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子云》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蕭子云》人物故事小傳
蕭子云(公元487—549年),字景喬,南朝梁南蘭陵(今江蘇武進縣西北)人。仕梁,官至侍中、國子祭酒。工書,尤擅草隸,筆力道勁。又著有《晉書》、《東宮新記》,己佚。
〔正 史〕
子云字景喬,子恪第九弟也。年十二,齊建武四年,封新浦縣侯,自制拜章,便有文采。天監初,降爵為子。既長勤學,以晉代竟無全書,弱冠便留心撰著,至年二十六,書成,表奏之,詔付秘閣。
子云性沉靜,不樂仕進。年三十,方起家為秘書郎。遷太子舍人,撰《東宮新記》奏之,敕賜束帛。累遷北中郎外兵參軍、晉安王文學、司徒主簿、丹陽尹丞。時湘東王為京尹,深相賞好,如布衣之交。遷北中郎廬陵王諮議參軍,兼尚書左丞。大通元年,除黃門郎,俄遷輕車將軍,兼司徒左長史。二年,入為吏部。三年,遷長兼侍中。中大通元年,轉太府卿。三年,出為貞威將軍、臨川內史。在郡以和理稱,民吏悅之。還除散騎常侍,俄復為侍中。大同二年,遷員外散騎常侍、國子祭酒,領南徐州大中正。頃之,復為侍中,祭酒、中正如故。
梁初,郊廟未革牲牷①,樂詞皆沈約撰,至是承用,子云始建言宜改。啟曰:“伏惟圣敬率由,尊嚴郊廟,得西鄰之心,知周、孔之跡,載革牢俎②,德通神明,黍稷蘋藻③,竭誠嚴配,經國制度,方懸日月,垂訓百王,于是乎在。臣比兼職齋官,見伶人聽歌,猶用未革牲前曲。圜丘眡燎④,尚言‘式備性牷’;北郊《諴雅》,亦奏‘牲云孔備’;清廟登歌,而稱‘我牲以潔’;三朝食舉,猶詠‘朱尾碧鱗’。聲被鼓鐘,未符盛制。臣職司儒訓,意以為疑,未審應改定樂詞以不?”敕答曰:“此是主者守株,宜急改也。”仍使子云撰定。敕曰:“郊廟歌詞,應須典誥大語,不得雜用子史文章淺言;而沈約所撰,亦多舛謬。”子云答敕曰:“殷薦朝享,樂以雅名,理應正采《五經》,圣人成教。而漢來此制,不全用經典;約之所撰,彌復淺雜。臣前所易約十曲,唯知牲既革,宜改歌詞,而猶承例,不嫌流俗乖體。既奉令旨,始得發朦。臣夙本庸滯,昭然忽朗,謹依成旨,悉改約制。唯用《五經》為本,其次《爾雅》、《周易》、《尚書》、《大戴禮》,即是經誥之流,愚意亦取兼用。臣又尋唐、虞諸書,殷《頌》周《雅》,稱美是一,而復各述時事。大梁革服,偃武修文,制禮作樂,義高三正⑤;而約撰歌詞,唯浸稱圣德之美,了不序皇朝制作事。《雅》、《頌》前例,于體為違。伏以圣旨所定樂論鐘律緯緒,文思深微,命世一出,方懸日月,不刊之典,禮樂之教,致治所成。謹一二采綴,各隨事顯義,以明制作之美。覃思累日,今始克就,謹以上呈。”敕并施用。
子云善草隸書,為世楷法,自云善效鐘元常、王逸少,而微變字體。答敕云:“臣昔不能撥賞,隨世所貴,規摹子敬,多歷年所。年二十六,著《晉史》,至《二王列傳》,欲作論語草隸法,言不盡意,遂不能成,略指論飛白一勢而已。十許年來,始見敕旨《論書》一卷,商略筆勢,洞徹字體;又以逸少之不及元常,猶子敬之不及逸少。自此研思,方悟隸式,始變子敬,全范⑥元常。逮爾以來,自覺功進。”其書跡雅為高祖所重,嘗論子云書曰:“筆力勁駿,心手相應,巧逾杜度,美過崔寔,當與元常并驅爭先。”其見賞如故。
七年,出為仁威將軍、東陽太守。中大同元年,還拜宗正卿。太清元年,復為侍中、國子祭酒,領事徐州大中正。二年,侯景寇逼,子云逃民間。三年三月,宮城失守,東奔晉陵,餒卒于顯靈寺僧房,年六十三。所著《晉書》一百一十卷,《東宮新記》二十卷。
第二子特字世達。早知名,亦善草隸。高祖嘗謂子云曰:“子敬之書,不及逸少。近見特跡,遂逼于卿。”歷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宣惠主簿、中軍記室。出為海鹽令,出事免。年二十五,先子云卒。
《梁書·蕭子云傳》卷三五
[注 釋]
①牲牷:供祭祀用的牲畜。②載革牢俎:祭祀時革去牲畜。載,作語助,無義。牢,祭祀用的犧牲。有太牢、少牢之分。俎,祭祀時盛牛羊的禮器。③忝稷蘋藻:改用黍稷蘋藻來作為祭品。④圜丘:古時祭天的壇;眡燎:祭天時設燎壇,焚柴燃火以祭。眡,祭訖,降壇視燎,成禮而返。眡,同“視”。⑤三正:指夏、商、周三代。⑥范:范式,仿效。
上一篇:《聶榮》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聶榮》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蕭抱珍》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蕭抱珍》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