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塔觀林立
佛教于東漢時傳入我國,“旁及東南”,孫權于赤烏四年(241)為接待西域康居國的僧人性康在蘇州始建盤門普濟禪院。赤烏十年(247),又在寺中建十三層舍利塔,即瑞光塔。其后梁武帝好佛,于吳中名山勝境之間建立眾多精舍廟堂,名僧結廬傳經,香火不絕。與佛教異宗而創的道教,其觀宇與廟堂并峙而建。聞名四方的蘇州玄妙觀,最早建于晉咸寧二年(276),始名真慶道院,其規?;趾辏b道聽經者紛至沓來。及至隋唐,寺觀林立,經聲浩浩,香火鼎盛。據傳,五代時期吳越王錢氏崇尚佛學,大興土木,建廟立塔??こ莾韧?,剎塔相望,寺院多達一百三十九處。以后歷代續建,至清已有寺觀二百八十四處之多,僅次于江蘇的寺觀之城南京?,F仍有不少聳立在蘇州的山水之間。
北寺塔
蘇州塔幢林立,造型各異。清末有“七塔八幢”之說。七塔,城內為瑞光塔、北寺塔、雙塔;城郊三峰之上有虎丘山云巖寺塔、上方山楞伽寺塔、靈巖山永祚塔。八幢,現存故址有七處,分別在桃花塢石幢弄、西美巷況公祠、相門內甲辰巷、恤孤局、思婆巷、松鶴板場、濂溪坊。
北寺塔,巍然矗立在城北平門內今人民路東側,高76米,八面九層,屬磚木結構樓閣式佛塔,“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有“蘇州諸塔之冠”、“江南第一高塔”之譽。為梁代高僧正慧募化所建,北宋元豐年間及南宋紹興年間多次重建,距今已有一千七百余年歷史。塔的正門前牌樓懸有“北塔勝跡”四字額匾,塔后碑亭有元末張士誠記功碑。塔所在的北寺,為三國時東吳赤烏年間(238—251)孫權之母吳夫人舍宅而建,初名通元寺。唐時被焚,重建后易名開元寺。北周改稱報恩寺。
至今依然為蘇州最高建筑的北寺塔,重檐復閣,翼角飛舉,塔剎挺秀。前人詩贊曰:“巍然一塔逼云寒,絕頂登臨眼界寬;淺淡湖山歸杖底,參差樓閣出林端。”
北寺塔原設計建十三層,可現在僅有九層。這里有段故事。三國時期造塔辰光,眾多工匠日夜操勞,獨有一人在工地一隅捧著尺把長的一塊小木料刻刻削削,還在一旁指手劃腳,他飯量大得嚇人,不幾日,就被當作混飯食客趕出工地。從此,已建九層的高塔,再也搭不順當。把作師傅心急火燎,朝那人丟棄在工地上的一截木料猛踢一腳。只聽“啪”的一聲響,木料裂開,滾出一座九層小寶塔,他拾起一看,正和眼前所建的九層寶塔形制一樣,他深悔錯怪了那位被趕走的能人巧匠。眾匠人四處尋找,那巧匠卻再也沒有回來,這塔只得在九層結頂。
傳說當年東吳孫權為孝敬老母選在城北建報恩寺塔,請來諸葛亮出謀劃策。心向劉備的諸葛亮擺出難題,要建出塔身比一般的七層塔高兩層的寶塔,并按天下“三山六水一分田”、“五湖四?!钡恼f道,在塔頂立一個高三丈六尺一寸、重五千四百斤的青銅葫蘆塔剎,以鎮牢塔身。還掐算說,分量差一兩,寶塔歪一寸。這分明是設計掂量東吳的國力人才,故孫權決定廣招賢能。他布衣私訪請來鑄劍能手歐冶子第十八代孫歐春子建塔。歐春子在相門外扎營砌灶,開爐點火的時辰一到,灶鍋內銅水滾沸,只是銅液分量不夠,他取下腕上一對銅鐲擲于鍋中。眾工匠和觀者也紛紛取來各自銅飾,投入鍋中冶化。金黃锃亮、分量十足的青銅葫蘆寶剎終于鑄成了。怎么吊到寶塔頂上去呢?歐春子又讓匠人在塔座四周堆土潑水筑成冰坡,用絞車將銅葫蘆拽上塔頂。此后一座巍巍北寺塔雄踞于蘇州城北。至今,相門外河畔還留下“冶匠浜”遺跡,香花橋旁的小巷“絞車弄”也久為人知。
瑞光塔
蘇州城西南盤門內原有一普濟禪院,院內建有七層八角的“萬年寶塔”。每逢初一、十五夜里,僧人都用彩燈綴滿塔身,照得蘇州滿城明晃晃,人稱“瑞光塔”。
瑞光塔之光,傳說頗多。有說歷史上每修一次寶塔,即觸動塔神,放射五彩霞光。另一說,瑞光塔外檐損毀頂部完好,狀似漁翁戴笠挺身風雨之中,此仙翁有發出瑞光之法術。還傳言高僧說法,塔身沐浴天雨曇花,召喚白龜、合歡、芍藥、雙竹“四瑞”出現。亦有說,寶塔系神女佳人之化身。
一年秋日,塔燈熄滅,只有兩點綠瑩瑩的鬼火在塔上忽閃。眾僧人近前打探,全被攀附在塔身、兩眼閃著綠光的毒蛇咬死。這時,來了一位西域高僧,身穿紅袈裟,手持紅木魚,口中念念有聲:“貧僧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除害報仇,就在今日?!币磺媚爵~,聲震塔身。他用西域帶來的靈藥,伴以眾人唾液,擦拭頭面、雙手,走進塔內敲響木魚?!斑?、咚、咚”一氣敲到五千零四十八記,一條幾丈長的大蛇終于從塔頂跌下而死。紅衣高僧遂被留下主持講經。自此后大雄寶殿的法鼓終日自鳴發聲,塔內金光四射,院內花繁葉茂,殿前放生池內千年白龜也爬上假山聽經。瑞物鮮活,瑞光塔呈現祥瑞之光。
這里原為蘇州著名佛寺之一,當年香火甚旺。明代有詠瑞光塔詩云:“佛聲浩浩著潮生,人如磨蟻香如霧?!毕滤庾児?,重修復建達十八次之多?,F塔高約42米,七層八面,磚木樓閣式,外形存有唐宋風姿。
瑞光塔自1963年以來多次出土珍貴文物,有木佛兩尊,石佛一尊,銅質金涂塔兩座,觀音、如來等銅造像九尊,五代至北宋木刻印刷、碧紙金書經卷一百多冊,磚刻題字文物若干件。還有真珠舍利寶幢,集玉雕、木雕、漆雕、金銀細工、描金鑲嵌工藝于一體。它的面世,其使久已失傳的金銀絲編結工藝重放光彩。此寶幢高122.6厘米,上用金銀絲串結的珍珠近四萬粒。
雙塔競秀
蘇州城東南葑門內定慧寺巷雙塔峙立,如倒插毛筆,象征吳地世代文風昌盛。塔前有一縣試考場舊地,人稱貢院。古時這個考場僅次于南、北二京考場的規模,在吳中獨享盛名。蘇州歷史上文人眾多,清代一百二十名狀元中,江蘇人士占四十九名,而其中蘇州人士就有十九名。
雙塔所在定慧寺,初名般若寺,亦稱壽寧萬歲院,唐咸通年間(860—868)建。五代吳越時易名羅漢院。北宋太平興國七年(982),郡人王文罕、王文華兄弟于院內建筑東西相隔14米的兩座形制相同的磚塔,一曰舍利塔,一曰功德舍利(功利)塔,人稱兄弟塔。塔為樓閣式,七級八面,腰檐反翹,鐵剎占塔身四分之一。在塔北約20米處有正殿遺址,尚存石柱、門檻、石獅和殘損的石羅漢及修寺碑記等物,其中最為珍貴者是殿基前檐一排石雕圓柱和覆盆式柱礎,上面鏤刻著牡丹、蓮花、楓葉及童子嬉戲圖,圖案刀法精美流暢,堪稱北宋石雕藝術之精品。
江蘇蘇州雙塔
近前細觀雙塔鐵剎,一個稍斜,一個筆直,民間傳說這是一對“姑嫂塔”。古時,蘇州城內有一戶姑嫂善刺繡、夫君勤讀書的人家。夫君張書生與其妹意中人李相公相邀赴京趕考,姑嫂二人在他倆行前于庭院分種銀桂、金桂各一株明誓,兩位書生放心而去。秋日,銀桂金桂花開滿枝,芳香四溢;姑嫂二人飛針走線,繡品紛呈。不料,有一浪蕩公子天天在窗下纏著姑娘搭訕。兩位書生趕考高中歸來,一路聽人說姑娘的閑話,及進家門卻見嫂嫂所植的金桂枯死,便斥責嫂嫂。有口難辯的嫂嫂含冤自盡,姑娘于心不忍與之同歸黃泉,死時手中捏著嫂嫂寫的字條:“天大冤情辯不清,化作高塔自分明”。書生們一打探才知是那個惡人勾搭妹妹不成,又陷害嫂嫂,用沸湯澆死金桂。為懷念勤勞清白的姑嫂二人,他倆修建了雙塔。人們說那座塔剎稍傾的塔似妹妹在訴說冤情。
光福寺塔
光福塔立于吳縣光福鎮黽山山頂,因黽山之北為虎山,又稱虎山寺塔,為光福銅觀音寺的一部分。此塔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6),后毀;唐懿宗咸通年間(861—874)寺僧化緣重建。塔呈方形,七級四面,磚木結構,高約20余米。登塔可觀鄧尉梅花、太湖漁汛諸景。
南朝梁、陳時期,顧野王在此建宅讀書,后改為光福寺。傳聞旭日東升或夕陽西墜時,光福山頂出現絢麗紅光,人稱天公降福之兆,故名。為使福光永留人間,寺內方丈遂化緣造塔。寺內自古香火不斷,文人雅士流連忘返,陸龜蒙、黃彥、顧鼎臣、文徵明等均留有清詞麗句。沈周來此后,曾發出“恨不攜書亦居此”的感嘆。
明郡守況鐘、禮部尚書董份、清巡撫林則徐、康熙及乾隆二帝,均曾來寺中祈雨、燒香、參拜,推崇備至。自道光帝賜“慈云護祐”匾額,光緒帝賜“香雪慈云”、“沛澤流慈”匾額后,寺名尤著吳中。
玄妙觀與三清殿
蘇州古城殿觀林立,有“三宮九觀二十四坊”之說。九觀為玄妙觀、白鶴觀、清真觀、衛道觀、回真觀、三茅觀、修正觀、福濟觀、澄虛觀。
地處市中區繁華商業街的玄妙觀,系西晉咸寧二年(276)建于吳宮舊地。初名真慶道院,唐開元初易名開元宮,北宋改云天慶觀,元時始稱現名。全觀占地500畝。正山門居南,東西二側有吉祥門、如意門。原有殿宇二十五座,中央主殿三清殿為江南現存最大的宋代木構建筑殿堂。初建于晉,后由名畫家趙伯駒胞弟、提刑趙伯骕設計,在南宋淳熙六年(1179)重建。重檐歇山頂式構架,高臺雕欄,翼角翚飛,斗拱雄大。殿內玉清、上清、太清三尊高大木塑像,神采凝重,為江南殿觀塑像之最。殿東草坪豎有一塊無字石碑,其實記載著一段有字之史:原有碑文系明初方孝孺所寫,因其拒為燕王朱棣草詔,被誅十族,碑文一并鏟去,遂成無字之碑。
三清殿造法奇妙,傳說得益于魯班指點。宋時皇上要在玄妙觀內建一座殿堂,期限短,工程大,只有香山名匠范作頭接下這個活計。薦來工地的伙計凈是混飯食客,急得他一不當心,把僅有的三十六根大梁柱材料全截得又短又齊頭。范作頭自知蓋不起大殿還得牽連妻小,只得出逃。剛走到木瀆鎮外小路上,被一個同他一樣打扮的老工匠撞倒在地,那人抱拳賠禮道:“對不住老哥,我急著去找范作頭?!狈蹲黝^疑惑地爬起身說:“工地上傳開了,范作頭截壞木料遠逃他鄉?!蹦抢先艘宦牎昂呛恰敝毙?,蹲在地上,揀起三十六根樹枝就手搭起一座殿宇模型,范作頭一看連忙站起,說:“柱短加斗拱,屋架力分散,妙哉!”謝過老人,剛要舉步往回走,碰倒老人放在地上的褡褳袋,一把刻有太陽和魚的刨子落到腳邊,再看那老人,已飄然離去。這太陽和魚的斧子標志,正是魯班的“魯”字圖案標記。爾后三清殿就這樣在魯班指點下建成了。
三清殿殿門上原懸有一塊金字匾額,上書“妙一統元”四字。一說為金兀術手跡;一說為清初吳江金之俊所書。相傳因年久失修,匾額金漆剝落,觀內道士遂請城中書法家補書。寫來寫去,“一”字總和原匾字體不相配。一日,來了位賣柴的白胡子老翁,要試著寫這個“一”字。老翁全不理會看客們的嘻笑,脫下蒲鞋,往墨盆里一蘸,在案紙上一抹,一個和原匾上一模一樣的“一”字真寫出來了!圍觀者始則嘩然,繼之嘆服。
三清殿無論在建筑藝術、殿藏文物上,都有很高的研究價值,為江蘇省最古老的一座殿堂建筑,是古建筑研究的重要實例。
開元寺與無梁殿
蘇州城西南盤門內開元寺,始建于三國時東吳赤烏年間。初名通玄寺,建于城北,唐開元二十六年(738)改稱開元寺。五代后吳越王錢鏐遷寺于現址。宋、元、明三代在寺內相繼建有殿閣壇館。在清咸豐十年(1860)戰亂寺焚時,因寺內無梁殿“純壘細磚,不假寸木”的建材結構及建筑特點,使殿堂保存完好。
無梁殿,原名藏經閣,或曰藏經樓。建于明萬歷四十六年(1618),按秘藏經文的三防(防火、防蛀、防潮)要求而設計,曾存明萬歷頒賜的三藏秘文佛典。殿為樓閣式建筑,門窗、立柱、拱頂、殿檐、欄桿均為金山花崗石和磨細磚砌成,穩重中呈玲瓏之狀。殿的構架、工藝似同山西五臺山咸通寺諸殿,故有此殿由山西匠師營建之說。其名無梁殿,是因采用券洞式磚結構,不用寸木而得名。傳為棲居于蘇州吳縣胥口的明代名工匠蒯祥所建。
永樂十五年(1417),明成祖朱棣由南京遷都北京。蒯祥隨轅主持皇宮設計與營建,親手建成雄偉的天安門城樓(時稱“承天門”),顯出超凡匠心技藝,人稱“蒯魯班”。后又奉詔修造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蒯祥居京四十余年,參加過營造兩宮、五府、六部、定陵等工程,被明皇封為工部左侍郎,授官正二品,俸祿同一品官。
傳說蒯祥造無梁殿起因于與其師弟父子比試手藝。蒯祥晚年辭官返歸故里蘇州,百姓慕其“活魯班”之名,紛紛到十里亭迎接。他當年的師弟趙三讓兒子趙奎把蒯祥接到家中喝酒。席間趙氏父子與蒯祥爭勝,趙三夸下??冢c蒯祥各尋地皮建造殿塔,比試高低。蒯祥面對眾鄉鄰,只得應承下來。他想,何不就此為鄉親建棟殿宇?便選址在盤門瑞光塔北,建一座不用寸木的殿堂。到了約定比試揭曉的時辰,趙三領著眾人來看無梁殿,只見殿樓上下砌成拱形大磚墻,撐起一個諾大屋宇;磚制槅扇,磚縫間用糯米、明礬稠湯嵌牢,屋脊上作“風調雨順”四字,不禁脫口贊道:“好一座千年不倒無梁殿。”
現存這座無梁殿,歷經五六百年風雨,仍舊巍然屹立,標示著蘇州建筑藝術在明代已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
承天寺與姑蘇王
蘇州城內接駕橋西北有座承天寺,元末至正元年(1341),寺內貯有建閣需用的大批優質木材,鄰邑江浙行省治所杭州路官員擬移作修復殿府之用;然寺僧于木材上計刻“萬歲閣”三字,乃將木材保存寺中;后建千佛閣,梁柱上仍見原刻的“萬歲閣”字樣。此寺因元末曾為“姑蘇王府”所在地而名揚江南。
元末至正十六年(1356),蘇北泰州白駒場(今江蘇大豐縣)販鹽出身的窮苦人張士誠(字九四)不甘忍受元韃子“窘辱”及豪門地主傾軋,領著一伙兒窮弟兄造反,駐扎于平江路(元時蘇州稱謂)承天寺,時改稱姑蘇王府,在殿內設“姑蘇王”寶座,使原徒有其名的“萬歲閣”名副其實。并建大周政權,改年號天佑,自稱“姑蘇王”。
張士誠在蘇州稱王之初,辦過一些好事,但不久便安于割據稱王的局面,立省院六部百司,建萬歲閣,設樞密院,開弘文館。于至正二十三年(1363)自稱吳王,將王府遷入修復的原吳王夫差宮殿,即吳宮;建景云樓、齊云樓,重溫吳王夫差尋歡作樂的舊夢。后投降元朝作太尉,受到元順帝賜御酒、龍衣的寵遇。經考證,蘇州盤門吳門橋張士誠母曹氏墓曾出土一象牙哀冊,刻有元至正二十五年
(1365)年號,可見張士誠降元的軌跡。張士誠又攻打紅巾軍,殺害義軍領袖劉福通。后于至正二十六年(1366)被朱元璋亂棍打死;一說為自殺身亡。葬于吳縣斜塘。
張士誠于元至正十六年到至正二十六年兵敗居蘇州。傳說至正壬辰(1352)年春重修平江城之際,曾于古城基掘得舊碑一塊。碑文載曰:“三十六,十八子,寅卯年,至辰巳,合收張翼同為利。不在常,不在揚,切須款款細思量。且卜水,莫問來,浮圖倒地莫扶起。修古岸,重開河,軍民拍手笑呵呵。日出東屋頭,鯉魚山上游,星從月里過,會在午年頭?!比朔Q此碑文所云“三十六”,即指“九四”,因張士誠字九四,故恰為張士誠;“十八子”又恰指同張士誠一道起義的十八人;“不在常(州),不在揚(州)”,則恰為在平江,即指在蘇州。故稱此碑圓其“姑蘇王”之說。
古蘇州民居灶屋,常擺放一個裝滿稻谷的“積谷甏”,傳說此風俗始自元末張士誠稱“姑蘇王”時。
那時辰,張士誠退守蘇城。朱元璋久攻不破,其軍師劉伯溫獻計稱:“只須久圍,城中草盡糧絕則不攻自破。”張士誠見朱部十萬大軍圍城不撤,故知其計,但因庫存無谷,開荒種糧無谷種。一日張士誠見一村姑將稻谷撤在地上喂雞,便火冒三丈斥之。村姑辯曰:“這谷是從燒火的稻草上捋下來的。”這話提醒了張士誠。次日,城內四處張貼告示,令每戶灶屋安置一個積谷甏,專放燒灶時從稻谷上捋下的谷粒,以備軍民開荒種谷。果然,張士誠靠著這甏收集稻谷數百擔,春種秋收,守城三年零六個月。
從前,每逢農歷七月卅日晚,蘇州居民門前皆插棒香,人稱燒“狗屎香”,其間有這樣一個傳說。張士誠在蘇州守城三年半而最終城破,一說為一叛官告密。一日,朱元璋接到城中一人用箭偷偷射來的一封密信,上寫“要吃蟹,臍里來”六個字,大惑不解;軍師劉伯溫一語破的,點出“臍”為齊門諧音。便于農歷七月卅日夜冒雨突襲齊門,那叛官恰在城內接應。張士誠聞訊出走胥門。百姓為遮沒其兵馬足印,在路上插滿點燃的棒香,瞞過朱元璋耳目。以后每年農歷七月卅日便有點“九四香”之習俗。
保圣寺與塑圣楊惠之
江南四大名剎(鎮江金山寺、常州大寧寺、杭州靈隱寺、甪直保圣寺)之一的保圣寺,坐落于吳縣甪直鎮。《吳郡甫里志》載,此寺創建于梁代天監二年(503)。歸有光應寺僧法慧之請而書《保圣寺安穩堂記》則曰此寺始建于唐大中年間。原有建筑屋室五千余間,現僅存主要建筑。
寺內文物陳列館南側有山海相銜的塑壁,布列九尊羅漢塑像,為佛門十八尊羅漢的一半,人稱“半堂羅漢”。其群像神光灼人,為唐開元年間塑圣楊惠之的名作,堪稱泥塑珍品。楊惠之,唐玄宗開元年間蘇州人,居吳山張家村(一說為吳郡太湖畔香山人)。與吳道子同師于南梁蘇州大畫家張僧繇。后吳道子畫技聲名日高,楊惠之乃棄硯從雕,所塑之品神、形兼具,人稱“塑圣”,與“畫圣”吳道子齊名,有“道子畫,惠子塑,奪得僧繇神筆路”之譽。唐塑于世間罕見,而楊惠之作品僅存保圣寺及云南昆明一寺中。
元代書法家趙孟頫書有“梵宮敕建梁朝推甫里禪林第一;羅漢溯源惠之為江南佛像無雙”抱柱聯語。故人稱保圣寺塑像為“禪林第一;佛像無雙”。
紫金庵與雷潮夫婦
蘇州西南吳縣洞庭東山西卯塢萬綠叢中,托起一頂金冠狀的庵堂宇頂,這就是有名的紫金庵,又名金庵寺。
金庵寺創自唐代中葉,重建于明洪武年間?,F存“唐示寂本庵開山和尚諸位覺靈之墓”碑石,為唐代遺物。庵內大殿兩側,立有南宋民間雕塑藝人雷潮夫婦所塑十六尊羅漢像和觀音像。殿后《凈因堂碑記》載,“羅漢像怪偉陸離,塑出名手,余游于蘇杭名山諸大剎,見應真像特高以大,未有精神超忽,呼之欲活如金庵者?!泵鞔鬅艉蜕匈澰唬骸敖疴至_漢形貌雄,慈威嘻笑驚神工。當年制塑出奇巧,支那國中鮮雷同?!比核鼙壤m度,各現妙相,呼之欲出??滴跄觊g《蘇州府志》載:“雷潮夫婦俱稱善手,一生止塑三處,本庵尤為稱首。”民間有雷潮夫婦塑藝史話流傳。
雷潮十二歲時,替東家放羊。為了趕跑叼羊的野獸,他聽從一個好心老翁的指點,捏了幾個手舉棍子的泥人,立在草地周圍助威。后來,雷潮的泥人越捏越逼真,名聲也越來越大。當朝皇帝命他塑像,他只瞥了一眼皇帝的側面,就塑出一個皇威逼真的天子側面塑像。一個奸臣挑毛病說:“這塑像只塑了半只鼻子、一只眼睛,豈不有辱皇上?”皇帝一聽大怒,命雷潮重塑,限次日獻上。第二天新塑像獻上朝廷,皇帝一見,仍是半個鼻頭,一只眼眶里還沒有眼珠,正待發火,只見雷潮從容地走上前,把手中揉捏的兩個小泥球,一個擲向塑像的鼻子,一個拋向塑像的眼眶,頓時整個塑像完滿無缺,百官交口贊許。
后來,雷潮與一個善繪丹青的女子成了家,二人隱居于洞庭東山,在紫金庵雕塑羅漢。他倆用十六年時間研究《法住記》,揣摩各個羅漢形象,并一一塑出。在妻的幫助下,他所塑的降龍羅漢雙目炯炯,力蓋青龍。降龍羅漢旁邊的藐視羅漢塑出兩副表情:對降龍羅漢既白眼相視,又佩服觀望。在塑伏虎羅漢時,雷潮先欲塑成身高面赤、手舉乾坤圈、腳有千鈞力的樣子;聽妻勸說后,把“伏虎”的“壓服”改為“馴服”:羅漢雙腳盤坐,笑客可掬,腳邊斑斕猛虎服貼得像只乖貓。他倆時常觀察路人飄忽的服飾,把羅漢的衣裙塑得衣褶流轉、質感極強;把仙女手挑的“經蓋”塑得薄如蟬翼;觀音頭上的“華蓋”塑得如迎風綾羅。紫金庵因此而聞名江南。
上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十三陵·地下有宮殿洪福難齊天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無錫·士林遺清響雋永出山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