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三晉土·晉南之旅·廣勝寺·靈泉飛塔
廣勝寺位于山西洪洞縣城東北17公里霍山南麓,創建于東漢建和元年(147),原名俱盧舍寺,唐朝擴建時改名為廣勝寺。元大德七年(1303)平陽大地震,寺院全部震毀,后又重建,今日所見寺內建筑便是元代遺構。
廣勝寺分上寺、下寺和水神廟三處。上寺高距霍山腰際,內有國內首屈一指的七彩琉璃塔——飛虹塔,還藏有聞名中外的《趙城金藏》;下寺在霍山腳下,霍泉北側,依山傍水,地勢層疊,殿宇接連,錯落有致;水神廟位于下寺西側,與下寺僅一墻之隔。廟內有著名的元代戲劇壁畫,畫高4.11米,寬3.11米,人物十一個;演員行當俱全,服裝、道具、樂器、舞臺都畫得十分精細,反映了元代戲劇演出的情況,是研究戲劇史的珍貴資料。歷史上不少名人曾在廣勝寺留下詩文墨跡。如唐太宗李世民作有《廣勝寺贊》:“鶴立蛇行勢未休,五天文字鬼神愁。龍蟠梵質層峰峭,鳳展翎儀已卷收。”詩中贊嘆廣勝下寺猶如天龍蟠踞在峻峭的層巒之下,又像鳳凰展翅翱翔,飛落于地。伴隨著歷史的滄桑,廣勝寺的山泉飛塔、經閣寶殿等還被賦予了歷史的靈光,衍生出一段段動人的佳話。
飛虹塔與趙城金藏
來到廣勝上寺,映入眼簾的是一座聳入云天的玲瓏寶塔。寶塔八角十三層,高47.3米,塔身青磚砌成,外表以黃、綠、藍三色琉璃裝飾,各層皆有塔檐,其色澤之艷居國內琉璃塔之首。每逢碧空萬里之時,陽光直射塔身,各色交相輝映,如雨后彩虹,似飛天起舞,故名飛虹塔。
飛虹塔是我國現存琉璃塔的代表作。相傳建于東漢,后來屢經修葺再建,現存飛虹塔建于明正德十年(1515)。飛虹塔建造奇巧,塔身最大特點是外華內奇。外華即塔身、飛檐裝飾有佛像、菩薩、花卉、盤龍、鳥獸等各種圖案,豐富多彩,令人目不暇接;加之琉璃瓦飾,整個寶塔艷麗多姿、五彩斑斕。內奇主要指塔內中空,有梯道可登,但梯道要翻轉身體才能登上,此種設計奇特巧妙,為其它古塔所沒有。關于古塔的建造,至今還流傳著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建塔時,霍山上只有幾條羊腸小道,運送磚瓦灰料十分緩慢,當地有位白發仙人使用法力,讓家家戶戶的騾馬驢牛、雞犬豬羊都上山運料。于是當地流傳著這樣一首歌謠:“廣勝寺有個白發仙,能訓六畜上霍山,豬背瓦,羊馱磚,牛馬在槽也出汗。”材料備齊后,隨著塔身的不斷增高,建塔工匠又遇到了新的困難,塔越高,磚瓦料越難往塔上送。工匠們正著急,工地上來了個自稱魯班弟子的老頭,口稱“我已年邁,半截入土”,隨即離去。工匠們由此受到啟示,往塔四周培土,方便了送料,等塔頂造成,刨去四周積土,便出現了一座巍巍寶塔。
飛虹塔除外華內奇享譽世界外,還曾有過一段驚心動魄的歷史。就在這座飛虹塔上曾珍藏過一部比琉璃塔本身更罕見、更珍貴的文物——《趙城金藏》。《趙城金藏》是目前全世界唯一的一部刻于八百年前的木版大藏經,這部浩瀚的佛教典籍,集東漢至北宋各代著名高僧和來華傳教講學者著譯之大成,其中著名高僧安世高、鳩摩羅什、玄奘、義凈都參加過翻譯、編纂。金代皇統九年(1149)刻印的這部《大藏經》共六百八十二帙,約七千卷。刊刻組織者是一平民女子,名叫崔法珍。傳說法珍原是一啞女,廣勝寺住持霍山治好了她的聾啞病,為感謝恩人,她立志幫助霍山實現刻印七千余卷佛經的宏愿,並毅然斷去一只臂膀為誓。她花了三十余年時間四方化緣,終獲巨資,請來名師高手篆刻二十五年,終使這部巨典得以問世。刻完之后,她正式出家當了尼姑,法號法珍,并得到皇帝嘉獎。《大藏經》刻印問世后,由解州天寧寺運到趙城廣勝寺珍藏,先在廣勝寺的彌勒殿內,后移于飛虹塔中珍藏,達七百年之久。因刻于金代,藏于趙城,故名《趙城金藏》。
1933年這部《大藏經》被一個名叫范成的和尚發現,公布于世。從此,在飛虹塔下圍繞著這部國寶,展開了一場驚心動魄的爭奪與反爭奪的斗爭。其間日軍曾企圖劫奪《趙城金藏》,后來在寺院主持力空和尚和八路軍以及當地群眾的斗爭下,這一陰謀落空。這部藏經后被送至北京圖書館保存。《趙城金藏》是中華民族古老文化的結晶,它不僅為佛學、歷史學、版本學提供了重要研究資料,而且為印刷術和書法提供了珍貴樣板。
霍泉冰花浪里開
古往今來吟詠廣勝寺的詩文離不開一塔一泉,塔即是飛虹塔,泉便是霍泉。明人林中猷《廣勝寺》即是一例:“寺古前朝建,山靈歷代傳。插天千尺塔,涌地萬尋泉。”霍泉距廣勝寺下寺不遠,泉水碧綠清澈,水勢極旺,總流量每秒4.53立方米。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霍水出自霍太山,發源成潭,漲七十步不測其深。”唐代大歷十才子之一的李端曾作“霍泉”一詩贊美霍泉美景:“碧水映丹霍,濺濺度淺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更有人將古人贊美濟南泉水的佳句移贈霍泉:“三尺不消平地雪,四時常吼半天雷。千年玉樹波心立,萬疊冰花浪里開。”
霍泉由于水流量大,不僅有觀賞價值,還有實用價值。早在一千多年前,當地人民就利用霍泉之水灌溉田地了。說起霍泉之水造福千年的歷史,當地人民會講起老和尚的一盆水的故事。相傳很久以前,霍山是座旱山,草木不長,當時山上有座蘆舍寺,即廣勝寺的前身。一年寺里的老和尚發現一片割不盡的草地,便知地下定有寶貝,就深挖下去,最后挖出個盆。這盆是寶盆,能讓臟水變清水,黑面變白面。一次老和尚無意中將一枚銅錢掉在盆里,轉眼間盆里生出無數銅錢,取之不盡。于是老和尚想用這寶物為光禿禿的霍山變出水來。他把盆往地下一扔,口念咒語,一會兒盆就在地下變成個無底窟窿,盆中的水變成清澈的泉水,從此霍山有了霍泉。泉水讓霍山披上了綠裝,成為一方名景。據說后來山神來尋找寶盆,水神勇敢地保住了泉水。當地人民為感謝水神,便在霍泉旁建起了水神廟,每年三月十八日都殺豬宰羊,到水神廟隆重慶賀。廣勝寺一年一度的傳統廟會也便由此而來。
霍泉源流百米余處,還有一分水亭,亭下用鐵柱分隔十孔,這就是當年洪洞、趙城兩縣分水的交界處,南三北七,實際流量相近。據說歷史上南北兩渠灌溉區的百姓,常因天旱無雨來爭水,封建官吏借此勒索群眾。在搜刮大量財物后,于水亭之側設大油鍋一口,把十枚銅錢置于滾沸的油鍋中,命兩渠爭水者入鍋撈取。北渠百姓舍命撈得七枚,從此便以十分之七的水歸北渠,十分之三歸南渠。現在,美麗的霍泉不僅歸洪、趙二縣所共有,為洪趙人民澆地、發電,而且還以她迷人的姿色,為古剎廣勝寺增彩。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臺灣之旅·澎湖島·澎湖漁火明
下一篇:悠悠吳越曲·上海之旅·豫園·點春有豫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