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朗齊魯月·曲阜之旅·孔廟·萬世師表千古奉祀
孔廟是祭祀中國古代文化巨人孔子的廟宇。公元前478年即孔子歿后第二年,魯哀公下令將孔子故宅改建為廟,“歲時奉祀”。當時只有“廟屋三間”,內藏孔子生前所用的衣、冠、琴、車、書。兩千多年來,孔廟經過不斷重修擴建,規模不斷擴大。清朝雍正皇帝親自指授督修孔廟,費時六年,耗銀15.7萬余兩,使孔廟煥然一新,形成了目前的宏偉規?!,F存孔廟占地21平方米,南北長達2.5里;前后九進院落,共四百六十間房屋,其中有五座大殿、五十三座門坊、十三座碑亭及若干祠、壇、閣、堂等。整個建筑群布局嚴謹,氣勢雄偉;建筑壯麗巍峨,金碧輝煌,宛如帝王宮殿??讖R與北京故宮、承德避暑山莊并稱為中國三大古建筑群??鬃由皩以饫渎洌篮髤s享此殊榮,這大概也非圣人所能預料了,唐明皇詩云:“嘆鳳嗟身否,傷麟怨道窮。今看兩楹奠,當與夢時同。”
宮墻高萬仞
孔廟四周圍墻一色黃瓦紅垣,高大莊嚴。南門外有仰圣門,上面鐫刻著“萬仞宮墻”四個蒼勁有力的朱紅大字。關于這四個字,還有一段頗古老的典故。
據《論語》記載,孔子的弟子子貢曾在朝廷輔佐魯君。有一次,魯國大夫叔孫武叔在朝廷上對大夫們說:“子貢比孔子強些。”在場的子貢就打個比喻說:“人的學問好比宮墻,我的這道墻高不過肩頭,人們一眼就可以看見墻內的一切;我老師孔子的那道墻有數仞高,如果找不到他的門,就無法看到墻內宗廟的宏偉和房舍的多姿多彩?!笔鍖O武叔聽了這番話,頓時為自己的淺薄感到無地自容。古時七尺或八尺叫作一仞,后人覺得“夫子之墻數仞”不足以表達出對孔子的敬仰,于是明胡纘宗題寫了“萬仞宮墻”鑲在仰圣門上。清乾隆皇帝為表示對孔子的尊崇,又換上自己御筆書寫的“萬仞宮墻”四個大字。
仰圣門后孔廟門前有“金聲玉振坊”,其名源于《孟子》。孟子對孔子作過這樣的評價:“孔子之謂集大成。集大成者,金聲而玉振之也。金聲也者,始條理也;玉振之也者,終條理也?!薄敖鹇暋薄ⅰ坝裾瘛北硎咀鄻返娜^程,“金聲”為古樂起奏之鐘聲,“玉振”指古樂結束之磐音,以此象征孔子思想集古圣先賢之大成。坊后是一座單孔石拱橋,臨橋東西各有一株合抱古柏,夾橋聳立,人稱“二柏擔一孔”。金明昌二年(1191)橋后東西各立一座石碑,上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俗稱“下馬碑”,官員庶民經此必須下馬下轎,皇帝進廟祭祀也不例外,可見孔廟的尊嚴。
廟門標圣道
孔廟的大門稱欞星門。欞星即靈星,又叫天田星,古代傳說是天上文星,“主得士之慶”。以欞星名門,有人才輩出,為國家所用的意思;而古代祭天,先要祭祀靈星,因此孔廟大門以欞星命名,又意味著尊孔如同尊天。
進入欞星門,首先看到的是兩座石坊,南為太和元氣坊,取意孔子的思想學說就如上天化育萬物一樣;北為至圣廟坊。另外左右兩側有兩座互相對稱的木質牌坊,東題“德侔天地”,西書“道冠古今”,評價頌揚了孔子對中華民族的深遠影響和杰出貢獻。
孔廟第二道門稱圣時門,取意孟子稱贊孔子為“圣之時者也”,說孔子在圣人之中最適合于時代,魯迅先生嘲諷地解釋為“摩登圣人”。不過孔子生前周游列國,到處宣揚恢復周代的禮樂制度,結果是四處碰壁。有一次,孔子在鄭國與弟子失散了,他獨自一個人站在城門等候弟子。子貢向別人打聽孔子的下落,有人對子貢說:“東門有一個人,額頭像堯,后頸像皋陶,肩部類似子產,而腰部以下比禹差三寸,狼狽得像喪家之狗?!弊迂曊业娇鬃雍螅言捀嬖V了他,孔子對形容自己像喪家之狗覺得很貼切,連說:“正是這樣啊!正是這樣啊!”
由圣時門穿過弘道門、大中門和同文門,便是被譽為中國古代十大名閣之首的奎文閣。“奎”是星名,二十八宿之一,為西方白虎之首,由十六顆星組成,“屈曲相鉤,似文字之畫”,所以《孝經》中說“奎主文章”,后人進而將奎星作為文官之首。閣名奎文,一則有尊崇孔子為天上奎星之意;二則因此閣乃孔廟的藏書樓,原為珍藏孔子遺著和皇帝御賜書籍的場所,是中國最早的大型圖書館之一。這座構造奇特、蔚為壯觀的古樓閣建于宋代,金代重修,歷經七百余年依舊巍然屹立。尤其康熙年間,大地震使曲阜“人間房屋傾者九,存者一”,奎文閣卻安然無恙。古詩贊美奎文閣道:“嵯峨俊閣入宮墻,上有云梯百尺長?!遍w前廊下的一通石碑上,刻有明代李東陽撰寫的《奎文閣賦》,賦中對奎文閣之高之奇更盡鋪張夸飾之能事,說站在閣上可暢意接受天風的吹拂;在秋日肅爽明凈的天空中,那明亮的奎星似乎便坐落在閣上。
古碑銘千秋
大成門是孔廟的第七道大門。在大成門和奎文閣之間的院落里,分布著著名的十三御碑亭,專為保存唐宋以來帝王御制石碑而修建。碑文多是皇帝對孔子追謚加封、拜廟祭祀等記錄;各碑均以赑屃(bixi)為趺。十三碑亭中,道南有兩座正方形的金代碑亭,斗拱豪放,布置疏朗,是孔廟現存最古的建筑;五十五通御碑中,最早的是兩通唐碑,即“天唐贈泰師魯先圣孔宣尼碑”和“魯孔夫子廟碑”;最大的一通石碑總重量達65噸,為康熙年間所立;最有趣的一塊乾隆皇帝的檢討碑沒有收藏于此處,而是矗立在魯故城東南角的古泮池畔。
古泮池原是魯僖公的泮宮,孔子和弟子們課余常來此游憩。1756年春,乾隆來到曲阜,參拜圣跡后便下榻于古泮池北岸的行宮。他看到池邊垂柳環繞,塘內魚躍荷香,景色宜人,詩興油然而發,隨口吟道:“千年古柏城頭綠,過雨春花水面紅”。吟罷,似覺意猶未盡,忽然想起平日讀書時,好像有記載說眼下的曲阜城應是新城,由明代東郊舊城遷來。于是乾隆便聯想到古泮池當在舊城,此處泮池不應是古之泮池。念及此,他提筆寫道:“十里東郊舊魯城,新城安得泮池名。宋芹獻馘今符杏,聊聽傳訛此駐旌?!边@首詩被刻制成御碑,立于古泮池旁。六年后,乾隆再次駐蹕泮宮,他觸景憶舊,對自己當初的判斷產生懷疑,便召來衍圣公詢問此事。原來,曲阜古城曾在宋代遷往東郊10里的新城,并更名仙源縣;明代又遷回原址;這一來一往,古泮池的位置沒有任何變動。乾隆此時才大悟,于是作《駐蹕古泮池》詩云:“此地非常地,新城即故城。館仍今日駐,池是故時清。”賦畢,又作《古泮池證疑》以告誡后人。文中寫道:“甚矣,讀書之忌粗疏浮過,不沉潛深造,博宗詳考,執一為是,譬為禾者鹵莽耕而鹵莽獲,確乎其弗可也?!弊鳛橐淮弁?,能夠將自己的錯誤刻于金石,傳諸來世,實屬難能可貴。
天工開物驚龍柱
十三亭北有五門并列,至此將孔廟分作三路:東為承圣門,內奉祀孔子上五代祖先;西為啟圣門,內奉祀孔子父母;中路大成門,內主祭孔子夫婦,并以歷代先賢先儒配享從祀。
由中路進入大成門,迎面一塊海藍色“杏壇”豎匾。相傳孔子曾杏壇設教,《莊子·漁父》記載:“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宋代孔子四十五代孫孔道輔監修孔廟時,將正殿后移,于正殿舊址上修起杏壇;金代又在壇上建亭,形成了如今這座富麗新穎的杏壇。每逢陽春三月,杏花怒放,幽香滿亭,令人駐足,其境正合古人詩意:“獨有杏壇春意早,年年花發舊時紅。”
過了杏壇,便是馳名于世的大成殿。這是孔廟的主殿,唐代稱文宣王殿;宋徽宗推崇孔子“集古圣先賢之大成”,改名大成殿?,F所見大成殿是明代建筑,清代重修。殿前“大成殿”豎匾系雍正帝手書,字徑1米。這座金黃色的大殿重檐九脊,氣勢宏偉,與故宮太和殿、泰山岱廟天貺殿并稱為東方三大殿。大殿四周回廊有二十八根高約6米的巨大石柱環繞,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其中兩山及后檐的十八根為八棱水磨淺雕,以云龍為飾,總計有一千二百九十六條神態各異、栩栩如生的團龍。前檐十根為深浮雕,每柱兩龍對舞,一條扶搖直上,一條盤旋而降,中有火焰寶珠。蟠龍四周,云海翻滾,柱腳襯以山石和洶涌的波濤。十根龍柱兩兩相對,無一雷同;陽光照射下,只見云龍飛舞而不見石柱,其藝術價值之高,即使故宮金鑾殿里的貼金龍柱也不能與之媲美。
山東曲阜孔廟大成殿石雕龍柱
據說每當皇帝來此朝圣,當地官員總要用紅綾黃綢將龍柱裹起來,恐怕皇上看到后產生嫉妒之心。乾隆皇帝倒頗開明,他認為孔子理應享受比帝王更高的尊崇,故下令不讓在龍柱上掛紅綾。然而當乾隆真正見到龍柱時,卻被深深地震驚了。他站在龍柱前,一言不發,只是不停地撫摸著龍柱,久久不愿離開。這二十八龍柱是明弘治十三年(1500)敕調徽州工匠刻制的,正是“天工開物眼前是,梓匠何曾讀圣書”。
至圣先師 百賢從祀
大成殿內正中高懸“至圣先師”巨匾,其下神龕貼金雕龍,內供孔子彩繪塑像。自從漢武帝采納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說,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后,作為儒家創始人的孔子愈來愈尊貴:漢平帝封他為“褒成宣尼公”;北魏稱“文圣尼父”;唐始稱他為“圣人”,封為“文宣王”,元再加封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改稱“至圣先師”;清加號“大成至圣文宣先師”,后又復稱“至圣先師”。
孔子塑像兩旁有“四配”,即復圣顏回、述圣孔伋、宗圣曾參和亞圣孟軻;再外為“十二哲”,即閔損、冉雍、端木賜、仲由、卜商、有若、冉耕、宰予、冉求、言偃、顓孫師、朱熹。這些作為配享的先賢先儒在孔廟中的去留往往并不穩定。就以亞圣孟軻來說,洪武初年,明太祖朱元璋翻閱《孟子》,見卷四《離婁章》云:“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仇。”頓時“龍心”大怒,立即詔告天下說孟子這段話“非臣子所宜言”,將孟子罷享;同時明告群臣:有敢勸諫者,以“大不敬”論罪處死,“命金吾射之”。刑部尚書錢唐抬棺上殿死諫,“袒胸受箭”,慷慨陳詞道:“臣得為孟軻死,死有余榮?!敝煸盀橹袆?,急忙命太醫為他療傷。過了不久再次詔告天下,稱贊孟子“辯異端辟邪說,發明孔子之道”,重新恢復了孟子配享的地位。
大成殿東西兩側的兩廡內,供奉著后世儒家的著名人物,如董仲舒、韓愈、王陽明等。唐朝時僅二十余人,經過歷代增添更換,到民國時多達一百五十六人。這些從祀的賢儒更是屢經更迭,有許多人被罷祀后再未復祀,如荀況、揚雄等人。北宋著名政治家王安石一生志在變法,由于保守派的阻撓,變法失敗,王安石也被罷相,最后含恨而終。到了宋政和三年(1113),蔡京執政,借恢復新法為名,呈請皇帝,以王安石配享孔廟,將其偶像送進了大成殿,地位僅次于孟軻。王安石的兒子王雱也子隨父榮,被送進兩廡從祀。此事一開始便遭到保守派的激烈反對,他們指責王安石學術荒謬,是邪說淫詞。結果靖康元年(1126)王安石被取消“舒王”封號,毀去配享偶像,降入兩廡從祀。淳熙三年(1196),保守派和變法派又進行了針鋒相對的交戰,最后拿王雱作替罪羊,將他趕出孔廟。事情到此并未結束,保守派對王安石從祀仍不甘心。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終于下令:“王安石謂天命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為萬世罪人,豈宜從祀孔子于廟廷?黜之!”這樣,王安石被徹底趕出了孔廟。
現在兩廡中陳列著歷代石刻。東廡中保存的四十多塊漢、魏、隋、唐、宋、元時碑刻,西廡中陳列的一百多塊“漢畫像石刻”,皆為久負盛名的無價之寶。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濟南之旅·濟南·七十二泉天下聞
下一篇: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劍門蜀道·三國遺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