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咸陽之旅·楊貴妃墓·盛世美女的凄涼歸宿
楊貴妃墓在興平縣馬嵬鎮西門外公路北側的馬嵬坡上。馬嵬坡因相傳晉人馬嵬筑城于此而得名。墓的規模原來較大,據清乾隆年間的碑石記載,共占地十七畝,有門樓一座,正廳三間,東西廈屋三楹,回廊若干間,墻上刻滿歷代文人學士題詠詩詞。由于年代久遠,墓地遭破壞,特別是“十年動亂”中,毀壞殆盡,成了一片頹垣殘壁。1981年重新修復,基本恢復了原貌。現在墓地占地約3000平方米,墓冢高約3米,封土周圍砌以青磚。
馬嵬坡貴妃殞命之謎
楊貴妃(719—756),名玉環,號太真,弘農華陰人,后遷到蒲城永樂縣(今山西芮城),曉音律,善歌舞,有傾城傾國之貌,被稱為我國古代一大美人。楊玉環本為唐玄宗李隆基的第十八個兒子——壽王李瑁之妃。開元二十四年(736),玄宗寵愛的武惠妃死后,有個大臣告訴玄宗,楊玉環姿色佳麗,玄宗見后龍顏大悅,欲納為妃。按唐代風俗,已經出嫁了的婦女,改嫁前須出家當一段時間尼姑或道姑。因此,楊玉環先出家當了道姑,然后從道姑院被召入皇宮。天寶四年,冊封為貴妃。唐玄宗自從得到楊玉環后,終日沉緬于酒色歌舞之中,不理朝政,以致形成了楊國忠、李林甫之流奸臣當政的局面。
天寶十五年(755),爆發了安史之亂,第二年六月,叛軍占領潼關,唐玄宗慌忙出逃。六月十三日,逃到馬嵬坡時,六軍不發,以右彪武軍大將軍陳玄禮為首的隨從將士發動兵諫,殺死楊國忠,并迫使玄宗賜楊玉環自縊。玄宗被逼無奈,命宦官高力士用三尺白綾把楊玉環吊死在佛堂前的梨樹上。楊玉環死時,年僅三十八歲。白居易《長恨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蛾眉馬前死”,即指此。
對于楊貴妃馬嵬坡之死,《國史補》、《舊唐書》、《新唐書》、《舊唐書逸文》、《資治通鑒》等正典史籍都予以確認。一些稗史、傳奇亦如此。元和元年(806),白居易任周至縣尉,一天與好友陳鴻等游覽仙游寺,談到唐玄宗與楊貴妃的愛情悲劇,感慨異常。于是白居易作《長恨歌》,陳鴻作《長恨歌傳》。陳鴻為史學家,他是這樣寫楊貴妃馬嵬坡之死的:楊國忠被處死后,“左右之意未快。上問之。當時敢言者,請以貴妃塞天下怨。上知不免,而不忍見其死,反袂掩面,使牽之而去。倉皇展轉,竟就死于尺組之下。”
對此,日本一些著名學者也無異議。如井上靖的《楊貴妃傳》即持此說。
然而也有人認為楊貴妃沒有死于馬嵬坡,而最終當了女道士。如二十年代末期,俞平伯在《小說月報》第二十卷二號上發表的《〈長恨歌〉及〈長恨歌〉的傳疑》一文,認為楊貴妃并不死于馬嵬坡,死于馬前的“蛾眉”是另外一個人,很可能是用了掉包之計。因為玄宗回朝,改葬貴妃,但是“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沒有找到貴妃尸首。后來又差方士尋找,“上窮碧落下黃泉,兩處茫茫皆不見”,這是暗示楊貴妃尚在人間。所謂“貴妃居海上仙山”者,乃為曲筆。他認為,根據白居易《長恨歌》所述,楊貴妃當是流落到了女道士院。唐代女道士院即娼家妓院,也就是說,楊貴妃當了娼女。近年有人撰文進一步闡述了這一觀點。另外,在日本民間則相傳楊貴妃當時并未被吊死,而是在高力士的幫助下東逃日本。楊貴妃從揚州東渡日本,接送保護她的是日本遣唐副使藤原刷雄。楊貴妃到日本后,還曾幫助教謙太上皇平息了宮廷政變。現在日本京都還有座楊貴妃廟,內有棵櫻花樹,掛牌說是當年楊貴妃所栽。日本還有貴妃上岸處和貴妃墓等遺跡。1963年,日本一家電視臺曾播送一條消息,有一位少女自稱是楊貴妃后裔,并拿出歷史文物加以佐證。
楊貴妃衣冠冢
一般認為現在的楊貴妃墓是楊貴妃衣冠冢。據《新唐書·后妃傳》載,玄宗自成都回來,曾“密遣中使者具棺槨他葬”。楊貴妃墓院石碑記載:玄宗回到長安后,日夜思念貴妃,常流著淚,吹奏楊貴妃生前填制的《涼州詞》。至德二年(757),暗中派人到馬嵬坡改葬楊玉環。可當時“死體已化,香囊猶存。”據說現在楊貴妃墓中只埋著香囊、鞋襪。相傳楊貴妃被吊死時,一只襪子掉在地上,被當地一姓劉的青年撿了回去。人們聽說后,爭相前來觀看。劉母以前在鎮上以賣水為生,她向每個看襪子的人收費,收了不少錢。玄宗遣人來馬嵬坡改葬楊貴妃時,得知此事,用重金購回此襪,一并埋入墓中。
楊貴妃天生麗質,既標致又白晰,民間認為她死后精氣不散,自從她埋在這里以后,墓冢土色被她的皮膚染白,人們把這種土叫“貴妃粉”,婦女用的香粉中若摻上一點,會使皮膚更加白嫩;如果臉上有黑痣,一擦即可除掉。人們經常來墓冢上抓土,以致墳頭日漸低小,本世紀三十年代,不得不在墓冢砌上磚石加以保護。據說日本婦女,參觀后也都要從陵園里帶一包黃土回去。
歷代題詠貴妃墓
大概因為歷史上少有熱烈而真摯的帝王之愛,楊貴妃和唐明皇的愛情故事,一向為古代文人學士所艷稱,自唐中葉以后,還成為文學創作的重要素材,馬嵬坡楊貴妃的葬地也成為文人學士經常吟詠的對象。
在墓冢周圍有三面回廊,鑲嵌有歷代名人題詠碑刻三十多塊,如晚唐詩人羅隱就唐僖宗避亂逃蜀,亂平后經馬嵬坡返長安一事寫道:“馬嵬楊柳綠依依,又見鸞輿幸蜀歸。泉下阿環應有語,這回休更罪楊妃。”林則徐謫貶伊犁路經此處題詩太真墓,其一曰:“六軍何事駐征驂,妾為君王死亦甘。拋得蛾眉安將士,人間從此重生男。”清趙長令詩云:“不信曲江信祿山,漁陽鼙鼓震秦關。禍端自是君王起,傾國何須怨玉環。”這些題詠碑刻大多表達了人們對楊貴妃的深切同情,是文學佳作、書法珍品,也是研究楊玉環和唐代社會歷史情況的珍貴資料。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南之旅·九疑山·盤王傳說多
下一篇: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青島·碧嶼回瀾棧橋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