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曹雪芹紀念館·西山僻居著《紅樓》
十八世紀的中國,正處在封建社會的末期,在動蕩的社會環境中,出現一部舉世矚目的小說——《紅樓夢》。這部巨著,以寶玉、黛玉一對具有叛逆性格的貴族青年的愛情悲劇為主線,描繪了一個世享尊榮的巨室豪門的崩潰史,在思想性和藝術性上都達到了我國古典小說的最高峰。圍繞著《紅樓夢》及其作者曹雪芹的研究,則形成了一門學問——紅學。
何處黃葉村
曹雪芹,名霑,字芹圃,雪芹是他的號,他又號夢阮、芹溪。他的祖先是漢族,清軍入關前入旗籍,成為滿州正白旗的包衣,即滿州貴族的家奴。清入關后,曹家成了專為宮廷服務的內務府官員。因雪芹的高祖曹振彥立過軍功,其族世代為官,從曾祖曹璽,經祖父曹寅,到父輩曹顒、曹頫兄弟,連任六十五年的江寧織造,負責掌管宮廷所用紡織品的織造、采購和供應,深受康熙寵信。但雍正即位后,殺害不少自己的同胞兄弟及康熙的寵信大臣,曹家亦被革職抄家,遣回北京。曹雪芹此時十三歲,就結束了“錦衣玉食”、“飫甘饜肥”的生活。只因曹家與雍正所寵的怡親王關系密切,還沒有一貧如洗。乾隆上臺后嚴鎮與己不諧的親王,曹家再受株連,從此一蹶不振,此時他已是青年。家庭巨變,使他飽嘗人情冷暖,世態炎涼,使他能寫出《紅樓夢》這部巨著。
曹家歸京后,先住于崇文門外蒜市口,后幾經搬遷,最后搬至香山腳下正白旗祖居,窮愁潦倒,靠賣書畫和朋友接濟度日。他在貧窮的生活中,歷盡艱辛,寫出了“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紅樓夢》(初名《石頭記》)。
史書關于曹雪芹身世記載稀少,他在西山的住處很費紅學家們的考證。從其祖父曹寅的詩詞中看,他曾在西山腳下住過,并寫過贊美西山的詩詞。其詞《明月逐人來》詞牌下注:“自御園與高淵公踏月歸村寓。”詞中雙行小注:“時寓功德寺。”因猜測曹家在功德寺村有祖居一處。
那么,雪芹居于香山何處?其友敦誠《寄懷曹雪芹霑》詩中有:“殘杯冷炙有德色,不如著書黃葉村。”因而雪芹著書當在這個“黃葉村”。鄭板橋訪碧云寺住持青崖和尚時作詩:“匹馬尋徑黃葉寺,雪晴稻熟早秋天。”把臥佛寺稱作黃葉寺,那么黃葉村當在臥佛寺附近。
民間傳說特別提到,雪芹故居附近,曾有成片竹林。北京素非竹子成片生長之地,而香山一帶恰有一處竹林勝境,即孫承澤住過的櫻桃溝。敦誠有詩:“退翁亭上風竹合,臥佛庵前石磴紆。”曹雪芹故居,當在這一帶。
1971年4月4日,香山正白旗39號房主舒成勛在整理西屋舊物時,碰掉了西壁外墻皮,發現里面還有一層灰皮,題滿詩文墨跡,題者署名“拙筆”。紅學愛好者張行祖傳書箱一對,上有“拙筆”題詩,是他送曹雪芹的賀禮,上有雪芹墨跡。經確認,題壁詩與題箱詩是同一個“拙筆”所書。一些紅學家們根據傳說對曹故居周遭景物的描寫,確認這就是曹雪芹在香山的居處。1983年4月22日,以曹故居為基礎創建了中國第一座曹雪芹紀念館。但亦有不少紅學家至今仍對此“故居”的可靠性持懷疑態度。
撫物思曹公
曹雪芹故居現已開放,故居里按清朝旗人的習慣進行了整修布置。
這所房子是旗下老屋,已經有二百多年的歷史。據考證,該屋興建的年代下限不晚于雍正十三年(1735)(曹雪芹是乾隆年間搬到香山下的,乾隆元年是1736年)。舒穆魯氏舒姓一支,自高祖舒斌于乾隆末至嘉慶初年間搬到這里,到現在的舒成勛老先生已是五代不易其居了。
該屋門外有三棵古槐,大門口有四層臺階,臺階兩側原先植有柳樹和棗樹,現柳樹已死去。臺階上是帶女兒墻的護院。大門內迎面是綠色木質影壁,院內原有大海棠樹,七十年前干圍已達一尺半,惜于1937年后因無人管理而死去。院內北房四間是瓦房,東邊三間兩明一暗,最西頭是個單間。這種格式的房子,在原來的香山八旗中只有上三旗的正黃旗、鑲黃旗和正白旗各蓋一套,曹雪芹的朋友張宜泉說他“廬結西郊別樣幽”,殆為此意。曹雪芹若曾居此,雖然“茅檐蓬牖、瓦灶繩床”(旗人老屋多有瓦灶繩床等物),卻也有“風晨月夕、階柳庭花”以助文思。
現紀念館分為五個展室和一個小碑林,展品主題為“曹雪芹在西山創作環境展覽”。
第一展室主要是再現當年旗人的生活情景,其中的“祖宗桿子”、媽媽口袋、影匣、條案等物品,均是從當地老旗人家中搜集來的。
第二展室命名為“抗風軒”,當年的西壁題詩墨跡就是在這屋里發現的。現西壁上的詩文墨跡是照原件復制的,原跡已揭下移至第四展室。
第三展室有一組泥塑立體圖表,該圖表以曹雪芹故居為中心,東起紅山口,尾至鳳凰山,其中與曹雪芹生活創作有關的景物都用白牌標明,便于觀眾對曹雪芹生活創作的環境作具體的全面了解。
第四展室展出的是十一塊西壁題詩墨跡,以及一對其友“拙筆”送他的結婚賀禮書箱子。該題詩墨跡署名“拙筆”。據說鄂比在香山一帶發音是“奧筆”,在曹公面前不敢稱“奧”,因而自謙“拙筆”,故拙筆即鄂比本人。鄂比是香山民間旗人畫家,人稱“醉鬼鄂三”,是曹雪芹摯友。
第五展室是旗人生活風物的綜合展覽,看了這些展品,人們就會對《紅樓夢》中一些民俗風物如九連環、長命鎖、戥子等有所了解。
小碑林在紀念館西墻外,這些石碑都是從故居周圍的山坡、古廟、荒墳中搜集來的,對于研究曹雪芹生活創作環境有很高的參考價值。
當年曹公住在這里,披星戴月,嘔心瀝血,在貧困艱苦的生活環境中寫出了《紅樓夢》這部巨著。
民間說曹雪芹這人很“絕”:他遠富近貧,不與有錢親戚往來,絕富絕親;中年喪妻,晚年夭子,絕情絕后;死于乾隆二十八年除夕,占了個絕日;一部《紅樓》,前無古人,堪稱絕著。
軼事見高格
曹雪芹在西山,與普通老百姓生活在一起,同憂共難,遺愛人間,其高風亮節、奇聞軼事,至今猶為香山父老們津津樂道。
曹公字芹圃,號雪芹、芹溪,之所以都用“芹”字,香山老人們說,曹公頗通醫理,曾搜集箭場旁邊溪水附近的野芹菜制成藥物,免費為窮人治肝氣病,因而以芹入字、入號,以示如山鄉野芹,可為窮人食,亦可為窮人藥。紅學家周汝昌先生則認為,“雪芹”從蘇軾詩中來。蘇曾被抄家遠謫,在黃州作《東坡八首》,其三有以下幾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獨在。雪芹何時動,春鳩行可膾。”雪中泥芹,僅余宿根一寸,春氣一動,猶可拔芽發葉。曹家亦曾被抄,曹公以“雪芹”為號,或因其與蘇軾同感。
曹雪芹居西山何以為生?傳說他在舊旗為兵,月四兩銀子,靠此維生。這恐怕比較接近事實。曹公好酒,常去佟峪酒肆賒酒。一日又與朋友酒鬼鄂三同去,掌柜不讓賒,遂合作一幅畫充酒帳,掌柜賣之,得銀十兩,抵酒帳尚有余。曹自稱“燕市酒徒”,一日酩酊大醉后言:“窮在鬧市無人問,鋼鉤子搭不上至親骨肉;富在深山有遠親,木榔頭打不散無義賓朋。”至今膾炙人口。
原來在正白旗北邊水門橋旁有一五道廟,墨跡滿墻,傳說是燕市酒徒與醉鬼鄂三所為,惜廟早毀,今不復見。
曹公善畫,傳說常有人求畫,但王公貴族,他一概拒畫。不過他曾畫一扇面給一個索畫的王爺,上題有:“小家雀也想攀高枝”,那人還洋洋得意,滿街丟丑。
曹雪芹品格清高,傳說香山一帶八旗每年可選十名侍衛去京城跟班,餉銀不多,每季俸米卻有三十四石,頗為可觀,這樣的肥差,他卻執拗不去。難怪父老猶言:“曹雪芹活著就是為了《紅樓夢》,窮死不當差,餓死不進畫苑!”據說他醫德也高,為窮人治病不收錢,有一寡婦之女得“女兒癆”,久醫不治,他藥到病除,寡婦母女送了他一塊“華佗再世”匾。
人們又說曹雪芹善制風箏,曾為窮人制風箏賣錢度難關,后又寫風箏扎糊訣和畫訣,并作《此種人語》進行解釋,教給窮人們扎風箏的方法。
在傳說中,曹雪芹與廣大老百姓是站在一起的。他曾讓他朋友紅臉大漢揮拳教訓一個欺壓鄉鄰的八旗子弟;曾施巧計救出一位在禮王墳前闖禍的車夫;曾巧逮兔鶻(鷹)于打鷹洼,按期交到上泗院鶻房,使正白旗免受皇室懲罰;曾智獻《龍鳳圖》,設計“兩旗夾一漢”的八旗營房修建方案,使當地漢民免被驅逐……
曹雪芹與香山老百姓如此親近熟悉,以致因他而形成了幾句歇后語,如“正白旗的曹雪芹——真個別”、“賈寶玉住在小西屋——到哪兒說哪兒”等等。香山人民對曹雪芹的鐘愛,由此可見。
夢景源西山
曹雪芹曾借《紅樓夢》主角賈寶玉之口道出他的創作原則:“……可知天下古今現成的好景好物盡多,只是我們愚人想不出來罷了。”藝術真實源于現實素材,曹公創作“紅樓”,當然不會甘當“愚人”,去建空中樓閣。
據說,《紅樓夢》主人公賈(假)寶玉,得名于櫻桃溝里的元寶石。書中瘋僧評該石:“形體倒也象個寶物了!只是沒有實在的好處。”書評又曾云此石“蕭然坦臥”于青埂峰下,與元寶石形象相符。曹雪芹故居“八景”之一的“元寶遺石”,相傳為女媧補天時所遺,位于櫻桃溝水源之旁。此石形似元寶,實為石質,傳說曹雪芹常坐此石上著書。
“八景”之另一處“木石姻緣”,在元寶遺石南側:巨石之上長著一棵數百年的怪柏,根將巨石撐開一道裂紋,穿透石底。石底有一凹穴,常年積水,歷冬不冰,甚為奇異。《紅樓夢》中賈寶玉與林黛玉“木石前盟”的傳奇性愛情象征,可能是受此景物的啟發。“紅樓”之中寶玉原是女媧補天遺石,通靈成“神瑛侍者”,以仙泉澆灌絳珠仙草,仙草遂化為黛玉,用淚水報答寶玉。香山歌謠云:“林黛玉好比那個山上的靈芝草,賈寶玉是塊大石頭有了靈性。”靈芝俗稱仙草,香山有朱紅靈芝,“朱”音同“珠”,“紅”與“絳”同,則絳珠仙草就是朱紅靈芝。又有人云,按曹寅《櫻桃》詩:“上苑新芳供御廚,承恩賜出絳宮珠。”句意絳珠又當是櫻桃溝的櫻桃。曹雪芹書中命名多有含義,由此可見。
黛玉的命名,則可能源于香山腳下的黛石。明朝《帝京景物略》載,宛平縣的“西堂村而北,曰畫眉山。產石,黑色,浮質而膩理,入金宮為眉石,亦曰黛石也。”此西堂村或在正白旗村正西的門頭溝區的西齋堂村,或在正白旗北偏西的溫泉村一帶,這兩處至今還有畫眉山的地名。《紅樓夢》中,寶玉杜撰的《西方人物通考》上說:“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畫眉之墨。”信是不誣。有人在櫻桃溝河灘上也撿到黛石。傳說,曹雪芹家貧買不起墨,用黛石代之,因而對它感情很深。
相傳,曹雪芹聞鄰居柳阿姑大罵妹妹柳蕓的薄情郎關世才之事,遂寫進了尤三姐大罵賈璉的“賈二舍偷娶尤二姨,尤三姐思嫁柳二郎”這一回中;見鄰居白酒鬼醉鬧城中,遂寫進劉姥姥醉鬧大觀園的故事;聽說了瘋僧與空空道人斗法爭白鹿巖的傳說,把他們進行了一番編排演化,安插進了《紅樓夢》。
又有人考證“太虛幻境”原型是臥佛寺。它們都有一個寫著四個大字的大牌坊,二層門內有配殿,殿中都有藏書大櫥。而賈雨村“閑居無聊”,“信步至一山環水旋,茂林修竹之處,見一廟‘智通寺’,門旁對聯云:‘身后有金忘縮手,眼前無路想回頭’。”——這地方又脫胎于櫻桃溝退谷。“山環水旋、茂林修竹”就是孫承澤寫的“崗阜回谷,竹林深蔚”,“隱隱”可見的智通寺,由隱隱可見的五華寺化來,而那對聯,深蘊退谷的“退”字之意。
曹雪芹故居“八景”另有“古槐幽夏”,意指雪芹故居門前的三株古槐,結生怪瘤,枝葉繁茂,盛夏幽蔭,故居門前樹影斑駁,油然生涼。“古墩秋眺”,古墩指乾隆十四年在香山所建的碉樓,傳說是為了鎮壓此地風水。以前故居東邊的金山坡上有一空心古墩,秋高氣爽之時,文人墨客往往援階升頂,遠眺黃葉飄飄,西山云霽,互贈互答,稱為秋眺之舉。曹公摯友敦誠也曾登臨此處,懷念故友雪芹。其余四景為“河墻煙柳”、“古井微波”、“廣泉古井”及“一拳頑石”。明清之際,櫻桃溝北山之頂有一廣泉廢寺,現僅存一古井,有題“廣泉古井”。曹雪芹與張宜昌曾來廢寺一游,互為酬唱。曹詩已不存,錄張詩于下:《西山僻居著《紅樓》》古詩句出處:
君詩曾未等閑吟,破剎今游寄興深。碑暗定知含兩色,墻頹可見補云陰。蟬鳴荒徑遙相喚,蛩唱空廚近自尋。寂寞西郊人到罕,有誰曳杖過煙林。
也許正是居處周圍的佳木奇石,給曹雪芹提供了如此豐富的想象的基礎,同時也為今日紅學家們的考證工作提供了寶貴的材料。曹公之友張宜泉有詩贊曰:“門外山川供繪畫,堂前花鳥入吟謳。”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陽·衡陽八景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南昌之旅·西山·西山積翠清涼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