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儒釋道三足一鼎安天下
中華民族是一個偉大的民族,它有兼收并蓄的胸懷、有容乃大的肚量。在中國哲學史上,儒釋道三家或自本土產生,或自天竺傳入,都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融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并且被統治者用作教化的工具。在北京這個六朝古都,雖然三家的影響此消彼長,但基本上還是互相依存互相制約,形成了儒釋道三足一鼎安天下的局面。
儒家風范
孔子是封建社會的無冕之王。秦以降,歷代封建統治者無論信佛信道,在思想和政治的統治及教育和選拔人才等方面,都脫離不了儒的影響。儒家的祖師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古代提出系統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的第一人,其影響達千年之久。孔子對其弟子普遍施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的教育,并對不同的學生進行分科的特殊引導。他的科別以品德為首位??鬃咏o弟子規定了必修課:詩、書、禮、樂?!白佑兴慕蹋何?、行、忠、信?!?《述而》)其內容包括文化、倫理、德行各個方面??鬃优囵B了弟子三千,身通六藝的賢者七十有二,他們個個可為帝王之師。封建統治者逐漸意識到,對士加以籠絡有利于其統治的鞏固,于是紛紛建立學校。這些學校是宣講儒學的地方,也是推動和發展中國文化為國家培養人才的地方。遼代南京(即幽州)就設立了國子學(太學)。金中都設立國子監、太學、女真國子學等,學習詞賦、經義等學科。元代設國子監,學“四書”、“五經”等。明清設國子監,學址在今北京安定門內成賢街,以學習儒家經典、正史為主。明代在北京還設有京衛武學,武學除學習武藝及有關武藝的書籍之外,還要學習儒家經典,連教育皇族子弟的貴胄學校也學習“四書”、“五經”。就在這些學校中,用儒學的營養滋養了一代又一代士人。儒學教育下的士子除學問外,還要有很高的道德要求,他們要“正心、誠意、修身”,要“齊家、治國、平天下”。
官學中的學生享有優厚的待遇。明清國子監學生不僅自身免賦稅,有些還可享受每月供給的廩米魚肉,家貧不能自給者發給學田租谷,宗室學生則可支領八旗俸銀。金中都國子監學生由國家供養,每人給學田百余畝。
隋唐以來,在中國實行了科舉制度,官學就轉化為科舉的附庸和預備場所。遼的科舉考試僅為漢人設立。金中都的科舉考試每年一次,分詞賦、經義、女真進士、律、經等科。元大都的科舉考試只設進士科??婆e考試分鄉試、會試、殿試三級,三年舉行一次。各地鄉試取中的舉人到大都城禮部貢院參加禮部主持的會試,考生試前一日傍晚入貢院分宿,次日經搜檢后入考場,只許帶《禮部韻略》,軍士監試,日落前交卷。殿試由皇帝欽派考官主持,在翰林國史院考,由蒙古宿衛看守,名次由考官呈皇帝審定后在大內紅門張榜公布。放榜日,新進士在宮闕前唱名謝恩,擇日由皇帝賜新榜進士恩榮宴,又擇日,新進士至先圣廟行禮并題名刻石于國子監。
明清的科舉考試亦三年舉行一次,分鄉、會、殿試三級。文舉設進士一科。明永樂十九年遷都北京以后,會試、殿試都在北京舉行。會試在鄉試后第二年春天由禮部主持,因此又稱禮闈、春闈??紙鲈诖蠖汲嵌Y部貢院。應試的是鄉試中舉的舉子。貢院舊址在今東城建國門大街路北貢院東街和貢院西街之間中國社科院大樓處。貢院始建于明永樂十三年,坐北朝南,院四周有兩重高大的圍墻,墻頭覆有荊棘,因而又稱“棘闈”。貢院大門叫龍門,喻鯉魚跳龍門意。大門五楹,上懸三座木匾,中為“天開文運”,東為“明經取士”,西為“為國求賢”。中軸線主建筑為五魁祠、明遠樓,樓前有一古槐稱“文昌槐”。另有至公堂、內龍門、聚奎閣。主考官住聚奎閣,閱卷在會經堂和十八房。東西兩旁有數十排共計九千多間考棚,亦叫號舍。會試考三場,每場考三天,考生經搜身入考場,然后各入號舍,每人一間,外面上鎖。號舍內有燈燭一盞、炭火一盆,考生幾天中吃住均在其中。考試項目主要為八股文和試帖詩。八股文題目出自“四書”、“五經”,仿宋代經義,但措辭要用古人口氣,即所謂代圣人立言。結構有程式,字數有限制,句法要排偶,又稱八比文、時文、時藝、制藝。
自唐以來,每次科舉考試皆為士子之大事。“學而優則仕”,士子應考踴躍如過江之鯽。年年歲歲,貢院考場上不知有多少白發人,考場外不知有多少零落人,野僻荒郊不知有多少投環之人,江河湖泊中又不知有多少赴水之人。科舉選才,深得帝王青睞。史載,一年唐太宗在私幸端門見新進士魚貫而出,不禁喜出望外:“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佛寺香火
在西漢末、東漢初傳入中國中原內地的佛教,在四世紀初至中葉傳到了北京地區。西域佛僧圖澄就在這時候投奔了后趙統治者石勒。石勒死后,石虎為帝,對圖澄亦格外崇敬,北京地區也便有了寺廟香火、青燈古佛。
潭柘寺是北京最早的寺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歷史,故老北京有“先有潭柘,后有幽州”之說。
北京的佛教由西南方向傳入,佛寺也由西郊向外城發展,再由外城向內城發展。故西郊寺廟最多。
北魏文成帝和孝文帝崇佛,現存于北京海淀車兒營的魏太和造像就是當年一佛寺遺物。該寺名石佛殿,在一極高的臺地上,矗立著一座尖頂略帶西洋特色的正方形花崗巖石建筑,高約8米,四面辟有拱券門窗。屋中這尊石佛像,雕于北魏太和二十二年(499),高1.65米,站立于高約1米的石雕須彌蓮花座上。石佛背后有高2.2米的背光,背光后自上而下橫向排列著十二排共一百二十四尊小佛像。小佛像一般高12厘米,最小一尊僅高4厘米。廣安門外濱河路天寧寺原為北魏孝文帝時光林寺,遼代在寺后添建了一座舍利塔,元末寺院毀于兵火,蕩然無存,只余高塔煢然孑立,明成祖朱棣命重修寺廟,宣德中改稱天寧寺?,F寺已零落。隋唐時期佛教大盛,北京也建了不少寺廟。憫忠寺、云居寺、十方普覺寺(臥佛寺)等都是當年留下的名寺。另有許多已頹圮。
遼金元清時代北京佛寺建得相對地少,佛寺香火也不那么旺盛。因為這幾朝的帝王原為游牧民族,他們有自己的宗教。即便如此,這四朝也有一些著名寺廟出現:香山寺,始建于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原名大永安寺,元代改稱甘露寺,清乾隆十一年(1746)改稱香山寺。還有碧云寺、柏林寺、報國寺等。明代的佛寺大大增多,因為明代許多帝王都信佛,他們中一些人還與佛家有淵源:朱元璋僧侶出身成了帝王,朱棣與朱允炆爭奪帝位成功是由于得到名僧姚廣孝的全力幫助。上有所好,下有所趨,明代的宦官也好建寺,現存較有名的如位于海淀魏公村的大慧寺(俗稱大佛寺),即為明正德八年司禮太監張雄捐資修建。寺內原有一尊高5丈的千手千眼觀音菩薩銅立像,抗日戰爭時期被毀,現存的木胎立佛等是后來補塑的。智化寺,在朝陽門內南小街祿米倉,為明正統年間太監王振舍宅修建。王振以感念皇恩名義建寺,故英宗賜名“報恩智化禪寺”。“土木之變”后王振被抄家滅族,英宗復辟后,又在寺內為王振建旌忠祠,立塑像,直至清乾隆七年后才不再祀王振。
北京還有藏傳佛教的寺廟。藏傳佛教又稱喇嘛教,是佛教傳入西藏后與西藏本教斗爭融合的結果。喇嘛教在忽必烈時傳入元朝宮廷,并隨忽必烈遷都而首次進入北京。及至元朝滅亡,喇嘛教在北京的影響消失。清順治入關為帝,敦請五世達賴前來會晤,北京地區就有了喇嘛廟和喇嘛。清代北京地區的喇嘛廟有雍和宮、妙應寺等四十一座之多。雍和宮是原清世宗雍正稱帝前的王府,乾隆九年(1744)改為喇嘛廟。它是北京最大的喇嘛廟。阜城門妙應白塔寺內那座色白如銀、塔制如幢的白塔,據考建于遼壽昌二年,因西方屬金,所以建白塔鎮之。塔內藏釋迦佛舍利戒珠二十粒、香泥小塔二千座,無垢凈光等陀羅尼經五部,水晶為軸。塔由當時入仕中國的尼泊爾工藝家阿尼哥參與設計與修建,塔形完全是印度式的真正阿羅漢浮圖式樣,與緬甸仰光大金塔造型仿佛。元世祖忽必烈營建大都時,在塔前增建規模宏大的寺院,賜名大圣寺萬安寺,是當時重要工程之一。妙應寺名為明天順元年所改。關于這“亭亭百丈玉浮圖”有許多傳說。據說它不僅壯帝都,還有神兆。據《草木子古今諺》載,元初有童謠:“塔兒紅,北人來做主人翁;塔兒白,南人作主北人客?!惫唬雷婧霰亓視r,塔上就放出赤焰的紅光,待到朱元璋起兵進京,塔又依舊雪白如銀。白塔的覆缽形塔身上攔腰的七道大鐵箍,也留有一段佳話:人們說,原先白塔完好無缺,有一年,突然裂了一道縫,且越裂越寬,正在人們憂心如焚之時,只見一個老頭背個稍碼子,口里一個勁地喊:“鋦大家伙!”在這周圍游來逛去。有個小伙子問他:“那個大家伙(白塔),你鋦不鋦?”老頭痛快地說:“鋦!”當天夜里,風雨大作,人們聽見風雨聲中夾雜著叮叮咚咚的響聲。第二天清晨,塔的裂縫沒有了,卻攔腰箍上了七道大鐵箍。人們說,這是魯班爺爺來了呀!
由于五世達賴到京駐錫西黃寺,于是就有了達賴廟班禪塔。順治九年(1652),五世達賴率領藏官侍從三千人,啟程來北京。抵達青海境內時,順治帝就派內務府大臣往彼歡迎,并賞金頂黃轎乘坐。這年農歷十二月十六日,五世達賴抵京,順治帝不好親自迎迓,便以畋獵之名出南苑與達賴路遇,以示歡迎。次日,達賴便奉旨移居西黃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清高宗七十壽辰,六世班禪又入朝祝壽,也奉旨住進了西黃寺。班禪在寺期間,不幸染上了天花,于十一月二日在此圓寂。高宗為此停止上朝一日,并命親王們前往致祭,又令京師各寺喇嘛誦經四十九天。次年送班禪舍利金龕回藏。為紀念他,在西黃寺內建清凈化域塔,安葬班禪衣冠和經咒。
道觀瓊林
佛教來自域外,道教卻是土生土長的宗教。它起源于古代楚文化和燕齊文化關于神仙的傳說。東漢時期北京地區就有了道教的活動,老子被奉為道教教主。北魏太武帝拓跋燾醉心于道教,重用幽州上谷人寇謙之,道教由于獲得了國教地位,在北方迅速發展。唐代玄宗迷戀道教,并使老子神化,全國各地都建起了道觀。唐開元二十五年(737),幽州始建天長觀,即如今白云觀前身。道教在金元時期分成三大派,全真派祖庭在白云觀。大道派又稱全真大道派,元時在北京南城建天寶宮道觀。正一派則在元至元十一年(1274)在燕京建了太一宮。元朝時全真道教在燕京處于鼎盛時期,而明朝廷卻因全真派在元朝受寵而對之心存疑戒,只重用正一派道人。明朝有幾個皇帝好道,明英宗時曾下令編輯《正統道藏》,世宗嘉靖對道教迷信之至,竟然二十多年不見朝臣、不理朝政,只與道士交往,最終服金丹中毒而亡。
現存道觀以白云觀、東岳廟為代表,前者是全真派祖庭,后者由正一派主持。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廬山之旅·廬山·儒家文化的輝光
下一篇:浩浩燕趙歌·承德之旅·外八廟·八寺拱山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