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劍門蜀道·文人流芳
在四川通往西安的劍門蜀道上,許多著名文人留下了光輝的足跡。漢代著名文學(xué)家揚雄赴京途中在此停留,留下子云亭、讀書臺等遺跡。《三國志》作者陳壽,曾在南充的萬卷樓讀書。唐代才子陳子昂生于射洪縣,不幸為人所誣,冤死獄中,其讀書臺杜甫曾來瞻仰。李白故里的遺跡名勝則更多。
“西蜀子云亭”
唐劉禹錫在《陋室銘》中的名句“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使綿陽子云亭享譽古今。子云亭歷經(jīng)多次興廢,1978年得以重建,無論規(guī)模、知名度,都堪稱“西蜀第一亭”。該亭建在西漢著名文學(xué)家揚雄讀書臺的遺址上。
揚雄,字子云,蜀郡成都人,以文章名世,著有《甘泉賦》、《方言》、《太玄》、《法言》。早年赴京游學(xué)途中在綿陽停留,教授學(xué)業(yè),同時攻讀辭章。其讀書臺遺址在綿陽市郊約3.5公里的西山。揚雄在此讀書時,一位名叫玉女的村姑常為他送茶,暗生愛慕之情。揚雄被漢成帝召入宮廷,終身未返,而從未表白的玉女也終身不嫁。如今“玉女泉”依然叮咚傳情。
綿陽子云亭亭基石壁上,有揚雄浮雕像。這幅造于宋代、保存完好的浮雕像儀態(tài)安祥,揚雄作道者裝束。亭的左側(cè)巖下有泉水匯成的池,相傳揚雄曾在此洗硯,故得洗硯池之名。附近的玉女泉唐代石刻道教造像也負(fù)盛名。
“秉筆直書”《三國志》
陳壽讀過書的萬卷樓,在南充市郊西山甘露寺巖上,原為三層,依巖勢疊建,飛檐斗拱,金碧輝煌。第一層石壁上刻有歷代文人詠贊陳壽及其名著《三國志》的詩文。第二層珍藏其手跡。第三層塑其凝神屏息、鋪簡舉筆像。樓下為唐代所建甘露寺。四周修竹花卉,奔泉濺珠,景致幽靜。惜解放后樓毀物佚,唯一大黃桷樹幸存。1992年,政府又重修萬卷樓。
陳壽,字承祚,蜀漢后主建興十一年(233)生于安漢(今四川南充北),卒于晉惠帝元康七年(297)。少即聰警敏識,屬文富艷,立志為史,后果然以撰史成名。陳壽之父為馬謖帳下參軍,受失街亭牽連,被諸葛亮剃光頭以示懲罰,為當(dāng)時大辱,諸葛亮之子又極度鄙視陳壽。但陳壽著諸葛亮傳時,仍書馬謖過錯,力贊諸葛亮執(zhí)法公正的品德,頗得“秉筆直書”遺風(fēng)。陳壽一生著述甚豐,所著《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后漢書》齊名,并稱《四史》。他也被譽為可與司馬遷、班固比肩的良史之才。
“亭臺不落匡山后”
陳子昂讀書臺在射洪縣西北的金華山上。金華山漢名“煙墩嶺”,南朝梁建“金華山觀”,清末因“縣北半里(舊縣城金華鎮(zhèn)),其山貴重而華美,故名”(《輿地志》)。
金華山分前后,前山為道教玉京觀,有山門、百尺橋及二十多個殿觀。后山為陳子昂“專精墳典”的古讀書臺。初為唐建,后因屋基塌壞,遷建梧岡嶺上,由拜廳、拾遺亭、留云仙館、明遠(yuǎn)亭、船房五部分組成。前門書“古讀書臺”,左刻“亭臺不落匡山后”,右刻“杖策曾經(jīng)工部來”。李白讀書處在匡山,與金華山同傍涪江,相距不過百里;杜甫流寓四川期間,曾專程到此造訪,故有此聯(lián)。門內(nèi)游廊環(huán)繞的紀(jì)念亭塑有陳子昂坐像,壁刻《感遇詩》三十八首,外壁有介紹詩人生平事跡的《陳伯玉先生別傳》。留云仙館后有感遇亭,立于金華山頂。當(dāng)年陳子昂最喜來此誦讀。明代王璣曾題詩稱贊曰:“涪江繞絕壁,金華擁書臺,顧此山中色,昔代有英才,拾遺陳氏子,來登此崔嵬。”
陳子昂(661—702),字伯玉,射洪人,出身富豪,少年任俠,十七、八歲時尚未知書,繼而感于民間疾苦,立志匡時濟(jì)世,在此苦讀三年,后為武后賞識,擢右拾遺。因深感仕途坎坷,辭官還里,為縣令段簡害死獄中。陳子昂在詩歌理論和創(chuàng)作上開一代詩風(fēng)。他的詩句,一掃六朝浮華頹靡之氣,指斥時弊,風(fēng)格高昂清峻,那首膾炙人口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被譽為千古絕唱。杜甫推崇他“有才繼騷雅,哲近不比肩;公生揚馬后,名與日月懸”。
不遜南昌滕王閣
南昌滕王閣以江南名樓之盛名著稱于世,可以說主要是藉王勃《滕王閣序》之名,而另一處當(dāng)年曾幾乎與之齊名的閬中滕王閣卻漸漸被人冷落了。
唐永徽四年(653),李元嬰在洪州(南昌)都督任上修建了南昌滕王閣。其后,他接任隆州刺史,龍朔二年(662),又在隆州治所——閬中建造了作為“宴飲歌舞,狎昵廝養(yǎng),田獵游玩”之所的行宮,時人亦稱滕王閣。
閬中滕王閣掩映在古城閬中北部三點五公里處玉臺山的茂林修竹之中。杜甫兩訪閬中,數(shù)次登上滕王閣。他曾這樣歌吟:“君王臺樹枕巴山,萬丈丹梯尚可攀。春日鶯啼修竹里,仙家犬吠白云間。”(《滕王亭子》)
滕王閣后側(cè)的青石崖上有頤神洞和慈氏洞。明人邵元善將杜甫《滕王亭子》詩用蒼勁秀麗的行書刻于洞壁。洞外崖壁亦刻滿歷代文人對閬中滕王閣的題詠詩文。
今閬中滕王閣為1989年于原遺址重建。主閣建在高三點六米的石基上,坐北朝南,為歇山式雙垂檐屋頂仿古建筑。西邊臨嘉陵江的懸崖上建有一座隨山就勢的長廊,奪錦亭則在懸崖之巔。亭前石碑上鐫刻著陸游面對“田連阡陌、閬苑城廓、嘉陵舟楫”之類的美景時生出的慨嘆:“奪錦軒中醉倚欄,錦屏蒼翠插云端。生平不喜言爭競,付與游人自在看。”
此外,閣前的一座三層魚瓶狀舍利塔也是一絕。該塔的歷史比滕王閣早200年。游人無論從哪個角度觀看此塔,都有一種塔身傾斜的奇妙視覺效果。
蒼溪古渡聲名著
蒼溪臨江渡又名臨江洞,位于縣城西郊二里的嘉陵江畔。渡口有古寺,內(nèi)奉佛像,旁有樓閣亭榭,修竹翠柏,為游覽佳處。
此地古渡本為平常渡口,因后來文人名士過此,屢有題賦而名聲鵲起。唐代大詩人杜甫,一次送朋友到這里,然后放船回閬中,曾作《放船》詩“送客蒼溪縣,山岑雨不開;直愁騎馬滑,故作放船回……”后人為紀(jì)念杜甫此行,曾建“送客亭”、“放船臺”。陸游北上途經(jīng)此地,在其“懷舊”詩中亦有“最憶蒼溪縣,送客一亭綠”句。明成化年間,四川督學(xué)吳智乘舟過此,有詩“秋老荒城氣倍涼,巉崖云樹郁蒼蒼;居民依麓茅為舍,古寺棲巖石作床”。
1935年3月18日,徐向前、李先念率領(lǐng)的紅四方面軍在此設(shè)浮橋過江,并據(jù)臨江寺,打退敵人追擊,勝利渡過了嘉陵江,北上抗日。
顏公離堆留墨跡
顏公離堆在儀隴縣嘉陵江中游東岸江心島,因景致秀美如“蓬萊仙島”而與灌縣、樂山離堆齊名;更因留下過唐代大書法家顏真卿的摩崖石刻《鮮于氏離堆記》而著稱于世。離堆所在的新鎮(zhèn)鄉(xiāng),唐、五代及宋均曾設(shè)縣制。唐時,新鎮(zhèn)縣住著鮮于仲通、鮮于書明兄弟,二人官居劍南節(jié)度使、京兆尹等職,在朝中與顏真卿交往友善。肅宗上元元年(760),54歲的顏真卿從貶所離任,途經(jīng)此地訪鮮于氏故居,題《鮮于氏離堆記》。文中描述離堆“斗入嘉陵江,直上數(shù)百尺,形勢縮宿,韻山發(fā)肅,上崢嶸而下洄洑,不與眾山相連屬……東面有石堂馬,即古京兆尹鮮于君之所開鑿也。堂北磐石之上,有九曲流杯焉……”原記四百余言,字徑三寸,正書,充分顯示了顏氏書法創(chuàng)作中期剛健渾雄、大氣磅礴的獨特風(fēng)格,為后代書法家推為“顏書第一”。惜經(jīng)千年風(fēng)雨剝蝕,皆已漫滅,至解放后,僅存一“之”字。唯南部縣有清光緒年間拓本殘壁,使今人能一睹顏氏書法豐采。
宋代以降,后人在此修忠賢祠,紀(jì)念顏真卿。今僅遺址處存明正德年間監(jiān)察御史盧雍撰《顏魯公祠之碑》和清道光時保寧府教授李義德撰《重修離堆山忠賢祠記》尚完好。二碑簡述了顏真卿反對安史之亂、慘遭縊殺的悲壯史實。一為楷書,一為漢隸,書、刻技法高妙,為珍貴藝術(shù)品。后人曾有《離堆懷古》詩:“名勝傳留此,空余草木黃;顏公遺跡在,憑吊倍凄涼。”
“閬苑千葩映玉寰”
錦屏山因其隔江與古城閬中相望、“花木綿朵似錦,兩峰連列如屏”而得名。同時,又以臨江而立、狀若馬鞍而享“天鞍山”之名。
錦屏山近年修葺了觀星樓、少陵祠、張憲祠、放翁祠、八仙樓等名勝,使閬中城南成為游人樂游之地。
觀星樓內(nèi)立有閬中土生土長的西漢著名天文學(xué)家落下閎觀天象的大型青銅塑像。他曾在閬中蟠龍山建立了我國最早的觀星臺,發(fā)明并制定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有明確文字記載的歷書——《太初歷》,曾受漢武帝征聘,官居太史御詔。其后,閬中天文學(xué)家輩出,成為我國漢代天文研究中心。唐代著名星象學(xué)家袁天綱在錦屏山頂題刻嘆曰:“此山磨滅,英靈乃絕。”
杜甫曾兩度來閬中,歷半年,寫下《閬山歌》、《閬水歌》等七十多篇詩文。他曾在《閬山歌》中以“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之句贊美錦屏山。現(xiàn)山上的少陵祠庭堂雙層錯疊,綠竹掩映,借山為景。
八仙樓在錦屏山頂,其后為穹形洞窟,塑有個性鮮明的八仙群像。從八仙樓縱目眺望被嘉陵江環(huán)繞的古城,可以體味到明代楊瞻詩中的意境:“云辭老樹飛揚去,江抱巉崖環(huán)水來”,“古閬城南別有天,山奇不類在人間”。
蘇東坡曾游歷錦屏山,慨然嘆曰:“閬苑千葩映玉寰,人間只有此花新。”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泰山之旅·泰山·文人屐痕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上海·文化源流遠(yuǎ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