煌煌荊楚吟·長沙之旅·岳麓山·古剎名泉
岳麓山腰有號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的古麓山寺,寺后有號稱“麓山第一芳潤”的白鶴泉。名泉伴古剎,自有一番情趣。
麓山寺
麓山寺初名慧光明寺,為竺法崇禪師于西晉泰始四年(268)所創建。寺址原稱古鹿苑。
麓山寺歷代高僧輩出,最著者有天臺智頭大禪師、曇捷法師、智謙法師、摩訶衍禪師、首聘法師、慧性法師、虎岑禪師、智海禪師、憨山禪師及曹洞宗智檀、笠云禪師等。智頭大禪師于隋開皇九年前來此寺講經,創天臺宗派。此后麓山寺佛事更為興盛。杜甫飄泊長沙期間,曾于《清明》詩中描述人們春游麓山、朝山進香之盛況:“著處繁華矜是日,長沙千人萬人出。渡頭翠柳艷明眉,爭道朱蹄驕嚙膝。此都好游湘西寺(即麓山、道林二寺),諸將亦自軍中至”。麓山寺有的高僧的佛學思想,不僅享譽國內,而且遠播海外。如笠云禪師曾應日本高僧水野曉梅邀請,率門人筏喻、道番等東渡扶桑,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他著有日本紀行詩《東游集》一卷,影響深遠。他的法嗣八指頭陀,曾于1912年首任“中華佛教總會”會長。
明萬歷年間,曾改名為萬壽禪林。后毀。康熙年間兩次大修,仍稱萬壽寺。民國初年復名古麓山寺。寺橫額系《麓山寺碑》拓本放大,分前后二殿,寺門門聯稱“漢魏最初名勝,湖湘第一道場”。前殿1944年被炸毀,后殿觀音閣(藏經殿)保存完好,重檐硬山,石拱門聯:“萬億香水海;百千日月光。”1955年修葺一新。此處傳為竺法崇禪師遺跡。閣后原有法華臺,為竺法崇箋注《法華經》處。一旁巖石上刻有佛家禪語“回頭是岸”,今猶可辨。閣左為虎嶺堂遺址,右齋堂今改為白鶴泉茶室。
閣前有古羅漢松,兩株相恃。游人經過時如入關隘,故有“關松”之稱。現左邊一株為大葉羅漢松,胸徑78厘米,號稱“六朝松”,為六朝遺物,樹齡在一千七百年以上,可稱岳麓山植物界之元老。右邊原樹在乾隆年間被巨風拔去,現小葉羅漢松為明人(一說清人)補植。清張九鎰曾為此賦詩:“翻風嘯雨播云根,百尺森然獨踞尊。共說六朝留古跡,已非雙樹立僧門。虎岑堂護虬髯影,鶴井泉空蛻骨痕。倚石坐看偏缺一,眼前灰劫竟誰論。”
當地傳說,早先這里本沒有松樹。寺里的和尚們誦經念佛,管理山林土地,日復一日。一天忽然發生了怪事:和尚們傍晚走進飯堂時,飯菜不知給什么人吃光了。第二天傍晚又是如此。后來才發現,原來是大殿兩廂站立著的十八羅漢跳下神座吃的。埋伏在四周的和尚沖了進去,將落在后面的兩個羅漢抓住。羅漢頓時又變成了泥塑木雕。長老以為是妖魔借羅漢金身,令和尚們將木雕抬出去燒了。這時佛殿上方飄下一方白絹,上書:“不是魔來不是妖,天宮清苦實難熬。玉洞仙壇長冷落,愿到紅塵走一遭。”長老見此短偈,令人將兩尊羅漢抬到殿外,鎮守山門,以成全他們思慕人間煙火之心愿。后不知是什么原因,羅漢渾身長滿枝葉,變成了兩株羅漢松。
古剎名泉常相隨。觀音閣臺基下有池二方稱龍井,旁有“玉泉”題壁。泉水從“龍口”瀉出,終年不涸,清冽明澈。其右側石巖下還有聲名遐邇的白鶴泉。泉水自寺后古樹環抱之中汩汩流出,冬夏不涸,甘冽絕倫。
白鶴泉
“白鶴泉”的得名,與一些傳說有關。宋趙抃題詠云:“靈脈本無源,因禽漱玉泉;自非流異稟,誰識洞中仙。”
“禽漱玉泉”的故事,在麓山流傳久遠。相傳古時有一對潔白的仙鶴飛到這里,見泉水甘甜異常,清澈見影,便愛上這里不想飛走了。從那以后,泉中便有一雙鶴影,泉水也越發清澈甜潤,而且用手捧起泉水時,手里就會現出一雙鶴影。以泉水煮開泡茶時,蒸氣繚繞,亦酷似白鶴起舞。于是,人們便喚它為白鶴泉。那么,現在白鶴怎么又不見了呢?傳說當時暴戾的長沙王得知此事,便令侍從不分朝夕渡江背水,供其享用。一日舟至江中忽遇狂風,水罐被顛翻,滴水無存。侍從急中生智,就近取凈水回宮交差。長沙王沏茶時不見白鶴翱翔,怒以欺君之罪殺之。仙鶴聞知,悲憤而飛。泉中從此不復有鶴影,但“白鶴泉”的名字卻傳了下來。也有說,白鶴泉本是一個叫王小二的采石工為解眾民工干渴而偷挖的井,因有白鶴夜至,井水一下變得清亮甘甜。府尹聞知欲借此升官發財,便令王小二挑此井水上京貢奉給皇帝。皇帝飲之,龍顏大悅,令小二今后按期用車送水,誤期立斬。一個冬雨之日,路滑馬乏,車翻水撒。王小二只得以附近井中之水搪塞。皇帝飲后大怒,王小二答道白鶴因天冷而飛走。皇帝令大臣前往察看,井中果然沒有白鶴,且水也沒有甜味。原來那白鶴是玉帝派來的仙鶴,為搭救王小二,在大臣來之前飛回天上去了。人們感其恩德,仍喚此井為“白鶴泉”。
據載,泉眼歷代多有整修。清光緒三年糧道夏獻云建亭于其上,并有翰林院編修楊翰所書《白鶴泉碑》。碑刻題跋與詩句。跋云:“《岳麓志》:白鶴泉出清風峽,味甘洌,冬夏不竭。宋儒張子(栻)有《酌白鶴泉》、《憩清風峽》詩,又與朱子(熹)城南唱和,有《蘭澗》、《石瀨》詩。憲云筑臺其上,愛錄二夫子詩鐫于石,非但備名山勝事,亦欲使游者景仰前賢云。”張栻《酌白鶴泉》詩頗得個中滋味:
《古剎名泉》古詩句出處:談天終日口瀾翻,來乞清泉醒舌根,滿座松聲問金石,微瀾鶴影漾瑤琨。淡中知味誰三咽,妙處相期豈一樽。有本自應來不竭,濫觴端可驗龍門。后亭廢碑存。現遮亭為1956年所建。亭中藻井上畫有仙鶴一對,俯看泉井時可見白鶴隨波影舞動。有茶室依山而筑,供泉水麓峰云霧茶,味美趣雅。
云麓官
岳麓山也和其它許多名山一樣,既有佛門的鐘磬,也有道家的香火。云麓宮便是道家的二十洞真虛福地。云麓宮在麓山第二峰云麓峰頂,為明成化十三年(1477)吉簡王就藩長沙時倡建,但不久即廢圮。嘉靖年間,太守孫復令道士李可經主持修葺,植松柏桐梓及篁筱千株。隆慶間,道士金守分云游至此,愛其幽美,遂禁足修煉。后傳殿元張陽和特意前來造訪,深服金道士識度深閎,乃與之深交。金道士于是名聲大振,乃募捐拓地,增建堂殿,改名為云麓宮。清乾隆年間又有增修,咸豐二年毀,同治二年再修。舊時宮右有望湘亭,亭內原有呂純陽畫像及楹聯二,一為馬叔常題:“古剎出云霄,看岳色平分,湘流環繞;名山留勝跡,有少陵寫句,北海題碑”;一為詩人黃道讓作:“西南云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寫盡在此極目千里,俯瞰湘江千里、長沙萬家的雄渾氣派。清末臨湘進士吳獬講學于湖南高等師范時,曾書“對云絕頂方為麓,求道安心才是宮”,巧嵌“云麓道宮”四字,一時傳為佳話。
上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黃教三大寺·受樂·豐足·野玫瑰
下一篇:灼灼閩粵花·澳門之旅·澳門·古剎煙繚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