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蒙巴蜀雨·劍門蜀道之旅·劍門蜀道·佛道相安
劍門蜀道風景名勝區內的佛、道文化皆源遠流長,彼此“井水不犯河水”,各得其所。佛教摩崖石刻以廣元千佛崖為勝,佛寺有平武報恩寺、劍閣覺苑寺等;道教摩崖石刻造像以劍閣鶴鳴山、綿陽玉女泉聞世,道觀有梓潼七曲山大廟、三臺云臺觀等。
“歷代石刻陳列館”
廣元千佛崖古稱石柜閣。杜甫曾有詩詠及此:“蜀道多早花,江間饒奇石。石柜層波上,臨虛蕩高壁。清暉回群鷗,暝色帶遠客……”(《石柜閣》)。
千佛崖是四川規模最宏偉的石窟造像群之一。造像始于南北朝,止于清道光年間,《四川通志》所言“唐益州刺史韋抗所鑿”不確鑿。據清咸豐四年(1854)的資料記載,千佛崖從南到北全長417米,高45米,多達十三層的龕窟密如蜂房,造像達一萬七千余尊,盛唐作品最多,南北朝、隋、宋、明、清各代作品皆有。故后世譽之為“歷代石刻陳列館”。1936年,修筑川陜公路對千佛崖造成巨大破壞,令人扼腕痛惜。現僅存九百二十六窟,造像七千余尊及歷代文人題刻碑一百二十八通。
千佛崖造像以大云古洞為中心,南北段有大佛窟、牟尼閣、睡佛龕、無憂花樹龕、菩提像龕等著名龕窟。
大云古洞高3.8米,寬3.6米,深10.6米,位于千佛崖的中心。洞內彌勒坐像居中,袒腹含笑,怡然無憂。錐形石壁上尚有眾多小龕及排列有序的菩薩像。南北兩壁采用半圓雕法刻出一百四十八尊華冠盛服、腳踏云蓮的觀音。相傳,武則天改唐為周,正式稱帝后,洛陽白馬寺住持薛懷義等十二名僧侶著《大云經》以迎合武則天。武則天御筆作序,并以彌勒佛降生自居,頒令各州縣建大云寺藏《大云經》。千佛崖大云洞于公元690年動工,歷五載而就。其造像風格在國內罕見:彌勒像為武則天化身,后壁并列為龕的是唐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則天“二圣”像。武則天死后,千佛崖又在后山門處建造了一尊彌勒像。蓮花洞內尚有題刻著“唐武后大周萬歲萬萬歲”的造像碑。
千佛崖的奇絕處還在于漢傳佛教造像圣地里竟有一尊造型奇特、胡人面目的藏佛。傳說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達賴四世的特命全權大使趙藏往京城赴任,途經千佛崖,看到江潭景色宜人、古剎香火旺盛。當地人相傳:誰能數清楚千佛崖造像,誰就可以得到江中定會浮現的金船。趙藏的隨從聞言歷歷數來,剛剛數畢,果有金船應聲而出。眾人嘩然,皆欲得金。忽然空中墮石入水,金船遂沉無蹤。觀者驚呼:佛之靈也!趙藏為表禮佛之誠心,捐資造了一尊高1.22米的藏佛,以誡后世。
“故宮縮影”報恩寺
平武報恩寺以大雄寶殿為中心,前有天王殿,后有萬佛閣,左為大悲殿,右為華嚴藏,輔以二幢、二獅、山門、三橋、南北牌樓、鐘鼓樓等,甚至還有華表、金水橋、閱兵廣場,總占地2.4萬平方米,構成一座布局嚴謹、宏偉壯麗的典型明代宮殿式建筑群,儼然北京故宮的縮影。
明英宗時期,龍安府(今平武縣)有個叫王璽的土司僉事自以為“身居龍門山、龍安府,又姓王名璽”乃皇帝的征兆,就萌發了在深山中稱孤的念頭。于是,他驕橫聚斂,僭越封建等級,仿北京故宮修建王府。建成不久即被朝廷察覺。王璽趕緊奏稱是為“報答皇恩”而修“報恩寺”。皇上本欲降罪,但為了安撫邊戍,加之“雖鞭之長,不及馬腹”,于是降旨曰:“既是土官,下不為例,準他這遭。”王璽將圣旨刻碑,并題“敕修報恩寺”于大門匾額上。王璽死后,其子王鑒襲任。此寺至1460年全部完工,歷時二十年。
報恩寺從外至內,逐級升高,依山就勢,若步入云霄。華嚴藏殿中的轉輪藏(又名星辰車),象征佛教因果輪回,直徑7米,高達12米,為罕見的木雕佳作。大悲殿內的一尊由楠木雕成的千手觀音,高8米,宛若盛開的金菊。
“摩崖三絕”鶴鳴山
劍閣縣城東南山上,相傳古時有黃鶴棲鳴,故名鶴鳴山。其主要古跡有道教摩崖造像、《大唐中興頌》摩崖刻石、李商隱撰《劍州重陽亭銘并序》碑亭。
公元757年,唐元帥郭子儀等擊敗安祿山、史思明,收復長安、洛陽。文學家元結為此寫了《大唐中興頌》,名頌實譏,筆調含蓄。一代名家顏真卿親書此文,刻于元結曾寓居過的湖南祁陽浯溪巖邊石崖上,不幸毀于戰火。南宋紹熙年間,隆慶府(今劍閣縣)通判吳旴在鶴鳴山翻刻。明代知州陳宗凱又將已模糊的碑跡恢復宋刻原貌,而今已成國內唯一的《中興頌》石刻。元文、顏字、神奇的石崖,人稱“摩崖三絕”,享有極高贊譽:“中興頌之雄偉,如驅千金駿馬,倚丘山而立。”
山上的重陽亭是登高賞景的佳處。此亭乃刺史蔣侑于唐大中八年(854)九月初九建成,故名。著名詩人李商隱應邀撰寫了《劍州重陽亭銘并序》,藏于亭左側石窟內,與重陽亭遺跡并存至今。
文昌帝居七曲山
七曲山位于綿陽市梓潼縣北10公里處,為蜀道由陜入川的最后一座險峰。相傳蜀王貪財好色,派五丁力士去秦國迎接金牛美女。歸途至此遇一大蛇入洞,力士們拚力抓住蛇尾往外拉,一時雷雨大作,山崩地裂,陡崖化為五嶺,蜀道夷為坦途。但五丁力士俱埋土中,金牛化作石牛,美女埋于五冢(今五婦嶺),力士遺劍化為神泉(今七曲山南麓“古劍泉”)。
山間古柏綿延數里,約四萬余株,為蜀中罕見。其中一株傳為晉代所植,明人趙彥有《晉柏記》述其事。七曲山大廟即掩映于山頂古柏之中。寺廟倚山勢而造,共二十三座殿宇,占地萬余平方米。規模宏大,布局嚴謹,皆為元、明、清所建,主要建筑有天尊殿、百尺樓、桂香樓、文昌殿等,結構各具特色,為我國建筑設計的奇葩。
七曲山大廟原名善板祠,是祭祀雷神善板、惡子的神祠。東晉孝武帝寧康二年,客居梓潼的越西人張育(字亞子)自稱蜀王,起兵伐秦,曾率眾圍攻成都,后兵敗退守綿竹戰死。因其敢抗強秦,后人附會為張惡子,視同神靈。唐宋以后,又被封為“英顯王”、“文昌帝君”。故廟名“文昌宮”。明末,農民起義軍首領張獻忠過此,認亞子為同宗,改稱太廟,“太”通“大”,又名大廟。廟內曾有張獻忠祀像,清時毀圯。七曲廟現為全國最大的祭祀文昌帝的廟宇。
廟外不遠的盤陀殿有“應夢臺”。臺內有石床。唐玄宗避安史之亂幸蜀,曾于床上住宿應夢,故名。后人題“應夢仙境”。望水亭又名射箭亭,是一座八角形穹頂建筑,相傳為張亞子“箭射涪江,水淹許州(今縣內復興區)救母”之地。亭居山巔,臨危崖,為觀景佳處。
上一篇:悠悠吳越曲·紹興之旅·魯迅故居·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香山·佳景品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