余。鄭王王世充見援兵已絕,大勢已去,乃素服率子及群臣三千余人投降于唐,鄭遂亡。這次戰役,颯露紫前胸中箭,馬旁一位將軍,身佩戰刀,正在為牠拔箭。將軍小心翼翼,駿馬的痛苦,人馬緊相偎依。這位將軍為李世民部將邱行恭,他給李世民助戰,見颯露紫中箭,遂把自己的坐騎讓于李世民,而自己給颯露紫拔箭。因此,太宗特旨把這匹戰馬和名將戰陣經歷紀念性地表達出來。
青騅:是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和夏王竇建德在武牢關(即虎牢關,為避唐高祖李淵之父李虎之諱,故改)作戰時的坐騎,此馬畫的四蹄騰空,表現了神迅猛勇的情態,而鼻部的細微刻畫,也可以看出奔馳時的急促喘息。
什伐赤:此駿為波斯(今伊朗)所貢,譯音“阿濕婆”,其意為馬,也是武德四年李世民和竇建德交戰中的坐騎。
拳毛騧:為許洛仁在虎牢關下所進獻。武德五年(劉黑闥天造元年,622年)春正月,劉黑闥自稱漢東王,改元天造,都洺州(今河北永年縣),三月,李世民進軍洺水上以逼之,決洺水以淹劉黑闥軍,劉黑闥與他的仆射范愿等奔突厥,山東悉平。在這次戰役中,李世民的坐騎就是這匹良駿拳毛騧。
昭陵六駿刻成以后,李世民親撰馬贊,歐陽詢書,《金石錄》和《太宗實錄》中均有記載,唯現存原石未見刻出馬贊字跡,可能沒有正式刻上。以上六駿曾遭厄運,六駿中的颯露紫和拳毛騧,在1914年被美文化間諜勾結陜西軍閥盜走了;1918年間諜們又打破所余四駿,使之成塊,便于偷運,迫于社會輿論,后四駿未能如愿以償。已盜走的兩駿現藏于美國費城賓夕法尼亞大學(費城大學)博物館。1950年將現存的四駿移入西安碑林,對已盜走兩駿做了復制品,與原四駿一并陳列。
上一篇:《咸陽·禮泉縣·昭陵》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漢中·洋縣·智果寺》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