眷眷中州情·洛陽之旅·香山寺·白居易終老之處
龍門東山,古名香山。山上有寺,寺以山名,就叫香山寺。此地風景優美,環境幽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修香山寺記》云:“洛陽四郊山水之勝,龍門首焉。龍門十寺,游觀之勝,香山首焉。”香山寺創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唐武則天時又幾經修葺,使該寺雄居龍門十寺之首。女皇時常在這里召見朝臣。某年春,石樓重修已畢,女皇命百官賦詩,先成者賜錦袍。東方虬詩先成,應得錦袍。宋之問也隨即獻詩,后四句云:“先王定鼎山河固,寶命乘周萬物新。吾皇不事瑤池樂,時雨來觀農扈春”,極盡阿諛之能事。武則天大喜,竟把錦袍改賜宋之問。香山賦詩奪錦袍,遂成為初唐文壇一段軼事,龍門香山寺也因此而更為著名。
李白壯游天下,登臨香山寺,流連忘返,遂宿寺中。李白詩《秋夜宿龍門香山寺,奉寄王方城十七丈,奉國瑩上人,從弟幼成、令問》即詠此地:“朝發汝海東,暮棲龍門中。水寒夕波急,木落秋山空。望極九霄回,賞幽萬壑通。目皓沙上月,心清松下風。……”
中唐大詩人白居易,晚年歸隱香山寺。當時香山寺多年失修,毀壞十分嚴重。白居易便用元稹給他的撰寫墓志銘的潤筆六七十萬錢,捐資修葺,并寫下《修香山寺記》一篇,記述此事。在香山期間,白居易又召集幾位知心好友結成“香山九老詩社”,并將各人姓名、年齡、相貌一一刻于石上,名為“九老圖”。平日閑暇,諸詩友相與賦詩唱和,其樂無窮。一時間,香山寺又恢復了蓬勃生機。同時,白居易因看破紅塵,開始傾向于佛教,思考了一些佛教問題。為此,白居易專門捐資雕刻了香山高平郡王洞東邊的那塊“西方凈土變”浮雕。“凈土”一詞,在佛經中指西方極樂世界。凈土宗是當時最吸引廣大群眾的佛教宗派。白居易為該浮雕題詩云:“極樂世界清凈土,無諸惡道與眾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無量壽佛所。”表達了他對理想世界的向往。他雖然歸隱山林脫離了政治旋渦,但并未忘懷蕓蕓眾生。概括地說,白居易在香山寺的生活,其實是“外以儒行修其身,中以釋教治其心,旁以山水風月詩琴酒樂其志”。此間,白居易編輯、抄錄了自己的詩文總集,使后人有幸能讀到他的全部作品。
河南龍門東山白居易墓
白居易十分鐘愛香山。846年白居易終老于此,家人據其遺囑,將他安葬在香山北端的琵琶峰頂。今墓前有“唐少傅白公之墓”石碑一通。墓為磚券體,墓頂長滿各色花草,周圍有柏樹十九棵環繞一棵棗樹。或云這象征著白居易的為人,棗刺代表白針砭時弊,棗實代表白為民造福。白氏家族今傳第五十二代,他們每年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均到香山掃墓。白居易以其人品與詩才贏得了世人極大的尊敬,游客、學人拜墓者終年不絕,祭奠時灑酒頻頻,致使墓前之土常濕不干。郭沫若有憑吊白墓詩云:“滿山松影今圖畫,夾道泉聲故管弦。伊水南來康節里,香山西峙樂天阡。”詩中表達了對這位古詩人的極大敬意。民眾們傳說這座琵琶峰本來并不像琵琶。白居易安葬此地不久,當年在潯陽江頭與他結識的琵琶歌女追尋知音來到香山。她在墓前灑酒一壇,以志懷念,致使白墓之前至今不干。然后她又為白彈琵琶數曲,極度悲痛之下,將琵琶摔碎在墓碑之上。巨響之后,山峰遂化為琵琶形狀,歌女則自沉伊水。
眾多的史籍與歷代的民間傳說都涉及到白居易與香山的密切關系。也許正因為此,清康熙年間,在香山建造了唐白文公祠、九老堂等紀念性建筑。近年,又在白墓周圍修筑白園,并創建一座長數十米的詩廊。詩廊墻壁之上,鑲嵌白居易詩刻石數十方,其中包括《琵琶行》、《賣炭翁》等名篇,由當代著名書法家書寫,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上一篇:朗朗齊魯月·膠東之旅·劉公島·甲午浩氣貫長虹
下一篇:茫茫高原雪·拉薩之旅·止貢帖寺·白教古寺天葬臺