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陽·長武縣·昭仁寺》陜西名勝簡介
在長武縣昭仁鎮城東街路北。昭仁寺是唐太宗李世民為平薛舉、薛仁杲(果)兩次戰役而犧牲的唐軍將士所建立的專門紀念性的寺廟。
隋煬帝楊廣大業十三年(617年)四月,金城(今蘭州)郡校尉薛舉起兵隴西,自稱西秦霸王,羌酋利俗歸附,擁眾13萬,以長子薛仁杲為齊王,以少子薛仁越為晉王,以宗羅睺為興王。當年七月進兵取天水,薛舉稱帝,都天水,紀年秦興。在同年的五月,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太原,李淵自稱大將軍,拔河西郡,克臨汾、絳郡,至龍門過黃河入陜西,命子建成守潼關,世民徇渭北。十一月,克長安城,殺留守官陰世師,至長樂宮,與民約法十二條,立代王楊侑為皇帝,李淵自為大丞相,封唐王,以武德殿為丞相府,以建成為世子、世民為秦公、元吉為齊公。十二月,薛舉侵扶風,秦公李世民擊敗之。大業十四年(618年)五月,隋帝楊侑禪位于丞相李淵,李淵即帝位,廢楊侑為國公,以建成為太子,以世民為秦王、元吉為齊王,宗室封王者8人。這年秋,秦王李世民和秦帝薛舉戰于高墌(今長武境內),世民戰敗,秦帝的原金城令郝瑗建議乘勝直取長安,薛舉同意。不幸薛舉八月病死,由子薛仁杲繼位,居折墌城(甘肅涇川)。這年十一月,秦王世民伐薛仁杲至高墌,仁杲使宗羅睺將兵拒之,在淺水原大戰,李世民乘白蹄烏驍勇陷陣,宗羅睺軍潰,世民追之,其舅竇軌叩馬苦諫:敗兵不可窮追。世民回曰:破竹之勢,不可失也。遂進軍圍薛仁杲,仁杲將士多叛,仁杲計窮出降,世民得精兵萬余,將薛仁杲在長安斬首,隴西之地盡歸唐有,取得了戰役的全部勝利。然而,唐軍在這兩次戰役中也犧牲了不少將士,李世民為炫耀自己的武功,同時為安慰亡靈,鼓勵活著的將士,特在長武建此寺廟。
據《元和郡縣志》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平薛仁杲后下詔建寺,昭仁寺建于太宗貞觀四年(630年),山門額題“昭仁寺”三大字,為3門3間普通磚木結構。主建筑為大雄寶殿,在建筑上別具一格,為歇山式單檐大屋頂,以木構件互相擔挑疊壓,成為9梁18擔之結構,因此殿內無明柱,全由四周大梁架所疊八卦旋頂而起拱,結構精巧、宏觀壯麗。這種特殊建筑,為我國古建筑中所罕見,為關中名剎之一。
昭仁寺內有唐碑1通,名曰豳州昭仁寺碑,為貞觀四年十月所立,朱子奢撰文,大書法家虞世南所書,碑文有3210字,秀麗遒勁,為書法之楷模。此碑立于昭仁寺山門之內,高1丈1尺8寸,寬4尺5寸。此碑詳細記述了唐太宗李世民在今淺水行政村一帶戰勝薛仁杲,并在此給戰役陣亡的將士褒樹功績而立此碑,對淺水原之自然風貌及昭仁寺的規模亦有記述。此碑為陜西省保存唐初較完整之碑石之一,有重要史料和書法藝術價值。此外,尚有其他碑石及石刻造像,均為珍品。
昭仁寺、碑為陜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上一篇:《西安·新城區·易俗社劇場》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咸陽·禮泉縣·昭陵》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