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荊州之旅·楚都遺址·輝煌燦爛楚文化
輝煌燦爛的楚文化,是我國古代文化遺產(chǎn)之一大精華。它的博大精深、風采卓異,常使人們一次又一次地嘆為觀止,感慨萬分。它孕育、產(chǎn)生、繁榮于荊楚大地,滲透南方各地,甚至北浸中原,影響極大,為豐富中國古代文化作出了突出貢獻。
楚文化史專家張正明曾以實例證明楚文化的成就和水平超過周代其他任何一種區(qū)域文化:最早用失蠟法或漏鉛法鑄造的青銅器為楚國;最早的鐵器(除去個別的例外)是近三十年間出土的楚器;先秦的金、銀幣都是楚幣;最早的精美絲織、絲繡衣衾出自楚墓;先秦漆器中,數(shù)量之大、類型之多、圖案之美,以楚為最;已面世的先秦木雕、竹編工藝品,幾乎全為楚國;最早的毛筆出自楚墓;先秦的竹簡幾乎全是楚簡。僅見的先秦一幅帛書和兩幅帛畫,都為楚畫;舉世聞名的曾侯乙編鐘,亦出自楚地……
物質(zhì)文化之彩
楚之祖先最早活動在中原一帶,后南遷到江漢地區(qū)。其先祖祝融曾為火正之官,觀象授時,既為火神,又為雷神。據(jù)說鳳為祝融化身,《白虎通·五行篇》說:南方之神“祝融”,“其精為鳥,離為鸞”,鸞即鳳。故楚之先民崇火尊鳳,鳳鳥曾為童貞時代楚人的圖騰,具神圣象征意味。
因此,江漢地區(qū)成為楚文化生長的溫床。楚文化之濫觴,始自西周早期楚國始封之時。早期的楚國,位于毗連豫西南的鄂西北,這種縱跨南北的有利地理位置,使楚人在與華夏、蠻夷的交往中,得以師夷夏之長技而力求創(chuàng)新。到春秋中葉以后,楚國經(jīng)濟、國力不斷增長,文化也極大發(fā)展。隨著楚郢都紀南城的興盛,楚文化遂至鼎盛。
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方面,楚人綜合利用南北農(nóng)業(yè)文化之精華,創(chuàng)建了筑坡灌田的社會性水利工程。楚莊王時期,孫叔敖主持修建了我國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期思陂,《淮南子·人間訓》記載:“孫叔敖?jīng)Q期思之水,而灌雩婁之野”,此舉使大片農(nóng)田受益。楚人還發(fā)明了“火耕水耨”的水稻耕作方式,這種耕作方式,在歷史上存在了相當長的時間,直至今日還可見其孑遺。
在冶金技術方面,楚人更是獲得極大成功。當時楚國不僅普及了中原約在春秋中期推廣的分鑄、焊合技術,而且創(chuàng)造出中原尚無先例的失蠟法或漏鉛法鑄造工藝,并開鑲嵌黑漆工藝風氣之先。隨著采銅與鑄作技術的不斷革新,銅器品種愈加豐富。特別是在青銅兵器的制作上得到長足發(fā)展,與中原兵器相比具有制作精良、器形長大和形式繁多的特點。而楚式青銅鏡,更以其絢麗多姿的紋飾、精致輕巧的形態(tài),達到了當時青銅工藝的高峰。大量的考古發(fā)現(xiàn),都可證明這一點。
1965年望山一號墓出土的金銀錯龍鳳鳥紋鐵帶鉤,長46.2厘米,呈弧帶形。整個帶鉤的正面和背面兩端都用金絲、金片和銀絲、銀片嵌成花紋圖案。背面兩端和二鈕鈕面嵌云紋。正面圖案作龍鳳鳥紋,金銀片鑲嵌其身,金銀絲嵌成其爪,流動云紋補白。鳳長尾,作回首反顧狀;鳥張口,作引吭長鳴狀。圖案活潑,錯嵌精麗。帶鉤弧度與人腰腹弧度吻合,當是一種特殊的大型革帶用鉤。代表了楚國錯嵌工藝的水平。1965年望山二號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銅質(zhì)酒器龍鳳紋樽,高17厘米,蓋面及腹周皆飾錯銀花紋。全器計三十六條龍,二十四只鳳。這些圖案化的變形龍鳳紋,既蜿轉(zhuǎn)回環(huán),又井然有序,表現(xiàn)出楚金錯工藝的繁縟花麗和裝飾特色??脊殴ぷ髡哌€在紀南城西南部的陳家臺發(fā)現(xiàn)鑄爐兩座,爐壁底部外張,四角內(nèi)凹,爐底和四角有一層薄木炭灰。東北角發(fā)現(xiàn)銅棒一件,西半部發(fā)現(xiàn)錫渣一層,鑄爐附近尚存鼓風管殘片。
精美的絲織、絲繡也是楚文化高度發(fā)展的重要標志。戰(zhàn)國時期,楚紡織生產(chǎn)規(guī)模迅速擴大,形成了繅絲、紡紗、織造、染整等一整套工藝,制造了許多手工紡織機械?!冻o·招魂》描繪楚宮時,涉及到相當多的絲織品:“翡翠珠被,爛齊光些。蒻阿拂壁,羅幬多些。纂組綺縞,結(jié)琦璜些。……被文服纖,麗而不奇些。”1982年從江陵馬山一號楚墓出土的戰(zhàn)國中期楚絲織品,幾乎囊括了先秦絲織物的所有類別:戰(zhàn)國中期楚刺繡品素紗綿袍、淺黃絹舞鳳飛龍紋繡綿袍、淺黃絹綿袍、深黃絹夾衣、紫紅絹龍鳳相蟠紋繡單衣、淺黃絹對龍對鳳繡錦袍、小菱形紋錦綿袍、大菱形紋錦綿袍、素羅龍鳳虎紋繡單衣、紅棕絹鳳鳥花卉紋繡綿袴、深黃絹單裙、深褐絹單裙、紅棕絹鳳鳥踐蛇紋繡袴衣、淺黃絹蟠龍飛鳳紋繡衾、鳳鳥鳧幾何紋錦衾、淺黃絹對鳳對龍紋繡衾,以及帽、鞋、鏡衣、棺罩等。其品種有紗、絹、綈、羅、綺、錦、絳等,故被譽為“絲綢寶庫”。
這些絲織品,工藝極為精湛。以經(jīng)緯密度而言,每平方厘米一般經(jīng)密一百四十根,緯密六十根,最高的經(jīng)密達一百七十根,緯密七十根,比今天降落傘的密度還高。論其柔軟,薄如蟬翼,輕若籠煙。其中繡品更是巧奪天工,花紋典雅富麗,題材以珍禽異獸、奇花佳卉和自然物象為主,繞有神話意味?;y以龍鳳形象最為豐富,如素羅龍鳳、虎紋繡單衣,在極薄的羅上,用紅、黑、灰、土黃等色鎖繡出龍、鳳、虎三種圖案。鳳振翼展翅,花冠飄垂,居畫面中心位置;龍、虎形象剛勁、生動傳神,似搏擊,似對舞。整件繡品呈鳳鳥飛舞、龍騰虎躍的熱烈氣氛,又充滿神奇色彩。特別是其中有復雜組織結(jié)構(gòu)的大提花織物錦的出現(xiàn),更證實了戰(zhàn)國時期織機提花技術已達到了相當發(fā)達的程度??梢赃@樣說,楚國的絲織業(yè)足以代表了當時我國絲織技術的最高水平。
楚國的木器、竹器、漆器工藝品的制作也達到相當高的技藝。考古發(fā)掘中,楚墓出土的漆器數(shù)量多,品種全。僅在紀南城一帶就已出土楚國漆器上千件。這些漆木器造型生動,構(gòu)造精巧,繪雕傳神,色彩艷麗。如1965年冬出土于江陵望山一號楚墓的戰(zhàn)國時期彩繪木雕小座屏,通高15厘米,長51.8厘米,屏面厚度僅3厘米,座寬12厘米。屏座兩端著地,中部懸空,上置一雕屏,為長方形外框,外框內(nèi)透雕五十一個動物,計有鳳四只、雀四只、鹿四頭、蛙二只、大蟒二十條、小蛇十七條。周身黑漆為底,有朱紅、金銀漆繪鳳紋等圖案。所雕刻的各種動物,交錯結(jié)合,互相爭斗,變化復雜而有規(guī)律,栩栩如生。與彩繪木雕小座屏同時出土于望山一號楚墓的彩繪虎座鳳架鼓,其形態(tài)為兩虎相背匍匐,四足向前屈伸,呈欲起步奔跑狀;虎背上,各立一只鳳鳥,引頸昂首,目視前方,長喙微啟;在兩鳳鳥頭冠上,各牽出一條彩色綢帶,系一圓鼓于兩鳳鳥長頸之間;虎座與飛鳥互相對稱,形態(tài)協(xié)調(diào);鳳翅、虎斑和其他細部均以彩漆點出,顏色鮮艷。這件本供實用的樂器,又成了技藝精湛的工藝品。
精神文化之光
在特殊的歷史淵源、生產(chǎn)條件,以及特殊的山林澤藪交錯縱橫的地理環(huán)境孕育之下,楚地的精神文化也得到長足的發(fā)展,并明顯地區(qū)別于崇理性、尚人倫、重禮樂的帶有濃厚宗法色彩的中原文化。它表現(xiàn)得更為絢爛熱烈,更加自由奔放,更帶神秘氣息,更具浪漫精神,顯示了更為豐富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與大自然也更親近。
當儒家創(chuàng)始人孔子已宣告“不語怪力亂神”的時候,楚地的巫風卻刮得更盛。在楚人的心目中,自然界的天地山川都具有神性,故楚人信奉太乙、東君、云中君、司命、風伯、雨神等,與自然保持著和諧親近的關系。同時,諸夏之神高辛、軒轅和夷越之神伏羲、女媧,也是他們信奉的對象。由此,形成了多元的鬼神信仰。正因為“楚人信巫鬼,重淫祀”(《漢書·地理志》),故楚巫地位高,逢大事必卜。楚人這種崇巫重卜、尚鬼好祀的習俗,為許多考古材料所證實。楚墓中多有“鎮(zhèn)墓獸”,江陵天星觀一號楚墓出土的竹簡“卜筮記錄”,更為人們提供了楚人卜筮的情況。
楚文化豐厚的土壤,最適宜于藝術的生長。不朽的文學杰作《楚辭》,歷史與神話相交織,社會與自然相融合,情感充沛,想象奇特,詞采瑰麗,是中國詩歌史上的千古絕唱。它和《莊子》一起,代表了南方即楚地的文學,在我國文學史上占有顯赫地位。
楚音樂文化令人傾倒。除1978年在隨州擂鼓墩出土的曾侯乙編鐘外,1970年在紀南城南2公里還發(fā)掘出戰(zhàn)國石質(zhì)樂器彩繪石編磬。石編磬共二十五件,其上有以鳳鳥為主題的彩繪花紋。經(jīng)測定,除四件斷裂復原發(fā)音不準,一件殘缺不全無法發(fā)音外,其余發(fā)音良好,音質(zhì)優(yōu)美,音域?qū)拸V,音階準確,至今能演奏優(yōu)美動聽的樂曲。說明當時實用音至少有三個八度左右,兩千多年前的楚國就已能制作出具有高水平音律的樂器。1970年,我國發(fā)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播放的《東方紅》樂曲,就是用這批彩繪石編磬演奏的。
在音樂文化方面,楚人還有一大成就、一大創(chuàng)舉,即建“地下金奏”。當代語言文字學家楊伯峻解釋:“金指鐘镈,奏九種《夏》樂,先擊鐘镈,后擊鼓磬,謂之金奏?!边@種以鐘镈為主,輔之鼓磬的鋪設,恰與曾侯乙墓中室樂器陳設的秩等相符。而楚人將樂隊置于地下,則比當時乃至后世置樂工于堂陛或廊廡更顯莊嚴雅致。另從聲學效果看,地室具有音量集中、氛圍濃烈的特點,更有利于抒發(fā)楚人強烈、奔放的情感。
楚國本是音樂舞蹈之鄉(xiāng),王逸《楚辭章句》稱,“昔楚都南郢之邑,……其祠必作歌舞以樂諸神?!背嗽谏响魰r一邊祭祀,一邊唱歌跳舞,以博取諸神的好感。他們能在音樂文化方面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也就不足為怪了。
楚人在哲學方面也取得了十分偉大的成就。代表了南方即楚地哲學的老、莊,對整個中華民族產(chǎn)生過巨大的影響。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廣州之旅·越秀山·越秀春風獨自來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連綿十三陵一部明宮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