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青城山之旅·青城山·名士風流
青城山是歷代文人雅士流連吟詠之所。唐代的杜甫、錢起、賈島、岑參,五代的李珣,宋代的陸游、范成大,明代的楊升庵,清代的李調元等及近現代的于右任、徐悲鴻等文人名士都曾在青城山留下游蹤和題詠。
更有甚者,將青城山視為理想的隱居之地。宋代益州郫(今郫縣)人張愈,“雋偉有大志”,當過試秘書校書郎。后隱居青城山白云溪畔,六辭召命,杜門著書。其夫人隨之隱居,自號隱夫人,曾自云:“不貴人爵,知命樂天,脫簪散發,眠云聽泉。”張愈被蘇東坡譽為“西蜀隱君子”。
李善濟撰長聯
青城山題刻甚多。天師洞道觀齋堂的楹聯由清代著名書法家、畫家鄭板橋撰書,堪稱書法、聯語雙絕。聯曰:“掃來竹葉烹茶葉,劈碎松根煮菜根。”山門石壁“天下第五名山”大字為清代書法家黃云鵠所題。
而最著名的大概要數清末畢業于四川高等學堂的才子李善濟于宣統二年(1910)春,為青城山所撰的長聯。此聯長達394字,遠超昆明大觀樓、成都望江樓的長聯,現置于建福宮后殿楹柱之上:
溯禹跡奠岷阜以還,南接衡湘,北連秦隴,西通
藏衛,東峙夔巫。蔥蔥郁郁,縱橫八百里輿圖。試躡
屐登上清絕頂,看雪嶺光騰,紅吞滄海;錦江春漲,綠
到瀛洲;歷井捫參,須臾踏蝸牛兩角。爭奈路隔蠶
絲,何處尋神仙帑庫?丈人峰直墻堵耳!回思峨眉秋
月、玉壘浮云、劍門細雨,尚依稀繞襟袖間。況乃夜
朝群岳,圣燈先列宿柴天;泉噴六時,靈液疑真君唾
地。讀書臺猶存芳躅,飛赴寺安敢跳梁!且逍遙陟薝
萄崗,渡芙蓉島,都露出廬山面目,難遽追攀。樓觀
互玲瓏,今幸青崖經達,問當初華渚姚墟,銅鑄明皇
應宛在? 自軒壇拜寧封而后,漢標李意,晉著范
賢,唐隱薛昌,宋徵張愈,烈烈轟轟,上下四千年文
物。漫借瓻考前代遺徽,記官臨內品,墨敕親頒;曲
和甘州,霓裳同詠;鸞章翠輦,不過留鴻爪一痕。可
憐林深杜宇,幾番喚望帝歸魂。高士傳豈欺予哉!莫
道趙昱斬蛟、佐卿化鶴、平仲馳騾,悉縹緲若遐荒事。
兼之花蕊官詞,巾幗共譙巖競秀;貂蟬畫像,侍中與
太古齊名。攜孤琴御史曾游,吹長笛放翁再住。休提
說王柯丹鼎,譚峭靸鞋,那堪他沫水洪波,無端淘盡。
英雄多寄寓,我亦碧落暫棲,待異日龍吟虎嘯,鐵船
賈郁定重來!
張大千“夢結青城宅”
1940年前后,當代國畫大師張大千舉家寓居青城山上清宮。他尋幽探勝,潑墨弄彩,作品愈千幅,先后給天師洞、鴛鴦井、麻姑池題寫碑碣,為青城人物刻石畫像,種梅樹百株。1932年,張大千贈別畫家吳一峰時即表達了“謝絕塵事,青鞋布襪一節相系,與君徜徉于山嶺水畔”結廬青城山的宿愿。1938年秋,首上青城山的張大千情不自禁賦詩一首:“沫水猶然作亂流,味江難望蜀醪投。平生夢結青城宅,擲筆還羞與君同。”他還篆刻圖章一方,自號“青城客”。六十年代,張大千在遠隔重洋的巴西圣保羅,畫了巨幅《青城山全圖》供自己及家人臥游。七十年代他移居美國蒙特瑞,又為青城山餐廳作《青城山第一峰》圖。晚年自云:“看山還是故鄉青”,“而今能畫不能歸”,表達了國畫大師對故鄉青城仙山的終身眷戀之情。
徐悲鴻青城寫生
杰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也曾來青城山寫生。1943年暑天,他與夫人廖靜文常沿著一條幽靜的小溪而行,到一座小木橋上,坐在那里,聽山澗清泉潺潺流過時發出的音樂般美妙的鳴奏。徐先生還喜歡去朝陽洞、上清宮等處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作畫,先后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殤》、《山鬼》等多幅。徐先生送給道士們的《奔馬》和《天馬》圖,已制成石刻陳列。
于右任“愿與青山共白頭”
于右任是我國現代著名的愛國詩人、革命家和書法大師。1941年初夏,他游都江堰后溯岷江尋訪“神禹故里”,深深地愛上了青城山的景色,慨言:“這簡直是一幅絕妙的潑墨寫意畫,愿與青山共白頭!”他為青城山古黃帝祠和上清宮撰題楹聯,并手書《黃帝陰符經》,又在《青城紀事詩》中吟道:“翠浪東傾接混茫,眼前憂患詎能忘;空山叫斷梆梆鳥,一夜驚心似戰場。”當時寓居灌縣的著名書畫家董壽平先生曾繪“青城梅花”,于老欣然以《中呂醉高歌》曲牌為其題詞:“寒梅雪里香濃,仙境人間自永。猶余故國青山夢,畫得神州一統。”于老晚年夢游青城山,彌留之際留下哀惋動人的詩章:“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鄉。故鄉不可見兮,永不能忘!”
后山秀色
青城后山位于泰安鄉境內,距成都七十公里,總面積約一百平方公里,西北以熊耳山與臥龍自然保護區為鄰,東北與趙公山相連,東越天倉山、乾元山可到天師洞、建福宮,西南與六頂山、天國山接壤。
“一山幽意論平分”
“青城天下幽”之美譽不惟贊青城前山,青城后山亦以風光幽絕著稱,故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
后山有泰安寺,始建于唐,“逮明復振,樓殿壯麗,甲于青城。明末兵毀,清初重建”(彭洵《青城山記》)。1986年重修后香火不斷。寺旁有一舍利塔、三通古碑和數十株難以合抱的古銀杏、楨楠、紅豆樹。寺前的古驛道是灌縣通往金川的必經之路,唐在此設味江寨,宋于此置味江鎮。泰安寺一帶五溪合流,五峰環聚,風光幽美。五龍溝江邊有“蜀醪榭”,楹聯云:“鐵索橫空,四圍黛色濃千嶺;霧泉何處,一路江聲問五龍。”傳說古蜀王杜宇在此傾土人所獻米酒于味江中,與將士共飲。此外,由三潭、龍定巖、涌泉洞等景點組成的“三潭霧泉”甚為壯觀。
神仙洞口有浴仙巖,四十八個石潭一字排開,光滑無苔,水清宜人,傳說青城神仙常在此沐浴。在仙氣濃郁、林深幽暗的神仙洞附近的天臺寺遺址周圍,散布著幾十座宋代、明代的古墓,墓均為石槨,有單槨、雙槨、一穴四槨。石壁上浮雕花鳥、草木、禽獸。明萬歷七年(1579)建造的一古槨門上刻著對聯:“山前山后溪水響,云內云外澗鴣啼。”可想見墓主人之悠然神情。黃鶴橋外有飛泉溝(亦名冷凝溝),全長10公里,源出鎣華山南天門,入味江。溯溝而上,泉聲鳥語,不絕于耳;寒潭飛泉,撲面而來。其中“幽谷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三景尤絕。“靈谷飛泉”由觀音巖瀑布、閉月潭、落雁潭組成。“百丈長橋”又稱“天橋”,指懸在懸崖上的棧道,古樹蒼藤掛滿其上,步移景換。“雙泉水簾”則似花果山水簾洞,亭上有聯曰:“雙聲泉落澗,長嘯我開襟。”
“人間桃源洞,天外白云鄉”,望云亭上的楹聯所詠贊的白云群洞有大小上百個天然洞穴,海拔一千六百米。此洞極幽深,洞內有河、橋,宛若洞天仙府。傳白云祖師在此修煉隱居,后破石升天。第一大洞——群仙洞洞內有古代青城山仙人、隱士的塑像,白云祖師笑迎飄然而至的群仙。海拔最高的老君洞有李聃傳道塑像七尊。此處觀紅日,氣象萬千,故又名迎曦洞。游覽白云群洞,多穿行于古木綠叢、懸崖絕壁之間,云海飄浮,云上諸峰,宛若仙島。難怪曾有道士題詩:“忙忙收拾玉爐砂,整頓行裝日已斜。袖拂白云出洞府,肩挑明月過天涯。可憐枝上新啼鳥,難舍籬邊舊種花。吩咐犬貓隨我去,不須流落俗人家。”清代徐昱《灌縣鄉土志》也說:“白云諸洞,如屋能居。唐宋時,依巖架屋,有禪僧棲之。光緒初年,成都知府黃云鵠,聞其中一洞有刻石,親自攀藤附葛而上,果見巖壁間有石刻題詩,字跡尚依稀可辨,吟詠半日,不忍離去。”
味江品“味”
《太平寰宇記》載:“味江源出青城長樂山下”;“蜀王征西番,適有野人以壺漿獻,王投之江中,使三軍飲之,皆醉,故名味江”。味江穿過青城后山全境(四十五公里),后山景點皆沿味江分布于兩岸,因此味江可謂青城后山景區的“神經”或貫穿景點之珠的金線。千尋綠嶂夾溪流,八十六座亭閣散布其間,天梯棧道相勾連。沿古道溯味江而上,可以領略水秀、林幽、山雄的巨幅山水畫卷。青城后山山門上的長聯巧妙地概括出青城后山風光名勝的特點:“覽勝且入長坪,問小波義旗、獻忠佚史、唐求遺跡、杜宇遺蹤,往事動高吟,千古豪情添絕唱;探奇須登大面,看泰安佛殿、宋明墓群、靈谷飛泉、丹巖云洞,風光宜細賞,一山幽意論平分。”
“千古豪情添絕唱”
青城后山是蜀茶的著名產地,宋代曾于此設味江鎮。宋初的農民起義領袖王小波及其妻弟李順均為此處茶農。淳化四年(993),他們因不滿朝廷對川茶的壟斷貿易、不堪苛政之虐而聚眾起義,提出“均貧富”的口號。王小波戰死后,義軍由李順領導,次年在成都建立大蜀政權。歷時三年多才被鎮壓。《宋史·太宗紀》、沈括《夢溪筆談》、曾鞏《隆平集》、陸游《老學庵筆記》等有載。
沙坪,背倚沙坪山,前臨味江,青山環抱,綠水南流,元代即有“味江茶場”之稱,清代此地出產的佳茶被列為貢茶。現沙坪鍋圈巖建有“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陳列館”,為仿宋磚木結構,有正殿及左右廂房。附近還有青城八大洞”中的第七洞——圣母洞以及太清宮等景點。
獻忠佚史
由沙坪溯江上行7公里,兩岸連峰,丹巖削壁,奔騰的碧波與幽靜的群山相映成趣。殘留的古跡有:下觀音巖明代石窟浮雕“大士居”、摩崖石刻“陡溜子”和“趙公元帥石刻像”、張獻忠部下與泰安寺僧激戰處——“七陣溝”、“三道水”等。相傳,明末泰安寺僧了空與蜀王殘部勾結,與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張獻忠的部屬作對。張的部屬找到土人帶路,由通靈溝偷襲泰安寺,大獲全勝。寺焚僧潰,了空觸巖而亡,故有“偷營溝”、“禪師巖”等地名。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南岳之旅·衡山·南岳八絕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蘇州之旅·蘇州·吳醫薈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