茫茫高原雪·西寧之旅·青海湖·青色的湖
在青藏高原旅行,見慣了一望無際的草原,巍峨雄偉的雪峰群山,突然碧波萬頃、浩瀚壯闊的水面涌現在眼前,一種柔情蜜意頓時涌上心頭,這便是青海湖的魅力。
燦燦高原明珠
青海湖,是我國第一大內陸湖,也是我國最大的咸水湖。古稱“西海”,又稱“鮮水”或“鮮海”,漢代也有人稱“仙海”。藏語叫“錯溫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語叫“庫庫諾爾”,意思是“藍色的海洋”。這一帶早先曾屬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北魏始稱“青海”,一直沿用到現在。青海湖是以它命名的青海省的象征。
青海湖東西長,南北窄,看上去宛如一片肥大的白楊樹葉。湖的四周為群山環繞,北有大通山,東為日月山,南是青海南山,西是橡皮山。山腳湖畔之間,則是平坦廣袤的千里草原。山、湖、草相映成趣,景色綺麗壯美。如果在不同的季節來到青海湖,還會發現隨季節的變化青海湖會展現出它的美的不同側面。夏秋季節,湖畔山青水秀,遼闊的草原披上綠裝,數不盡的牛羊馬匹在草地上嬉戲奔馳;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如同巨大的翡翠玉盤鑲嵌在群山、草原之間。寒冬季節,群山披上銀裝,草地枯黃,湖面冰封玉砌,銀裝素裹,這時的青海湖一改夏日的嫵媚柔情,變得威嚴凜然。
青海湖中有海心山、三塊石、鳥島、沙島等島嶼。海心山又稱龍駒島,自古以產龍駒聞名。鳥島位于湖的西部,春夏季節有十多萬只候鳥來此棲息產卵繁殖,數量巨大的候鳥云集于此,景象異常壯觀。青海湖盛產湟魚,一般每尾約1斤左右,由于氣候高寒,水溫低,需要十一、二年時間才能長至1斤左右的成魚。此外,傳說湖中有怪獸出沒,狀似漁船浮游在湖面。湖怪之謎尚待考察證實。
據地質考察,這里原是一片浩瀚的古海洋,二百萬年前,由于地球造山運動,一部分海水被隆起的高山環繞圍住,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青海湖即是其中一個較大的湖泊。關于青海湖的形成,民間流傳著許多優美的傳說,更增添了它的神奇與魅力。
悠悠造湖傳說
相傳很早以前,青海湖只是草原上一口深不見底的大泉,泉眼上有一個很大很重的石蓋,常人誰也揭不開。有一年,一個道士帶著徒弟路過這里,徒弟覺得口渴,道士告訴徒弟草原中間有一眼泉水,但喝完后一定要蓋上石蓋。徒弟去喝水時,道士自己先走了一步。徒弟喝完水之后,急急忙忙追趕師父。還沒走多遠,便聽見后面有大水滾滾涌來的聲音,才想起沒蓋石板蓋,急忙往回跑,可水越來越大,已經無法靠近泉眼了。那道士見徒弟沒趕上來,知道情況不妙,等他趕回,這里已是一片汪洋大海。他急忙揮劍將附近的一座小山攔腰斬斷,扔進水中,壓住了泉眼。可是水已經吞沒了大片的草原和居住在草原上的人們。這樣,便形成了青海湖和湖心的海心山。
當地漢族民間相傳青海湖是由于二郎神的疏忽造成的。孫悟空大鬧天宮時,攪得天庭不寧,惹得玉帝大怒,派出所有的天兵天將捉他,可都不是他的對手。玉帝便派二郎神去抵擋,這二郎神也不是對手,被追得無處躲藏,只好逃往凡間。二郎神來到昆侖山下,人困馬乏,見旁邊有眼泉,便吩咐跟隨的童子支鍋取水造飯。他自己拾了三塊白石頭,支起“三石一頂鍋”。哪知童子取水后,忘了蓋上蓋,二郎神剛把鍋架在三塊石頭上,把鹽下到鍋里,泉水涌出,一片汪洋,淹沒了附近的村莊人畜。二郎神慌忙中,胡亂在如今柴達木的地方抓了一座山壓在泉口上,這座山就是如今的海心山。當時抓山時抓得深了些,抓成了一個坑,柴達木成了一個盆地。孫悟空追到昆侖山,躲在二郎神背后大喊一聲,嚇得二郎神急急逃命,慌不擇路,一腳踢翻了鍋。孫悟空在后面緊緊追趕,舉起金箍棒一捅,把二郎神背的鹽口袋劃了一條大口子,漏下一堆又一堆的鹽,青海湖畔出現了大大小小數不清的鹽湖和鹽澤。那支鍋的三塊白石頭,就是現在湖中的三塊石;鍋中倒出的水因為已下了鹽,所以湖水至今還是咸的。
也有傳說“西海”是小龍王造的:老龍王有四個兒子,待他們都長大了,老龍王決定把大海分封給他們。大兒子分到東海,二兒子分到南海,三兒子分到北海。到小兒子,沒海可分了,老龍王對他說:你自己去造一座海吧。龍王小兒子先沿東海飛來飛去,沒找到適合造海的地方,便飛到大西北來了。他一看,這地方土地遼闊、寬廣,是個造海的好地方,立刻匯集一百單八條河水,讓它們朝一處流,水越聚越多,造出了一座碧波浩蕩的“西海”。老龍王非常高興,賞給他一個寶盒。小龍王打開盒蓋,向空中一揚,金銀珠寶如下雨一般,落進水里、島上、湖畔,變成了跳躍的湟魚、飛翔的鳥兒、珍珠般的鳥蛋、晶亮的白鹽。
海心山覓龍駒
青海湖畔氣候適宜,水草豐美,是優良的天然牧場,自古以來,便以產良馬著稱。早在春秋戰國時代,這里所產的馬就很出名,稱為“秦馬”。隋唐時代,經與“烏孫馬”、“血汗馬”交配改良的良種,不僅神駿善馳,而且能征善戰。唐代詩人杜甫《高都護驄馬行》一詩寫道:“……此馬臨陣久無敵,與人一心成大功。……五花散作云滿身,萬里方看汗流血,長安壯兒不敢騎,走過掣電傾城知。……”竭盡贊美之詞來夸耀青海驄馬的雄姿與威武。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以產龍駒而聞名,此海心山又稱為龍駒島。相傳漢平帝時,王莽秉政,曾牧牝馬于海心山上,得龍種,能日行千里,稱青海驄。隋大業五年,隋煬帝西巡青海,亦置馬牧于此,以求龍種。唐代哥舒翰曾在湖上筑應龍城,在島上養馬。這些傳說、記載雖然顯得有些神奇,但反映出青海湖畔產良馬的史實。
候鳥的世界
青海湖中有一著名景觀——鳥島。它由兩座小島組成,西邊的叫海西山,又叫小西山、蛋島;東邊的叫海西皮,兩島之間有一緩坡相連。海西山是斑頭雁、魚鷗、棕頸鷗的世襲領地。到了產卵季節,島上的鳥蛋一窩連一窩,故又稱蛋島,平時所說的鳥島主要指此島。海西皮則是鸕鶿的王國,大大小小的鸕鶿窩巢布滿山崖。
鳥島上的鳥大多是候鳥。每年春天,它們成群結隊從南方飛來,在這里筑巢。到四、五月間便開始產卵,忙著孵卵育雛;九、十月間,西伯利亞的寒流開始南侵,幼鳥們一個個都長大了,翅膀也硬了,便隨著它們的父母向南飛去,尋找越冬之地。
其實,鳥島作為鳥的世界出現是很晚的事。開始時,島很小,島上的鳥也不多。后來,湖水下降,島的面積才逐漸擴大。1952年,這里只有數千只魚鷗和幾百只斑頭雁。七十年代末,鳥的數量猛增到十萬多只,形成空前奇觀。
文成公主過“西海”
青海湖是唐蕃古道上的必經之地,據記載,文成公主入藏即由此經過,民間還相傳青海湖東的日月山與倒淌河的形成與文成公主有關。
日月山因山頂土質泛紅,古代稱為赤嶺,是唐王朝與吐蕃的分界處。唐玄宗開元廿二年(734),唐王朝與吐蕃各派使臣在赤嶺劃界立碑,并在赤嶺設茶馬交易市,赤嶺遂成為重要的貿易集市。1983年,在日月山牙合附近,發現一塊殘損的古代石碑,據推測,很可能就是唐代的開元分界碑。日月山當時為塞內外的分界,有“過了日月山,兩眼淚不干”之說。相傳文成公主一行騎馬從西安出發,走了三個半月,才走到青海安多九峰山。文成公主思念親人,東望長安,在這荒涼的高原頻頻回首,不忍前行了。藏王使者祿東贊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知道文成公主“思鄉”不前。于是問她:“公主殿下,您遠嫁藏王,想必父母送你不少珍貴禮物吧?”公主說:“東西可真多,除百工六藝,還有各種糧食種籽,其中最有價值的是用父王金庫中最貴重的紅金和白金制成的太陽和月亮,一再吩咐要在拉薩建一座唐蕃和好的吉祥塔,把金日月放在塔頂……”祿東贊看了用生牛皮裹著的金日月,好言安慰了公主。當晚就讓隨從用石頭日月鍍上金粉,悄悄調換了公主的金日月。過了幾天,文成公主在九峰山頂又回首遙望長安,久久不能前行。祿東贊說:“公主啊,在這兒祭奠日月恩謝唐王再好不過了,快把金日月拿出來供奉吧!”公主很高興,打開箱子,拿出牛皮口袋,里面卻是一對石頭日月,公主思鄉之心頓時冷落下來。祿東贊乘機說:“嗨!做父王的也太不痛惜自己的女兒了,也不該用石頭冒充金子呀!”文成公主又羞又氣,順手就把石頭日月摔在腳下,于是在這安多九峰山前就陡然長出了高高的日月山,擋住了公主東望長安的視線,公主也就策馬前行,堅定了西去的志向……
日月山下有兩條河流,一條是東流匯入黃河的湟水,一條是順山勢向西而下流入青海湖的倒淌河。我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故河水一般由西向東流,向西流的河比較少見。倒淌河全長42公里,此河并無奇異之處,唯因西流倒淌而名。河水西流,引起人們無盡遐思:有人說它是西海龍王的一根倒須變的,有人說是文成公主思鄉的淚水落地流淌成河。流傳最廣的是這樣一則傳說:文成公主入藏路經青海湖時,見湖水干涸,草木枯黃,牛羊瘦弱,心中十分難過。她派人四處尋找可以引入湖中的水源。好不容易找到一條河流,但離湖又太遠。文成公主有一面日月寶鏡,在鏡中能與父母親人相會。她忍痛割舍與父母相會的機會,將日月寶鏡往地上一豎,萬道金光過后,在青海湖東南角矗立起一座峻峭的日月山,阻擋住東流的河水,使它朝西流入青海湖,形成倒淌河。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荊州古城·聞聽三國事每欲到荊州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張家界·風光一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