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碧云寺·西山諸寺之冠
西山東麓的碧云寺,向有“西山諸寺之冠”的美名。明人王汝驥《碧云寺》詩云:“西山臺殿數百十,侈麗無過碧云寺。”該寺建于元朝至元二十六年(1689),原名碧云庵,相傳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后裔阿勒彌舍宅而建,占地4公頃。明正德年間太監于經又把它開拓為寺,俗稱“于公寺”。清乾隆十三年(1718)予以擴建,增羅漢堂和金剛寶座塔。1954年又重蓋孫中山紀念堂。
全寺坐西朝東,從山門到寺頂,依山勢建有六進院落,各有特色。殿堂層疊有致,掩映于松柏槐柳之中,雄偉壯觀。寺院分三軸線:中軸線依次為山門殿、彌勒殿、菩薩殿、大雄寶殿、中山堂、金剛寶座塔;北軸線前為含青齋,后為水泉院;南軸線為羅漢堂和藏經閣等建筑。因而,該寺結構別致,是依山寺院建筑的佼佼者;寺內雕刻精美,是我國美術史上的精品。
天王殿內有銅鑄彌勒佛像一尊,乃是明代遺物,形態渾厚。這進院落有清可見底的魚池,還有古老的娑羅樹、白皮檀、銀杏等花木,幽雅深邃。
天王殿入內為第二進院落,是全寺的主體。殿為明代木結構建筑,院中古柏環立。主殿內有釋迦牟尼及其弟子塑像,并有唐玄奘取經故事泥塑,均極精美。
第三進院落以菩薩殿為主體,兩組廊廡已毀。
第四進院落由后殿及周圍配殿組成,布局整齊幽靜,現為孫中山先生紀念堂,殿后有金剛寶座塔。
寺南院主要建筑是羅漢堂。北跨院有水泉院,清泉從石縫中流出,集聚池中,池周圍點綴著山石、亭臺,幽橋橫池,松柏蔽天,景色清幽,別有洞天。
青山有幸埋忠骨
當初以“佞幸得寵”的御馬太監于經,擴建了碧云寺,“所費以萬萬計”,并在寺后修了生壙,以備死后葬身。嘉靖初,于經下獄死。明天啟三年(1623)太監魏忠賢“本于經舊墓道”,修了自己的墓,規模更大,據載墓前“翁仲石麟羊虎森列,抉聞皆以白玉石為之,雕刻精巧”。結果他于崇禎初被戳死徙族。二奸生前均擬葬此,結果都不得好死,不得葬此,有人說“豈名山有靈不為奸臣藏魄耶”!
然而,青山有幸埋忠骨,1925年3月12日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孫中山先生在京逝世,曾停柩于寺后金剛寶座塔。1929年靈柩南遷,又封葬孫先生衣物于塔內,此塔遂成孫先生衣冠冢。
金剛寶座塔位于碧云寺后院,通高34.7米,全用漢白玉制成。塔座方形,正中開券洞,左右有石級到塔座頂。座上共有八座塔,石級出口處是一個屋形方塔,前方左右各有兩座圓形喇嘛塔,后有五座密檐方塔:中央一座,四角各一座。整個金剛寶座塔刻滿精致的浮雕,均按西藏傳統式樣雕刻。所謂金剛座,是指釋迦牟尼悟道成佛的座處,這是佛教密宗的說法。西藏喇嘛教與密教系統淵源深厚,所以金剛寶座塔一般建在喇嘛教寺院里。
葬孫中山衣物于此后,胡漢民隸書“總理衣冠冢”刻石于此,此石現仍立于座前。
金剛寶座塔前大殿就是孫中山紀念堂。1949年前堂內只有孫中山先生遺像和幾個花圈,1954年修繕充實,才有現在的規模。
走進紀念堂大門,迎面就是孫中山半身塑像。右停空棺一具,外為銅質,內為玻璃,是蘇聯政府所贈。因它在孫先生入殮半月后才運到,未及采用,卻仍是一件很有意義的紀念品。堂左陳列先生的遺墨和遺著。堂壁嵌漢白玉石,上刻“孫中山致蘇聯書”。紀念堂兩側有兩個展覽室,第一室陳列孫中山早年照片,第二室陳列他領導中國人民進行民主革命斗爭的照片,包括親自指揮戰斗的照片。
孫中山靈柩在此時及衣冠冢建立后,護靈主官一直是孫先生衛士譚惠全。盧溝橋事變后,國民黨退出華北,他完全斷絕了生活來源,但他絕不擅離職守,生活無著,就打發妻子進城做傭人。所以八年抗戰下來,碧云寺衣冠冢、蘇聯贈棺均安然無恙。1949年柳亞子恭謁孫中山靈堂,贈詩與譚惠全:“三矢廉頗思用趙,七襄織錦總成章。”把譚老先生比成一心事趙的廉頗,其言甚為恰當。
柳亞子曾多次拜謁孫中山靈堂,揮淚寫下不少詩篇。1934年謁陵后作謁靈詩六首,其一云:“古剎巍然見碧云,衣冠靈爽妥斯墳。三民衣缽何人繼,空遣頭銜國父尊。”又有一首提到:“滄海桑田事渺茫,十年前此謁靈堂。”可見孫中山逝世那年他就來拜謁過。1949年,柳亞子與毛澤東同謁孫中山陵,寫詩記哀:“主義三民我詎忘,新民共產接青黃。百年名世洪天國,一化牢愁盛孝章。杜默王曇蠃痛哭,魯陽夸父費評量。終憐友黨傳衣帛,一慟昭陵淚滿江。”
在臺的國民黨元老于右任曾作詩:“破碎山河期再造,凋零師友記同游;中山陵樹年年老,掃墓于郎已白頭。”“于郎”已白頭,山河仍期再造,記起當日師友同謁中山陵,不由慨嘆。何香凝老人聞是詩,和曰:“錦繡河山無限好,碧云寺畔樂同游。驅除美寇同仇愾,何事哀傷嘆白頭。”林伯渠讀了此二詩,又和:“不怕掃墓人白頭,中山陵樹綠悠悠。當年黃埔分明在,風雨同舟憶舊游。”海峽兩岸同樣崇敬衣冠冢,同樣盼望祖國統一。碧云寺內中山陵,牽動兩岸多少心!
應真五百證功果
南院的羅漢堂,是碧云寺的一大特色。該堂仿杭州凈慈寺羅漢堂形制,呈田字形平面,中有四個小天井,羅漢依田字按順序排列,不僅采光良好,且無擁擠之感,可見其結構巧妙合理。堂內雕像均為木質,共有五百羅漢、七尊佛像加一個濟公。
羅漢堂的中心是三世佛,即佛的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三種形態。又有說是潔身佛(毗盧遮那佛),表絕對真理就是佛身;報身佛(盧舍那佛),表得到了絕對真理而享受到佛境快樂的智慧是佛身;應身佛(釋迦牟尼佛),表示教化眾生的佛身。三者是釋迦牟尼不同的佛身。
羅漢堂四面通道各立佛像。東邊為護法神將韋馱,他是南方增長天王的八神將之一,是四天王三十二神將之首,佛教用為護法神,相傳有異教徒謀奪佛舍利,被韋馱用寶杵打敗,奪回佛寶。西邊為地藏菩薩,菩薩意為“發大心的人”,在佛果位中僅次于佛,地藏的意思是“安忍如大地,靜慮如秘藏”。地藏菩薩發誓要把眾生從輪回中拯救出來后方成佛,深得教徒敬仰。北邊為瘋僧,相傳就是在杭州靈隱寺用雙關語揭露南宋奸臣秦檜陷害岳飛陰謀的那瘋和尚。秦檜聽了他的話后膽戰心驚,不久患毒瘡身亡。后人認為這位瘋和尚定是金身羅漢下凡。“瘋僧”可謂“其貌不揚”,細察有嘴歪、眼斜、背駝、手瘸、腳跛等十種毛病。南邊為接引佛,有說是宋代高僧永明禪師。永明禪師出家前曾挪用公款買魚蝦放生,因其心可嘉而判無罪。出家后著有許多影響深遠的佛理著作,并曾主持修復靈隱寺,創建杭州六和塔。此處供奉永明禪師,主要是因為此堂仿杭州凈慈寺羅漢堂形制,而永明是凈慈寺住持。
有趣的是,北面房梁上坐著個濟公和尚。濟公法號道濟,瘋瘋癲癲,而好行仗義。據說如來佛祖召集靈山法會,濟公因貪戀狗肉燒酒,醉臥鄉間,醒來趕赴靈山,人家坐位都已排定,他只好爬到房梁上去了。又有傳說他是因助一民女擺脫花花公子的糾纏而遲到的。不管如何,把他安在房梁,體現了設計者的幽默。
羅漢,是小乘佛教理想中的成正果以后的最高果位,他們斷除貪、怨、癡等各種煩惱,受眾生供養,不入生死輪回。五百羅漢的來歷,佛經上說法不一。《法苑珠林》說,過去九十一劫有一個婆羅門,好學博聞,所訓之五百豪族童子即為后來的五百羅漢。《西域記》又說,南海之濱有棵枯樹內棲息著五百只蝙蝠,有些商人在下烤火取暖,火焰燒著了枯樹,蝙蝠為聽某商人念佛經,不忍飛離,全被燒死,轉世為人,修成五百賢圣。其實這些都是傳說,五百羅漢是釋迦牟尼佛在世時收的眾多弟子中的五百位。
乾隆篤信佛教,為碧云寺增建羅漢堂,并親筆為羅漢堂正門小軒題聯上聯是“果證吉祥云,三千已遍”,下聯是“觀融功德水,五百非多”,橫披:“海會應真”(“海會”是眾多之意,“應真”是羅漢別稱)。
相傳康熙、乾隆的形象也被擺進了羅漢堂,分別為第二百九十五尊“暗夜多羅漢”和第三百六十尊“直福德羅漢”。也有說第四百四十四尊“破邪見羅漢”內穿鎧甲,外罩長袍,頭戴龍盔,面容威嚴,才是乾隆的雕像。不管是哪一尊,乾隆夢想成佛是無疑的了。
羅漢堂的建筑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有個傳說,當初建羅漢堂,建了一半就建不起來了。魯班化身一老漢來混飯,吃菜時只叫“加鹽”,管工頓悟,遂為該堂加了檐,這才成功建完。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西山·西山積翠清涼池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杭州之旅·西湖·西湖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